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第四节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
(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17世纪下半叶意大利产生了一位伟大的古钢琴家多·斯卡拉蒂。他是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的儿子,生于那不勒斯。虽然自幼受到意大利正歌剧的薰陶,但是他并末走上父亲的道路,而是很快成为引人注目的管风琴家和羽管键琴家。极赋天才的斯卡拉蒂在16岁时已担任了那不勒斯皇家教堂的管风琴师和作曲家。1704年他去威尼斯深造,师从当时的键盘大师帕斯奎尼(1637—1710)。此后又担任过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乐长。1720年他前往葡萄牙的里斯本,担任皇室的宫廷乐长,并兼任玛丽亚·芭芭拉的键盘教师。1725年,他曾返回那不勒斯,1728年芭芭拉公主下嫁西班牙王储费尔南多四世,斯卡拉蒂随同前往马德里。从此,斯卡拉蒂的音乐生涯与西班牙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他去世。

从斯卡拉蒂身处的国家和时代来看,当时的意大利自文艺复兴以来在绘画、雕塑和文学园地中的花朵已开放完毕,开始转向音乐。人们的思想情感正要求在另一门更直接诉诸感官、更能与心灵自由沟通的艺术中得到渲泄。这门艺术就是音乐。所以当时的音乐特别清新而富有朝气,犹如文艺复兴前期绘画大师中的鲍切利尼。音乐创作中的清规戒律还不像18世纪末叶那么多,有才能的作曲家容易发挥灵性。何况欧洲的音乐传统在17世纪时还比较薄弱,不像绘画、雕塑等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登峰造极的成就。一片广大无边的处女地正有待于斯卡拉蒂及其以后的人去开垦。斯卡拉蒂的音乐自由清新、无拘无束,正是带有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度的特点。

斯卡拉蒂虽然与约·塞·巴赫和亨德尔同年出生,但是他的音乐风格与以巴赫和亨德尔为代表的晚期巴洛克复调键盘音乐风格鲜有关联,与法国洛可可风格的纯主调性也不尽相同。斯卡拉蒂力求摆脱巴洛克时代的束缚,要求新的自由处理,他的键盘音乐风格完全独树一帜,表现出极大的创新性。

斯卡拉蒂除了创作为数不多的弥撒曲、康塔塔和大协奏曲外,几乎把毕生心血都倾注在键盘音乐上,堪与19世纪浪漫派钢琴大师肖邦媲美。斯卡拉蒂对键盘艺术的巨大贡献全部凝聚在他的555首古钢琴奏鸣曲中。那些被他自称为“练习曲”的二部曲式单乐章作品,多半是为教授芭芭拉公主及其皇弟唐·安东尼奥而创作的。但是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的重大意义远远超出了钢琴教材的范畴。它们对日后古典奏鸣曲形式的形成,对钢琴技巧的发展,乃至对整个钢琴音乐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原来并不称为奏鸣曲,但因其基本具备了早期古典奏鸣曲式(Sonata Form)的某些特征(但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古奏鸣曲),故被后来的出版者称为奏鸣曲。有时它们会被标上更具体的标题,如:赋格、田园、随想曲、咏叹调、小步舞曲、加伏特、托卡塔等。这些作品都是二部曲式的单乐章乐曲。乐曲像巴洛克组曲中的舞曲乐章一样,分为前后两个短小精致的部分,两段各自重复一次。第一部分一般都有两个不同性质的音乐素材,甚至在有些曲子中,已可较明显地看到对比的主部和副部以及奏鸣曲式的调性关系。如K.29D大调奏鸣曲。

谱例33

figure_0062_0057
figure_0063_0058

第二部分往往是第一部分的素材在近关系调上的模仿、发展,或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新曲调。第一部分通常从主调走向属调或关系大调,第二部分则从属调或关系大调回归到主调。在有些曲子中已有了奏鸣曲式展开部和再现部的雏型。如K.159 C大调奏鸣曲。但是在奏鸣曲式调性关系的基本框架中,斯卡拉蒂允许自己在转调上有更大的自由,比如运用大量的突然转调、平行大小调间的变化、奇特的音域转移、短倚音的装饰音、连续递升半音的模进等手法,使音乐的表现得到极大的丰富。

