第二节 论音韵
曲中之要,在于音韵。何谓音?即喉舌唇齿间之清浊是也。何谓韵?即十九部之阴阳是也。音有清浊,韵有阴阳,填词者必须辨别清楚,斯无拗折嗓子之诮,否则纵有佳词,终不入歌者之口也。天下之字,不出五音,五音为宫、商、角、徵、羽,分属人口,为喉、颚、舌、齿、唇。凡喉音皆属宫,颚音皆属商,舌音皆属角,齿音皆属徵,唇音皆属羽,此其大较也。宫音最浊,羽音最清,苟一分晰,异同立见。惟韵之阴阳,在平声入声,至易辨别,所难者上去二声耳。上声之阳,类乎去声,而去声之阴,又类乎上声,此周挺斋《中原音韵》但分平声阴阳,不及上去者,盖亦畏其难也。迨后,明范善溱撰《中州全韵》、清初王鵕撰《音韵辑要》,始将上去二声分别阴阳,而度曲家乃有所准绳矣。大凡曲韵与词韵相异者,词中支思与齐微,合并为一,寒山、桓欢、先天三韵,家麻、车遮二韵,监咸、廉纤二韵,亦合而为一。又词中所用入韵,有协入三声者,有独用入声者,故万不可守入派三声之例。则入声一调断不能缺,此填曲家所以万万不可用词韵也。愚意曲韵之与诗韵,虽截然不同,顾其源即出于诗韵,特以诗韵分合之耳(所谓诗韵者,指《唐韵》、《广韵》、《集韵》而言,非近时通行之诗韵也,通行诗韵不足守)。诗韵自南齐永明时,谢朓、王融、刘绘、范云之徒,盛为文章,始分平上去入为四声。汝南周子,乃作《四声切韵》,梁沈约继之为《四声谱》,此四声之始,而其书久已失传。隋仁寿初,陆法言与刘榛、颜之推、魏渊等八人,论定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撰《切韵》五卷。唐仪凤时,郭知元等又附益之。天宝中,孙愐诸人复加增补,更名曰《唐韵》。宋祥符初,陈彭年、邱雝重修,易名曰《广韵》。景德四年,戚纶等承诏详定考试声韵,别名曰《韵略》。景祐初,宋祁、郑戬建言以《广韵》为繁简失当,乞别刊定,即命祁、戬与贾昌朝同修,而丁度、李淑典领之,宝元二年书成,诏名曰《集韵》。是自《切韵》为始,而《唐韵》,而《广韵》,而《韵略》,而《集韵》,名虽屡易,而其书之体例,未尝更易,总分为二百六部,独用通用,所注了然,非特可用之于诗,即就其所通用各韵押之,亦无所不可,况曲韵中之分配,本以此为据乎?(如曲韵中第一部之东同韵,即合《集韵》平声之一东、二冬、三钟,上声之一董、二肿,去声之一送、二宋、三用而成者,馀皆如此。)是故填曲者,苟曲韵一时不能置辨,不妨就《集韵》中独用通用之例而谨守之,较愈于杜撰者多多也。若用词韵,则未有不偭规越矩者矣。
曲韵分合,诸家亦各不同,而要以昭文周少霞昂分知如别作一韵为最谬。知音为展铺,如音为撮唇,二音绝不相类,如何可作一韵?且自来曲韵,从未有如此分配者,此正万万不可从也。今取各家之说,汇集考订,以王鵕《音韵辑要》为主,分别部居,勒成一种曲韵,庶填曲家得有遵守。惟谫陋舛误,终不能免,知音君子,尚祈赐益焉[2]。
第一部 东同韵 (略)
第二部 江阳韵 (略)
第三部 支时韵 (略)
第四部 齐微韵 (略)
第五部 归回韵 (略)
第六部 居鱼韵 (略)
第七部 苏模韵 (略)
第八部 皆来韵 (略)
第九部 真文韵 (略)
第十部 干寒韵 (略)
第十一部 欢桓韵 (略)
第十二部 天田韵 (略)
第十三部 萧豪韵 (略)
第十四部 歌罗韵 (略)
