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Rakhmaninov 1873—1943)

(二)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Sergey Rakhmaninov 1873—1943)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从事三项事业——作曲、钢琴演奏和指挥。并在这三个领域都获得几乎同样的成功。虽然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范围涉猎很广,但钢琴音乐始终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他本人是杰出的钢琴家有关。

拉赫玛尼诺夫生于俄国的一个贵族家庭,4岁始学钢琴,9岁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后又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同时毕业于钢琴班和作曲班。音乐学院毕业后,他积极投入演奏、创作及指挥活动。

1891—1894年间,拉赫玛尼诺夫写下了钢琴作品《幻想曲集》(作品3号)和小品集作品10 号及作品11号,还有《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号)等。拉赫玛尼诺夫从创作一开始就流露出悲观低沉的调子,足见他的偶像柴科夫斯基对他的深刻影响。1895年拉赫玛尼诺夫因《第一交响曲》上演失败而一度情绪低落,在创作上沉寂了三年,却投入钢琴演奏生涯。1899年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次出国旅行演奏便赢得世界声誉。他的演奏以感人至深的热情力量和真挚亲切的抒情诗意激荡着听众的心弦。

1900—1901年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8号)的成功标志着他创作繁荣时期的开始。在写作《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同时期,作曲家又完成了10首前奏曲(作品23 号)。日后这些前奏曲与作品3号之2的前奏曲和作品32号的13首前奏曲合并为《24首前奏曲集》。这24首前奏曲分别以平均律音阶的24个不同调性写成。拉赫玛尼诺夫仿效肖邦24首前奏曲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他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悠长抒情的旋律散发出浓郁的俄罗斯风味,华丽的技巧又表达出恢宏的构思和刚毅的意志。他在协奏曲的写作上继承并发展了柴可夫斯基的风格:技术辉煌、色彩浓重、钢琴与音乐既相互竞争、又融成一体,形成气势庞大的交响诗篇。不论是《第二钢琴协奏曲》还是同时期写下的前奏曲都具有完整鲜明和易于把握的艺术形象。音乐充满真诚的激情、生动直接的感受以及令人心旷神怡的旋律,其中虽然也增强了豪迈和史诗性的因素,但总的基调仍以温柔熨贴的抒情性为主。

1904—1909年间,拉赫玛尼诺夫转向歌剧创作和指挥活动。期间在他旅居国外的三年中,钢琴作品只写了《d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又被称作《浮士德奏鸣曲》,由于过于冗长而很少有人演奏。

1909—1910年起,重返莫斯科的拉赫玛尼诺夫在紧张的演奏活动的同时,又写下大量钢琴作品,其中主要有:《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30号),13首前奏曲(作品32号),9首“音画”练习曲(作品33号)以及《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36号)。

20世纪初期,现代派的作曲手法正在欧美各国相继涌现,如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巴托克的新民族乐派,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还有法国的印象主义等等。新潮派的艺术风格在俄国亦有长足发展。处于这一时期的拉赫玛尼诺夫却有着强烈的怀旧情愫,依然保持着晚期浪漫主义的风格。

写于1909年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达到了作曲家在20世纪最初十年创作的顶峰,也是他音乐生涯中的里程碑。与《第二钢琴协奏曲》一样,这部作品也以其火热的激情和奔腾不息的生命力感染听众。钢琴与乐队的合作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但是比起《第二钢琴协奏曲》来,形式更庞大。拉赫玛尼诺夫以协奏曲的形式创造了交响曲、交响诗和奏鸣曲所能达成的最强效果。这一大手笔的器乐作品以其丰富的主题乐思和繁复的独奏部分,成为难有与其相匹的协奏曲。作曲家在《第三钢琴协奏曲》里注入了不少新的特点:戏剧性加强、织体更为复杂、节奏多变、半音和声的运用格外频繁。这些特点在“音画”练习曲和30年代的创作中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次年完成的13首前奏曲(作品32号)也具有《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某些风格特点,在情感表现的幅度上比之十年前作的10首前奏曲(作品23号)更为激烈。

