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ändel 1685—1759)

第二节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
(George Frideric Händel 1685—1759)

与约·塞·巴赫同年出生的另一位德国音乐家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也是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大师。他的音乐创作以歌剧和清唱剧为主。键盘乐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就其全部创作来说都居于次要的地位。亨德尔虽然也是一位卓越的管风琴演奏家和羽管键琴演奏家,但他并不像巴赫那样把管风琴、特别是古钢琴当作一件最亲切不过的乐器,不用以寄托自己内心最深沉的情感,也没有把它当作一件无所不能的乐器去进行创作上的探索和试验。亨德尔主要是将古钢琴(甚至管风琴)看作是一件进行公开演奏的乐器和一件进行即兴演奏、进行创作构思的乐器。亨德尔所用的古钢琴都是羽管键琴,他的古钢琴作品大多是在即兴演奏的场合中创作的,而且这些作品的手稿往往未经他本人修改和加工便被发表。因此流传至今的亨德尔的不少古钢琴作品仍具有草稿的性质,难免有粗糙疏漏之处。他的古钢琴作品虽然为数不多,却是他全部创作中最精彩的。它们充分地显示了亨德尔的精神面貌,集中地体现了他的风格特点。

亨德尔于1685年2月23日生于德国中部哈勒的一个理发师的家庭。少年时代师从当地著名管风琴师兼作曲家查克乌学习音乐;在查克乌指导下,成为一位技艺高超的管风琴家和羽管键琴家,另外还学习小提琴和双簧管,在对位法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18岁被任命为哈勒大教堂管风琴师,但不久便去往当时主要的德国歌剧中心汉堡,从此便和歌剧结下了不解之缘。1706—1709年,亨德尔到意大利,畅游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等文化名城和音乐中心,大大地开阔了他的艺术眼界。他创作的歌剧和三重奏鸣曲在意大利赢得盛赞。从1717年起亨德尔在英国定居,以创作歌剧和清唱剧为主,同时也创作键盘音乐和其他器乐作品。他在当时就声名远扬,死后享有更高的荣誉。

亨德尔与巴赫的音乐风格具有他们那个时代的共同点——巴洛克复调音乐的宏伟、巨大、深刻和宗教性等,但是由于两人的生活阅历不同,性格气质也迥异,所以其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有很大的个性差别。与质朴谦虚、深居简出、性格内向的巴赫相比,亨德尔爱好社交,喜欢游历,追求功名,开朗豁达。亨德尔接受了当时英国、意大利等先进国家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思想和艺术的影响,在键盘音乐的创作中将德国的庄重、意大利的妩媚、法国的华丽和英国的朴素融于一炉,形成一种极为广博的“世界型”风格。亨德尔和巴赫一样也是虔诚的新教教徒。但是他并不像巴赫那样沉思冥想、为神忏悔,在灵魂深处与上帝进行默默的交流,而是荣耀上帝、歌颂天主,用赞歌的形式描述《圣经》题材中的英雄人物。他以气势雄伟、雄辩滔滔的粗犷型主题来取代宗教音乐中常见的哀婉动人的苦难呻吟。亨德尔音乐性格中这种对光明自由的追求和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古典主义音乐大师贝多芬的创作。巴赫毕生都奉献给教堂和宫廷,他的音乐面向当时的少数知音,深奥难懂,而亨德尔则更多地为宫廷、剧院和公众而创作。音乐灿烂辉煌,通俗易懂,往往在听众间产生直接的、激奋人心的效果。巴赫的创作以管风琴音乐为中心,其他各类体裁均受其影响,因此他基本上是器乐构思的作曲家。而亨德尔则以清唱剧和歌剧为他创作中的最优秀者,属于声乐构思的作曲家。在创作手法上,亨德尔也不像巴赫那样注重复杂的对位技巧和严谨的结构。尽管他也以写复调织体为主,但偏重于旋律与和声,主调性大大加强,结构也较松弛,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即兴性。亨德尔的旋律是在德国民间音乐和英国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长的,它们往往以宽广的音程和大调性为主,雄劲开阔,简明流畅,通俗易懂。正因为他是声乐构思的作曲家,所以他的古钢琴音乐旋律生动优美,容易为听众所熟记。

亨德尔写过的古钢琴作品主要有组曲、赋格曲及变奏性乐曲等体裁,均收集在四册《亨德尔古钢琴作品集》内。其中第一册(1720年在伦敦出版)收集了8套古钢琴组曲,这是惟一经亨德尔本人审阅并同意出版的8套组曲。第二册和第三册(1733年分别在伦敦和阿姆斯特丹出版,但可能是亨德尔在1720年前创作并且未经作曲家本人审阅同意而出版的)共收有17套古钢琴组曲及其他单首作品。第四册(1735年在伦敦出版)收集了6首羽管键琴或管风琴的赋格曲,很有可能作于1720年左右。