第十五部 家 麻 (略)
第十六部 车 蛇 (略)
第十七部 庚 亭 (略)
第十八部 鸠 由 (略)
第十九部 侵 寻 (略)
第二十部 监 咸 (略)
第廿一部 纤 廉 (略)
右为部共廿一,为韵合平上去共百有二十,其分合悉据《集韵》,与周德清氏《中原音韵》,略有分合处,为南北曲家必不可少之作。其中分阴分阳,又悉依周高安、范昆白之旧,而补入者亦多。填词者就此韵用之,依谱以填句,守部以选韵,庶不致偭规越矩者矣。元音歇绝,抱璞自怜,置诸箧衍久矣,公诸世间,以饷同嗜。
统以上诸韵而论之,较诗词韵有宽处,有严处。所为宽者,诗则东与冬不能混,萧与豪又不能相合。词虽略宽,顾如魂元之类有时亦稍当区别,此则江阳一致,庚亭不分,且合平上去三声而共用之,固诗与词所万万不能者也。至其严紧之处,亦有较诗词缜密者。诗姑勿论,今专论词。词韵如支时、机微、归回三韵,素所不分,而此则各判畛域,不可假借。居鱼、苏模二韵,词家通用,而曲则又不可混(居鱼、苏模二韵,曲中向亦不分,分之自李笠翁始)。他若寒山、欢桓之与天田,监咸之与纤廉,词中有时亦并而为一,而曲则更不能稍为通融。凡此之类,皆曲中最细之处。以开口与闭口,出音各殊,鼻音与颚音,吐字宜细(曲中真文为抵颚音,庚亭为鼻音,侵寻为闭口音,此三音分立至严)。盖不分晰则发音不纯,起调毕,曲无所归束矣。惟填曲较他种文字为易者,谓一曲中平仄韵间用,无一曲纯是平韵,亦无一曲纯是仄韵,此中选择韵脚,稍觉宽耳。顾古今曲家,往往用韵有不协者,如高深甫濂所作之《玉簪记》,举世所称道者也。其中《琴挑》一折,尤为脍炙人口,而【朝元歌】四支,所用诸韵,竟是荒谬绝伦。其词云:“长清短清,那管人离恨。云心水心,有甚闲愁闷。一度春来,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云掩柴门,钟儿磐儿在枕上听。柏子座中焚,梅花帐绝尘。你是个慈悲方寸。长长短短,有谁评论。”词中“清”字韵是庚亭,“恨”字韵是真文,“心”字韵是侵寻,“闷”字、“褪”字、“痕”字、“门”字纯是真文,“听”字韵又是庚亭,“焚”字、“尘”字、“寸”字、“论”字又是真文。一首词中,犯韵若此,令人究不知所押何韵。忽而闭口,忽而抵颚,忽而鼻音,歌者辄宛转叶之,而此曲遂无一人能唱得到家矣(此曲唱者虽多,顾无一人佳者)。又如高则诚之《琵琶记》,亦有错误,支时与鱼模不分,歌罗与家麻并用,自谓不屑寻宫数调,其实贻误后学者至巨。在古人犹可推诿也。其时词家,大抵神于音律,且既无曲韵之可遵,又乏曲律之可守,空拳赤手,俨然成此七宝之楼台,即有舛误,亦当平心宽恕。至于今日,则情形不同,《大成宫谱》出,而律度有所准绳矣。《钦定词韵》出,而韵律亦有依据矣。所难者,中秘典签,寒士未必能有,顾如沈宁庵之《南词谱》,范昆白之《中州韵》,尚可访求而得之,乃误以传讹,曾不一为考订,致使云门大乐,既如广陵之琴,韶濩钧天,不入秦王之梦。余故谓当今之世,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之日也。因订此韵,为文人暗室之灯,览者当知余之苦心,则幸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