作于1911年的作品33号(写了9首,出版6首)及1917年的作品39号“音画”练习曲集(共9首)沿用了李斯特标题性钢琴练习曲的手法。李斯特更看重钢琴上的炫技性,而拉赫玛尼诺夫则更注重诗情画意的抒发,技术相对地朴素些。拉赫玛尼诺夫虽然未在每首练习曲上附上标题,仅称它们为“音画”练习曲,以表明这是一些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钢琴曲。实际上,这些音画练习曲都有标题性内容。他曾亲自告诉过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1879—1936),作品39号的第二首描写海洋与海鸥的故事,第四首描写集市景色,第六首描写小红帽与狼的故事,第七首描写送葬的行列,第九首是东方进行曲等等。作品39号的创作手法更为新颖大胆,音乐情绪也格外激动人心,表现出作曲家对色彩丰富的和声,比之优美如歌的旋律更感兴趣。拉赫玛尼诺夫在日后晚期作品中出现的新风格,已在作品39号的“音画”练习曲中初显端倪。

《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写于1913年,与他另一部大型的合唱与管弦乐作品《钟》(作品35号)同时创作。可能受到这部庞大作品的影响,《第二钢琴奏鸣曲》也写得织体繁复、特别宏伟壮观。拉赫玛尼诺夫将它与肖邦那首只有19分钟之长,却道尽一切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相比,显得他这一首既冗长又累赘,以致1931年决意修改其中的片段。修改后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既减轻了音乐的结构,简化了声部线条,又缩短了作品的长度。其中被删除的纯技巧性的部分有120小节之多。

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拉赫玛尼诺夫离开祖国,定居美国,在那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二十五年。身处异乡他国的拉赫玛尼诺夫狂热地从事演奏活动,创作上暂时搁浅。直至1926年他才重又提笔完成了在国内已开始写作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作品40号),并陆续写下《柯莱里主题变奏曲》(作品42号)和为钢琴与管弦乐所作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作品43号)。《柯莱里主题变奏曲》是他大型独奏曲中最佳的一首。这个主题其实并非柯莱里所作,它是起源于葡萄牙的“佛里亚”(La Folia)舞曲的主题。柯莱里用它作为一组小提琴变奏曲的主题。拉赫玛尼诺夫将主题显示后,作了20次变奏并加上一个尾声。整首乐曲在变奏展开的过程中自缓而急,结构上很有逻辑。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共包括引子、主题和24次变奏,规模相当于一部协奏曲。钢琴演奏技术难度极高,仍属于19世纪浪漫派的炫技传统。这首狂想曲的曲式结构比之一般的变奏曲更为丰富和复杂。音乐的发展并不局限于帕格尼尼一个主题,作曲家在变奏7、变奏10和变奏24 中都一再引用他所偏爱的中世纪素歌《末日经》。这部作品的主题和24次变奏可分为三组,相当于大型器乐套曲的三个乐章。前后两组都是活泼的快板,体现戏剧性的情绪,以阴暗的色彩为主,而中段经过长时间的蕴酿积聚,突然奏出一支纯朴深情而又忧郁的曲调,催人泪下。全曲的最后一个变奏中,“末日经”的主题愈加强大,象征着命运不可抗拒的力量。

拉赫玛尼诺夫晚期的钢琴与乐队作品在风格上不同于以往的协奏曲:阴森恐怖的气氛代替了忧郁抒情的情调,短小尖锐的动机取代了宽广流畅的旋律,节奏复杂多变,音调刺耳不协和。

总的说来,在贯穿拉赫玛尼诺夫一生的钢琴音乐中,经常会出现“命运”的形象,如《升c小调前奏曲》中命运的脚步声:

谱例138

figure_0159_0179

“魔鬼”的形象,如幻想曲集中“小夜曲”魔鬼形象的模糊轮廓;“钟”的音响,如《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主题:

谱例139

figure_0159_0180

以及“死”的主题,如《柯莱里主题变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的“末日经”。因而他的音乐总给人以悲观的、孤独忧郁的感受。但是这些并不能代替他全部的思想。对大自然的热爱,常常会使性情忧郁、沉默内向的拉赫玛尼诺夫豪情勃发。俄罗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麦浪滚滚的田野、冰雪融化的春潮……都是作曲家用音乐讴歌的对象。这不仅在他的钢琴协奏曲、也在他的钢琴前奏曲和音画练习曲中反映出来:

谱例140

figure_0159_0181
figure_0160_0182

拉赫玛尼诺夫总是在音乐里塑造出最鲜明的艺术形象。

如果说,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音乐主要是继承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那么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俄国作曲家斯克里亚宾则更多地朝现代音乐迈进,表现突破传统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