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后半期的键盘音乐(1675—1750)

第四节 巴洛克后半期的键盘音乐(1675—1750)

巴洛克后半期键盘音乐的发展,基本上以德国的管风琴音乐为主线。17世纪末、18世纪初管风琴音乐在德国进入黄金时代。17世纪晚期,意大利的音乐成就以歌剧艺术和小提琴艺术为代表;同一时期的法国音乐家则对宫廷歌剧及芭蕾舞剧更为青睐。在17世纪上半叶形成“古钢琴第二盛期”的法国羽管键琴音乐,在18世纪中叶以洛可可风格的面貌再度生辉。在中央集权君主制度下的法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因而文化艺术风格也较为集中一致。至于连年战争,国家被分裂成许多郡主小国的德国则在文化艺术的风格上南辕北辙。

巴洛克后半期的德国音乐正反映了这种局面,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以后,德国的键盘音乐出现了三种流派:以维也纳和慕尼黑等地作曲家为主的南德乐派,以汉堡和吕贝克为中心的北德乐派和以纽伦堡及图林根地区许多小城市音乐家组成的中德乐派。

南德乐派

由于在地理位置上与意大利相近,南德乐派的作曲家在创作手法上受意大利管风琴音乐,特别是弗雷斯科巴尔迪管风琴音乐的影响较深,注重严格的对位形式。但是意大利轻松、典雅的歌剧风格也给南德乐派的键盘音乐带来欢悦、轻快及标题性强的特点。南德乐派较著名的键盘作曲家有亚历山大·波利埃蒂(?—1683),格奥尔格·穆法特(1653—1704)等人。

北德乐派

北德乐派在地理位置上靠近荷兰,管风琴大师多半是斯韦克林的学生。他们汲取了英国维吉那琴乐派及尼德兰键盘音乐的变奏手法,将其融合到本国的风格中去。北德的管风琴音乐既深沉庄重又富有幻想性,气势恢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北德乐派众多的管风琴大师中,以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1637—1707)最为杰出。他对约·塞·巴赫有着重要的影响。布克斯特胡德出色的管风琴复调音乐——托卡塔与赋格、前奏曲与赋格、众赞歌前奏曲(Chorale Prelude)成为巴赫写作同类作品的范本。

在布克斯特胡德手中,前奏曲与托卡塔都发展成独立的大型作品。在托卡塔的写作上,他继承了梅鲁洛的创作特点,让自由即兴风格的炫技乐段与严格的赋格乐段错落有致地交替出现。自由乐段中那富有动力的节奏和变幻无穷的音型充分体现出巴洛克音乐的动感,而赋格段中那些用足键盘演奏的稳定连绵的和声低音以及层层递进的高潮感又是哥特式建筑风格在音乐中的再现。

如果说,前奏曲及托卡塔是不依赖声乐形式的独立的键盘音乐体裁,那么众赞歌管风琴曲则与路德新教的赞美诗曲目有关。而众赞歌前奏曲一般是指在唱诗班演唱众赞歌之前,管风琴师通奏一遍的曲调。实际上,布克斯特胡德的众赞歌前奏曲虽然借用原众赞歌中的旋律,却对它们大大加以自由处理和扩展变化,成为富有高度艺术性的管风琴独奏作品,这也是约·塞·巴赫日后创作这一体裁的楷模。

谱例12

figure_0037_0028
figure_0038_0029

中德乐派

中德乐派的许多音乐家都是巴赫家族的成员。这些小城市音乐家的风格质朴、单纯、内向、严谨。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1653—1706)。他不仅写下了大量风格质朴的管风琴曲,而且在古钢琴方面作出很大贡献。最突出的是他对舞曲组曲体裁的丰富和扩展。他在原有的四个标准舞曲之外,在萨拉班德与吉格之间加进了许多任选的源自法国凡尔赛宫的芭蕾舞剧的舞曲,比如小步舞、加伏特、布列、缪赛特等。组曲中原先那些标准舞曲只保留了节拍上的特点,后来由于复调线条曲调和节奏的复杂化,这些舞蹈的可跳性愈来愈少。但是这些新加进的舞曲却依然保留生动的舞蹈节奏感,令组曲听来耳目一新。

另一位中德乐派的键盘音乐家约翰·库瑙(1660—1722)将小提琴的巴洛克奏鸣曲移植到古钢琴上,确立了古钢琴巴洛克奏鸣曲这一体裁。他的《键盘新猷》、《七首饶有新意的奏鸣曲》(1696)及《几个圣经故事的音乐表现——6首用古钢琴演奏的奏鸣曲》(1700)是巴洛克古钢琴奏鸣曲的重要文献。尤其是圣经故事奏鸣曲作为早期的标题音乐的例证特别耐人寻味。

除了上述三个乐派以外,在德国西南部巴登总督的宫廷里,还有一位深受法国风格影响的键盘乐作曲家J·K·F·弗舍尔(1665—1746)。他在创作中将精致典雅的法国风格与庄重深沉的德国风格相结合。他在古钢琴组曲的曲首加上了前奏曲,进一步扩大了组曲的规模。但是他最大的贡献在于1715年出版的分布在20个不同调性上的20首前奏曲与赋格,取名为《阿里阿德figure_0039_0030管风琴新曲》。他想通过这个作品在键盘上澄清调的迷津。后来约·塞·巴赫的两集共48首《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分布在24个大小调性上的前奏曲与赋格显然是受了费舍尔的启发而写。费舍尔的20曲,每曲不超过20小节,但很完整,是巴赫48曲的先行者。

谱例13

figure_0039_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