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钢琴民族乐派爱德华·格里格(Edward Grieg 1843—1907)
(Edward Grieg 1843—1907)
19世纪下半叶以来,北欧音乐家中对钢琴音乐贡献最大的要数挪威作曲家格里格。
格里格出生于一个音乐环境良好的家庭,少年时代常去山上旅行,挪威的大自然景色:静寂的雪景、险峻的山岩、壮丽的水川、瀑布、海湾……北欧景色中特有的原始粗犷美在他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由于挪威本国没有古典音乐的传统,几乎所有的北欧音乐家都赴德国留过学。格里格也不例外,15岁—19岁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接受严格的专业教育,充分接触了门德尔松、肖邦、舒曼及华格纳的作品。但是这位才气横溢的挪威青年始终不甘心忍受学院的束缚。1864年返回祖国后遇到挪威民族音乐家诺拉克,深受其影响。这是他一生中的转折点。他明确了自己的创作道路,热爱并亲自收集挪威民间音乐,又直接根据民间歌舞改编及创作了大量作品。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创作中日益显露出强烈的民族个性。在格里格的作品中除了大量的声乐曲外,最重要的就是他的钢琴作品。
从格里格的钢琴创作道路来看,他先是汲取欧洲古典与浪漫派音乐的优秀传统,继而溶入本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进而进行别具一格的独创。因此他的音乐的独特魅力也就在于把自己经常采用的民族音乐语言与他在莱比锡汲取的浪漫主义养料融于一炉。
格里格主要是一位音乐家中的抒情诗人,尤以亲切动人的钢琴小品为长。格里格的《抒情钢琴曲集》(包括作品12号、38号、43号、47号、54号、57号、62号、65号、68号、71号共十卷计66 首)中的这些标题性小品可以说是格里格的音乐日记,记下了作曲家1867—1901年的创作生涯。格里格的钢琴小品继承了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和肖邦的浪漫主义传统。但他又不像前辈作曲家那样以抒发内心的激情、忧伤和幻想为主,而是以简练朴素的笔法注重客观的描绘,更像一位充满乡土气息的风俗画家。在他的这些小品中,不仅可以看到北欧自然风光(如《致春天》、《高山上的傍晚》等),还可以看到民间风俗的场面(如《特罗尔特豪根的婚礼》及《摇篮边》等),以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自然精灵舞》、《侏儒进行曲》等)。
格里格的音乐语言和创作风格无不与挪威的民间歌舞有着血缘关系。他在钢琴作品中大量运用民间舞蹈“哈林”、“刚加尔”和“斯普林”的节奏,采用朴实清新的民歌旋律,模仿民间乐器“恰尔当格尔”的音响,并且在和声配置上与民间曲调水乳交融。格里格从挪威民间音乐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形成了他独特而新颖的和声语言。他那大胆的转调手法与丰富的半音不协和音,包括非三和弦的平行进行的用法,甚至显现了印象派的风格。
格里格擅长细致动人的小品写作,但缺乏掌握大型结构的意志和逻辑力量,因此即便他写的大型作品也是由一连串短小的乐思构成的。在格里格为数不多的大型钢琴独奏作品中,以四个乐章《e小调奏鸣曲》(作品7号)、《叙事曲》(作品24号)和荷尔贝格组曲最为成功。前两部作品都是作曲家青年时代的产物。格里格1884年为纪念丹麦诗人及喜剧作家荷尔贝格写下了“荷尔贝格”钢琴组曲或《来自荷尔贝格的时代》(作品40号)。这首组曲原来是为管弦乐构思,后改写成钢琴组曲。荷尔贝格的喜剧充满讽刺和机智,是18世纪斯堪的那维亚地区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作。格里格有意在此曲中采用巴洛克的古老组曲体裁:前奏曲、萨拉班德、加伏特……,并戏称之为“戴假发的乐曲”。整部作品既有巴洛克的古风,又有鲜明的挪威特色。
除了钢琴独奏曲外,格里格还写过一首《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16号)。由于其调性和开头的引子酷似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人们常常将这两首协奏曲放在一起演奏。这首协奏曲可列为世界最优秀的钢琴协奏曲之一。全曲充满青春的活力,宏大的气魄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曾受到李斯特的盛赞,至今仍在各地的音乐会上广为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