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拉·巴托克(Béla Bartok 1881—1945)

贝拉·巴托克(Béla Bartok 1881—1945)

巴托克是匈牙利当地最杰出的音乐家,也是新民族乐派作曲家中对钢琴音乐贡献最大的一位。

巴托克主要是一位器乐作曲家,除了一部歌剧、一部舞剧和一部音乐哑剧、一首大合唱、少量艺术歌曲和改编的民歌集外,他所创作的全都是器乐作品。钢琴作品在他的全部器乐作品中不仅占有最大的比重,而且贯穿于他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集中体现了作曲家在不同时期创作风格的演变。

巴托克长期从事民间音乐的整理研究工作,广泛接触众多彼此相异的音乐风格,这为他的创作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前景。19世纪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虽然是他最崇敬的本国音乐家,但他发现李斯特音乐中的匈牙利民间音调其实主要是匈牙利茨岗(吉普赛)人的音乐和城市流行小调,并非匈牙利本土的民间音乐。于是,他同当时正独自从事真正的农民音乐研究的科达伊(1882—1967)一起搜集和整理匈牙利民间音乐。巴托克背着原始的录音机到民间山区采风。巴托克一生创作的30多首钢琴作品几乎都与马尔加半岛的民谣有关,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的语言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在他大部分的作品中。巴托克对民间音乐的研究从最初的匈牙利语地区,扩展到包括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乌克兰地区以及小亚西亚和北非的各类民族部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深入这些不开化的地区,无异于探险行为。但是巴托克深信民间音乐乐汇中的珍贵价值,不辞辛劳地去挖掘丰富宝藏,为后代拯救和保存古老的音乐文化。

在巴托克早期的创作中,主要着眼于用民族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其中很多都是为儿童而写。这可能也是他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教学的副产品。儿童钢琴曲似乎是一个比较方便而不太费力的音乐媒介,作曲家可以在其中试验他的新想法。除了1908年写的10首简易小曲以外,汇编四册的《献给孩子们》写得尤为精彩。这套儿童曲集共收有85首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民谣。巴托克发现东欧的大多数民间音乐都不属于传统的大小调体系,它们又都有各自的调式。有的是教会调式,有些是五声音阶,有些是人们不熟悉的音阶,由于这些旋律不适于配置传统和声,为此他创造了特有的和声体系“音轴和声”和双重及多重调式。采用不协和音作为和声基础以适应所有这些并不可能纳入大小调体系的旋律的需要。巴托克就是以儿童曲为起点,发展其后来的作曲技法的。《献给孩子们》开拓了一个新的音响世界,与巴赫的《安娜·玛格达连那笔记》以及舒曼的《少年钢琴曲集》齐名。不仅成为儿童曲目的基石,也是巴托克以全部的知识来开拓音乐新语汇的开始。

他的《钢琴小曲14首》(作品6号)也是实验性的乐曲,一首首独立的小曲组成一个变化多样的集锦,足见这一风格尚属试探性质。这些乐曲中有双调性、线性对位和包含4个以上的不同的音的和弦等等,虽然俗丽刺耳,但对于他未来风格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日后成熟乐曲中的许多特征在此已略见雏形。

1908—1911年间,巴托克又完成了《2首罗马尼亚舞曲》(作品8号a)、《2首悲歌》(作品8 号b)、《4首挽歌》(作品9号a)、《7首素描速写》(作品9号c)、《3首钢琴滑稽曲》(作品8号c)、《野蛮的快板》等钢琴曲。这些乐曲显示出巴托克对钢琴表现力的掌握已臻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罗马尼亚舞曲2首》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很高。虽然名为《罗马尼亚舞曲》,但是同民间音乐素材没有直接关系。旋律肯定具有民间风味,但纯粹是巴托克自己的创作。而《野蛮的快板》则真正体现了巴托克将钢琴这件乐器当作打击乐器的处理手法,凸显出民谣节奏的原始粗犷和钢琴音乐中野蛮、粗砺的力量。这首乐曲在写作上采用了由二度密集音群构成的和弦。这是作曲家在创作中第一次将匈牙利民间音乐和20世纪的音乐语汇融为一体。

1912年巴托克应约与同事山道尔·列乔夫斯基合作编写《巴托克——列乔夫斯基钢琴教程》。其中部分乐曲以后单独出版,题为《钢琴第一册》。这部教程中的每一首曲子都为解决一个技术目的(如指法、手的位置等等)服务,但是当时却未被广泛采用,因为钢琴教师们不能接受一个建立在现代音乐原则上的新体系。不过巴托克却从《教程》的编写中为探索新的钢琴音响和技巧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有许多内容日后又出现在他的钢琴教学巨著《小宇宙》中。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巴托克的创作较少,钢琴曲中较著名的有《小奏鸣曲》(1915年)、《罗马尼亚圣诞颂歌》(1915年)、《组曲》(作品14号,作于1916年)和最受人欢迎的《6首罗马尼亚民间舞曲》。《组曲》(作品14号)与巴托克其他众多的钢琴曲风格不同。因为巴托克并未直接运用民间素材,而只是运用舞曲风格的节奏和主题的音阶等,来渲染民族的色彩感。《组曲》共有4个乐章,其中只有第一乐章具有流行的民间舞曲风味。