由于斯卡拉蒂长期居住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他的音乐与当地的民间因素密切有关。西班牙民间歌舞的旋律、节奏以及民间乐器的影响无处不在斯卡拉蒂的键盘作品中出现。他虽然久居宫廷,音乐中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斯卡拉蒂凭藉他大胆自由的想象力,在他五百余首奏鸣曲中,塑造了极为丰富的音乐形象,包括宫廷的舞会、皇族的狩猎、喜庆节日的场面、西班牙的民间歌舞、摩尔人的旋律、大西洋沿岸海滨的喧闹甚至街头集市小贩叫卖的曲调,还有清新明快的田园风,带有乡恋之情的那不勒斯小调……。一首接一首的奏鸣曲犹如瞬息多变、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斯卡拉蒂的音乐豪爽率直,以“描绘性”为主,具有鲜明的色彩性,但没有巴赫那样深刻的宗教哲理性。那些异国风情、伊比利亚(Iberia)的新歌曲、新见解、新的习俗使他振奋,激励他产生如此丰富的乐思。当然,斯卡拉蒂奏鸣曲中亦有不少慢速的抒情乐曲,其中有许多具有十分诗意的、怀旧的,甚至是梦幻的意大利美声风格。

斯卡拉蒂在奏鸣曲中塑造如此众多的音乐形象,然而他所使用的键盘乐器却是只有两个音栓和一层键盘的羽管键琴,在局限性如此之大的乐器上竟能产生音乐表现力如此丰富的作品,这正是斯卡拉蒂的伟大和令人惊叹之处。他大胆冲破了乐器的局限性,不依赖乐器本身的表现能力,而是通过织体写作、音型变化、音区对比来扩大键盘语汇并大大地发挥了键盘乐器的模拟功能。

为了表现鲜明的色彩性,斯卡拉蒂在二声部织体的框架内,自由增加或减少声部,以取得织体上厚、薄交替的色彩效果和力度变化。声部的安排往往纯粹从色彩出发,而非复调性思维,如:

谱例34

figure_0064_0059

有时通过高低音区的变化,即同一个动机或主题在不同的音区出现,形成色彩对比。

有时又依靠和弦的变化,造成和声进行上的紧张度,形成和声色彩变化。或者通过不协和和弦与协和和弦的对比,来取代重音的作用(参见谱例33)。

此外还有通过调性变化,即同一个动机反复出现在不同的调性上来造成色彩变化,如:

斯卡拉蒂擅长发挥古钢琴的模拟性,用模仿其他乐器的声响来丰富键盘语汇。他最喜欢模拟的乐器有:

小号和圆号——这是在描绘西班牙国王森林狩猎情景时出现的号角音型,如:

谱例35

figure_0065_0060

鼓声——往往用颤音或重复音来表现,如:

谱例36

figure_0065_0061

西班牙吉他(或琉特琴)——用分解和弦作弹拨音型,往往是不协和的分解和弦,作为间插性的伴奏。

曼陀林——快速轮指,表现舞蹈场面。如:

谱例37

figure_0066_0062

响板,如:

谱例38

figure_0066_0063

此外,斯卡拉蒂的创作中还经常出现弦乐合奏的构思,这是受意大利大协奏曲的影响,在键盘上模仿全奏——独奏的效果,如:

谱例39

figure_0066_0064
figure_0067_0065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现实世界只有一个,而想象力可以创造千万个世界。”斯卡拉蒂正是不囿于现实世界中那架表现力贫乏的古钢琴,而用他神奇的想象力为我们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音响大千世界。

斯卡拉蒂奏鸣曲中的旋律往往是富有生命力的短小动机,而不是长线条的旋律。这些小动机小线条此起彼伏地跳跃进行,生动明快、清晰有趣。

在斯卡拉蒂的钢琴曲中,节奏的因素比之旋律与和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其节奏往往有下列一些特征:

