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里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蒂(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
(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
门德尔松出生于德国汉堡的富商之家,他的父母亲与当时的文化名人如歌德、海涅、威柏、黑格尔等过往甚密,这使他从小就受到广泛的文化教养和各门艺术的薰陶。门德尔松自少年时代起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像莫扎特一样是一个早熟的神童。他虽然短短一生只活了38 岁,却为后人留下了5部交响曲、5部交响序曲、5部协奏曲、2部清唱剧、2部歌剧、数十首室内乐作品和大量的钢琴小品。门德尔松的天赋才能表现在多方面,除了创作以外,他还是精湛的钢琴演奏家和优秀的乐队指挥家。他的艺术活动中心是伦敦和莱比锡。1935年起他担任莱比锡盖万德豪斯音乐会指挥;1943年又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府莱比锡音乐学院。它以严格的训练著称,成为欧洲其他音乐学院的楷模。
从门德尔松所处的时代来看,当时的市民阶层中弥漫着一种庸俗、低级的艺术趣味,喜好多愁善感的沙龙小品或空洞堂皇的炫技之作,而对于优秀的德国古典音乐传统却反应冷漠。门德尔松一生在创作、演奏、教学和乐评活动上,不断与当时的社会风尚作斗争。他宣传德国优秀的古典主义音乐传统——最突出的贡献是恢复约·塞·巴赫的声誉,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巴赫的价值。
门德尔松是一位浪漫主义钢琴作曲家,因为他创作的体裁主要是钢琴小品,不像舒伯特写了大量的古典奏鸣曲而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承继关系较密切。另一方面,门德尔松钢琴音乐中抒发的情感纯粹是浪漫主义气息的,他的想象力犹如插上了翅膀,有一种无拘无束的自在性。庄严的森林,神秘的月光,夜鸟的啼叫以及精灵仙子轻盈飘忽、栩栩如生的形象在钢琴曲中时常出现。他的音乐旋律悠长,充满优美温馨的歌唱性。但是门德尔松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中又有着鲜明的古典性。他的情感抒发从来不狂热,没有内心骚动和矛盾冲突的表现。他的内心总是平静安宁的,作品中的情感总是小心翼翼地用缓和的语调吐露出来。他的音乐中渗透着一种明澈性。清醒的头脑控制着情感的抒发,散发着一种睿智高雅的趣味,令人想起了古典时期的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门德尔松的确是汲取了古典音乐中和谐均衡的原则。
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具有室内性的特点,优雅流畅,质朴纯真,从不追求华而不实的炫技性效果。这种严谨朴实的风格不仅表现在他的钢琴小品中,也明显地反映在他仅有的几首大型钢琴作品中。门德尔松酷爱大自然,青年时代四处游历,记录旅行印象。他的钢琴小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标题性内容强,洋溢着诗情画意。
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
《无词歌》(Songs without words)
《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钢琴小品体裁,为钢琴特性小曲开辟了新的蹊径。这是一种由歌曲般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的曲子,旋律可以在固定音型的伴奏上充分表现,据说这是受到当时流行的钢琴练习曲影响所致,带有较多的器乐性特点。因此,《无词歌》的歌唱性旋律就不一定得像歌曲那样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范围内了。
在门德尔松的钢琴曲中,49首《无词歌》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前48首共分为八集,每集包含6首。第一集为作品19号,完成于1830—1832年间;第二集至第六集,即作品30、38、53、62及67号,写作于1835—1845年;其余的二集作品83和102号以及最后一首作品109号则是他的遗作。
《无词歌》也像舒伯特的钢琴小品一样,形式精炼完美(大多是单段体),手法简洁朴素,同其他强调主观情绪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一样,门德尔松也偏爱在凝炼简洁的篇幅中捕捉瞬现随逝的灵感。《无词歌》中的一首首小品短小精致,情感真挚纯朴,具有深厚的生活风格基础,往往通过日常生活场景来进行抒情写意,极富标题性和歌唱性。作品的主题常常出现在钢琴的整个音域内,配以简洁细腻的伴奏声部,并用富有即兴性的引子和尾声加以镶嵌。其中如豪放明快的“猎歌”(作品19号之3),情趣盎然的“春之歌”(作品62号之6),宁静柔美的“安慰”(作品30号之3),缱绻隽永的“威尼斯船歌”(作品62号之5),以及轻盈活泼的“纺织歌”(作品67号之4)等,都是《无词歌》中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相对《无词歌》这样的钢琴小品来说,门德尔松的大型钢琴作品略显逊色。他写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作品25号g小调和作品40号d小调;3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最常被人演奏的是作品6 号,可视为模仿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01号的习作。另外还有6首前奏曲与赋格作品35号,其中最成功的是第一首前奏曲与赋格,这是门德尔松对巴赫音乐崇拜的明证。门德尔松最优秀的大型钢琴曲是《行板与回旋随想曲》和《庄严变奏曲》。
《行板与回旋随想曲》(作品14号)的创作年代大约是1824年,才华横溢的门德尔松年仅15 岁。作为引子的行板在E大调上,旋律温暖动人,而回旋曲部分却在e小调上,具有门德尔松典型的谐谑曲乐章的精灵般的轻盈和明晰。像这种引子为大调性、主部为小调性的调性安排,日后频频出现在他的其他作品中。
《庄严变奏曲》(作品54号)作于1841年,是门德尔松针对德国钢琴界肤浅浮华的乐风而写的。当时流行着一种所谓“装饰变奏”,创作上以炫耀技巧、玩弄声音游戏为主,音乐内容却空泛平庸。门德尔松对此极为反感,决意提倡以巴赫和贝多芬为楷模,严肃对待变奏曲写作。
这首变奏曲由主题及17段变奏组成。主题严肃、深沉而忧郁,犹如四声部合唱曲:
谱例112

各段变奏充满变化与对比,情绪之热烈和激动,在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中实为罕见。
门德尔松尽管作为浪漫主义的作曲家而载入钢琴艺术史册,但是在他的创作中却汲取了古典音乐中和谐均衡、清新淡雅的风格特点。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很少看到深刻的戏剧性,也很少听到激动人心的内心表白。真正燃烧着浪漫主义的热情和洋溢着兴奋激昂情绪的钢琴音乐还得到与门德尔松同时代的另一位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的创作中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