谱例153

figure_0189_0200

第二乐章是一首灿烂的谐谑曲。

谱例154

figure_0189_0201

兴高采烈的气氛到中段更加热烈。第三乐章犹如一场急风暴雨。

谱例155

figure_0189_0202

出现了作曲家走访北非时留在脑海里的阿拉伯音阶。第四乐章的荒凉孤寂似乎在暗示一片荒芜战场,将全曲带入一个庄重的结尾。《组曲》标志着巴托克在新的作曲技法上的成熟。

1920年,一部值得注意的钢琴曲《即兴曲》(作品20号)问世。这部乐曲的标题应该是《匈牙利农民歌曲变奏曲》。但是就变奏曲的技巧和旋律来说,与西欧音乐相当接近。巴托克此后再也没写过如此远离匈牙利传统的乐曲。

1926年巴托克几乎只为钢琴写曲。这一年有他的《钢琴奏鸣曲》、《在户外》、《9首钢琴小品》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这一系列作品展现了巴托克创作风格上的新发展。他在这一时期重新回到古典传统,研究巴洛克音乐,在古典的创作格局之中赋予作品新意。复调音乐的经验使他的音乐语言更显丰富。

《9首钢琴小品》开始运用的新式对位技巧成为他音乐中的特征。《钢琴奏鸣曲》需要十分艰深的键盘演奏技巧。钢琴在这里是当作打击乐器使用,节奏粗犷,旋律冷硬,连传统上的最富表现力的第二乐章也没有通常的抒情性,表现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冷峻。第二乐章高声部以一个单音开始,连续重复20次而无一点变化,在进入主旋律之前始终保持节奏的单一,左手仅伴以单调冷淡的不和谐音。这首奏鸣曲就概念之大胆、创新之彻底而言,堪称巴托克迄今为止的钢琴作品之最。

钢琴组曲《在户外》共有5首短曲构成。是作曲家模拟户外演奏的音乐而不是室内的音乐。5首均属于欢乐的描绘性音乐。其中第一首《鼓笛和鸣》、第三首《风笛》和第五首《打猎》均可模拟户外演奏。第二首《船歌》及第四首《夜乐》最为精致。表现深夜森林和田野里的静寂。这是大自然的声音与气氛的神奇传唤,不是肖邦夜曲的缠绵悱恻,因此需要用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第一小节便是这样开始的:

谱例156

figure_0190_0203

他的自然世界充满了虫鸣和林木的沙沙声,还有受惊吓的鸟儿突然发出的尖叫声……这是捕捉到匈牙利自然界诗意最精妙的杰作之一。

《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素材简单无比,算不上主题,只有动机。然而这里却显示出作曲家对节奏表现力的超凡驾御能力及娴熟的巴洛克对位技巧。钢琴在这里显然又起着打击乐器的作用,而且大段大段地仅用打击乐器伴奏。这首协奏曲标志着1926年的又一个创作高峰。在他的音乐里,既找不到农民旋律,也找不到对农民旋律的模仿,但整个乐曲却充满农民音乐气氛。作曲家已完全汲取了农民音乐的语汇,把它化为自己的语言了。

1931年当巴托克完成他的那精新绝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时已年届50。《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音乐热情澎湃,有强烈的倾诉力,同时也是一首色彩丰富的炫技作品,含有大段的双三度、双六度,八度中的困难片段及快速华彩经过乐段,最能展现独奏家的技巧,同时又一次展示了作曲家精湛的对位技法。第一乐章有明亮的巴洛克风味,其旋律和节奏的风格则显然是受到民间音乐的影响。第二乐章平静却充满感情,弦乐奏出众赞歌般的乐句,和朗诵调式的钢琴独奏交替出现,众赞歌虽然用的是不协和和弦,却描写一个饱经沧桑和忧愁的人渴望得到安宁的心情。

1945年,已移居美国的巴托克身患白血病且生活拮据,为了给相濡以沫的爱妻钢琴家蒂塔留下一份遗产,他着手创作献给蒂塔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可惜还余下17小节未完成,便被死神夺去了生命。《第三钢琴协奏曲》与前两首协奏曲的风格迥异。既没有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敲击效果,也没有第二协奏曲显赫华丽的魅力。总的说来,技术平易,风格率真,情绪明朗平和,是作曲家对生命的讴歌,对大自然深情眷恋的体现。

与20世纪其他音乐家不同的是巴托克对钢琴教育领域作出了巨大的划时代的贡献。从1926年到1939年,他花了整整14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钢琴教学巨著《小宇宙》。这是一套包括157首乐曲的钢琴曲集,分6集出版。它的难度循序渐进,从第1集的基本手指练习到第6集的高难度音乐会演奏曲,洋洋大观,包罗万象,从简单的8小节结构到繁复的布局,每一首乐曲都有不同的形式。除各种各样的节奏外,还有不同的对位,从简单的持续音到卡农。许多乐曲是双调性的,有些是基于不同主音的五声音阶,有些是教会调式。在旋律写作方面也是以教学目的为主。153首乐曲皆为巴托克自己创作的旋律,他力图把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创作中。巴托克编写这部巨著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性,并使初学者习惯现代乐汇,接受20 世纪音乐的熏陶,能辨别各种音乐风格的特点。在用于教学目的钢琴曲集中,像《小宇宙》这样的珍品,为钢琴艺术史上所罕见。它不仅对钢琴家,而且对作曲家也有启示。这部巨著是了解巴托克创作世界的关键。他音乐中的所有方面都化为最基本的要素,尽收此曲集中。

从巴托克的钢琴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巴托克希望用20世纪的音乐语言将巴赫的复调织体、贝多芬的动机展开以及德彪西的音响色彩集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