一、受西班牙舞蹈节奏的影响,如:

谱例40

figure_0067_0066

二、突然(频繁)地改变节拍,如:figure_0067_0067figure_0067_0068figure_0067_0069

三、不受小节线的制约,如:

谱例41

figure_0067_0070

四、让各声部都有独立的节奏——甚至显现了20世纪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复调节奏。

谱例42

figure_0068_0071

五、斯卡拉蒂奏鸣曲中常常会意想不到地出现一个休止后面紧接着figure_0068_0072的记号。似乎给人一个悬念,尔后又解决到与前面全然不同的节奏及和声中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西班牙人瞬息多变的性格。

斯卡拉蒂所创造和丰富了的键盘语汇,必然要求一种全新的演奏技术来付诸实现。所以说,他又成为演奏技巧的革新者,键盘演奏新技法的奠基人。斯卡拉蒂的演奏技术是超越他的时代的,从他乐曲的技巧艰深程度上看,甚至超过了巴赫的《平均律》及《创意曲》,达到当时古钢琴演奏技术的巅峰。尽管巴赫的《哥尔德堡变奏曲》演奏技术也很艰难,但毕竟是在有两层键盘的羽管键琴上演奏,比在一层键盘上弹要容易一些,而在18世纪像斯卡拉蒂这样充分、这样卓越地发挥羽管键琴演奏技术的人物是冠世当绝的。18世纪的键盘演奏技术主要还是属于“手指学派”,手臂和身体通常保持静态。但是斯卡拉蒂高超的演奏技术,不仅需要大量快速的手指跑动动作,而且由于高低音区变化多,常常出现双手交叉、手臂大幅度跳跃,快速同音反复,快速平行三度、六度的片断,左手连续快速大跳,双手同时反向大跳,刮奏,双三度颤音,在一个和弦内演奏一个长颤音以及九度、十度的伸展等高难度技术。这就使得他在演奏时,手臂和身体都处于动态。这种结合了身体律动感的演奏,不仅给听众带来听觉享受,也带来了视觉上的快感。斯卡拉蒂某些作品中的难度堪与19世纪的李斯特的技术匹配。可惜他在世时却没有传授弟子来继承这些“绝活”。直到许多年以后,他的作品和演奏技术才重新被人发掘和认识并得到流传。

斯卡拉蒂在世时仅仅出版了他的极少数作品。其他大部分作品都以手抄本的形式保存下来,直至1839年才由卡尔·车尔尼编辑出版了其中的200首。1906年意大利米兰的李科迪出版社出版了由隆格编辑的545首奏鸣曲。可惜这两位编辑者都对原曲作了大幅度的主观修订,与作曲家的原意与精神相去甚远。隆格编辑的版本共11卷,编号均以字母L排头。它们并未按年代排序,各卷都从C大调开始,按大调、关系小调的顺序,每隔半音或全音上升的各调编成组,每组从几首到十几首各不相同,采用一个共同编号。

比较理想的即按照原谱出版的版本,是由美国的拉尔夫·柯克帕特里(Ralph Kirkpatrick)编辑的。1953年首先由夏马出版社出版了2卷共60首。后于1972由纽约的唐森·里普林特出版社出版了保存在巴马图书馆的手抄体全集(共计463首)。柯克帕特里克按年代顺序将奏鸣曲分组,其编号以字母K排头。柯氏版本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权威版本。

巴洛克时期的结束,宣告了古钢琴音乐时代的终结。随着近代槌击钢琴(Forte Piano)的崛起,钢琴艺术史上新的一页——古典时期的钢琴音乐将展现在我们眼前。

注 释

[1].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往往是由独奏乐器组(通常由两把小提琴与通奏低音组成)与一个较大的合奏乐器组交替竞奏。

[2].夏空,是一种三拍的庄严舞曲,习惯上用变奏套曲的形式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