一、组曲

亨德尔的第一册古钢琴曲集共收有8套组曲,属于他组曲中最成功之作。它们早在巴赫的《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之前就完成,但在形式上的自由度却已经超过了巴赫组曲中形式最为自由的晚期作品《帕蒂塔》。这是因为亨德尔以意大利小提琴科雷利(Corelli)的古奏鸣曲的套曲原则为典范。他的组曲(第四套e小调除外)不再恪守阿勒芒德-——库郎特——萨拉班德——吉格的规范,而往往由慢板(Adagio)、快板(Allegro)等对比的乐章组成。亨德尔并未采用巴赫的组曲中常见的任选舞曲(如加伏特、小步舞、布列舞等),而把赋格、歌曲、帕萨卡里亚等体裁大量应用到组曲中去。只有调性统一这一点依然保持了组曲套曲的原则。亨德尔在组曲中到处运用赋格,以求形式上的多样化和整体结构上更大的动力和对比,获得格外强烈的戏剧性。组曲中那些非舞曲性的纯音乐乐章比之舞曲有更高的艺术价值,相形之下那些舞曲乐章似乎只具有轻松的间奏曲性质了。8套组曲,除第四套以外,全部以庄重的或者华丽的前奏开始。其中有5套组曲运用了赋格乐章,有3套组曲含有变奏曲乐章。在第二套F大调组曲中舞曲乐章已荡然无存,而第六套f小调组曲则只保留了一首吉格舞曲。各套组曲的乐章数目也不均等。总之,每一套组曲的形式愈来愈具有个性特点,完全按照情感表现的需要而定。实际上亨德尔的组曲已朝古典奏鸣曲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第一册中的第三套d小调组曲是最为著名的一首前奏曲作品。

谱例24

figure_0053_0046

前奏曲以自由即兴式的起伏连绵的音阶走句与琶音音型开始,辉煌有力,颇有管风琴的宏伟气势。第二乐章是赋格曲,赋格的主题执著而富有创意。

谱例25

figure_0053_0047

富有节奏推动力的上行的十六分音符d小调音阶在小七度上戛然停止,然后由两次八分音符的跳跃音程到达高八度的主音d,再节节攀升到十二度F音上。斗志昂扬的主题发展成富有戏剧性的四声部赋格。人们可以将这两个乐章看作是一对前奏曲与赋格,它们形成组曲的第一个高潮,亦可将它们看成是整套组曲的一个两段体的引子。接下来的阿勒芒德旋律富有歌唱性,旋律流畅优美。

谱例26

figure_0054_0048

而库郎特的旋律则明显地受到意大利弦乐艺术的影响,旋律线起伏大,并有大跳音程,宛如小提琴的跳弓奏法。

谱例27

figure_0054_0049

在这一套组曲中,传统的萨拉班德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首绮丽庄重而略带忧愁的歌曲旋律以及根据这旋律主题展开的5个变奏。歌曲旋律带有大量的装饰音,很像歌剧中的咏叹调。

谱例28

figure_0054_0050

套曲结尾名称虽以急板(Presto)取代了传统的吉格舞曲,但是与富于刚毅节奏的主要动机穿插进行的依然是形式已解体的吉格舞曲:

谱例29(主要动机)

figure_0055_0051

谱例30(吉格舞曲)

figure_0055_0052

其特点是织体松弛,进行流畅。整个结尾很像大协奏曲的乐章,是这套组曲中效果最辉煌的一首,表现了亨德尔勇往直前、信心百倍的精神面貌。

二、赋格

亨德尔为键盘乐器写了11首赋格曲。其中6首收集在1735年出版的第四册《亨德尔古钢琴作品集》内,另外5首分别为第一册古钢琴组曲集的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和第八套中的乐章。

亨德尔对于赋格这一体裁的态度与巴赫完全不同。巴赫把赋格视为一切体裁中至高无上者,所以在套曲中总把它放在最后,作为全曲的高潮或者是最有分量的部分。他在组曲中也几乎不把赋格用作一个单独的乐章。而亨德尔则把赋格看得很平常,在套曲中的地位也随意安排。比如在第四套组曲中赋格为第一乐章,在第三和第八套组曲中为第四乐章。亨德尔并不把赋格看作是高潮的标志,而只是让它在组曲中起对比作用,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亨德尔赋格的主题与巴赫赋格的主题一样富有个性。但两者之间亦有不同之处。巴赫的赋格主题极其多样化:有以和声为主的,有以旋律线条为主的,有在节奏上富于变化的,也有无穷动式的。而亨德尔的赋格主题大多以如歌的旋律为主并带有简单的和声终止式,不像巴赫的主题常有高度的和声紧张感。亨德尔赋格主题的节拍一般为双数节拍,比较规整,富有动力性的或舞蹈性的节奏较少见。为了避免双拍子节奏过于划一单调,他常在主题后面运用切分节奏,造成一种动力感。巴赫的绝大多数赋格声部固定,比较严格,人们完全可以把几个声部分别写成总谱。声部的自由增减写法在当时的意大利音乐中已屡见不鲜。亨德尔赋格中的这些自由声部一方面体现了意大利风格对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他即兴创作的痕迹。不过总的说来,亨德尔虽然在不少组曲的乐章中运用了极其主调性的写法,但是在赋格中却仍然保留了复调音乐的特征。

三、变奏性乐曲

亨德尔的变奏性乐曲在艺术价值上逊于他的赋格。他的变奏手法比较简单,大多直接渊源自英国16世纪后半叶的维吉那琴派的变奏曲。也就是基本上墨守左右手轮流进行音阶或分解和弦音型变奏的格式。当一只手变奏时,另一只手较少有变化。织体简单,几乎没有复调因素,节奏上也显得贫乏。

亨德尔的变奏性乐曲除了在1733年出版的第二册《亨德尔古钢琴作品集》收集的G大调第21夏空(Chaconne)[2] 、G大调第62夏空和B大调歌曲和变奏(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家勃拉姆斯曾用此主题创作了“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作品24)以外,在第一册的8首古钢琴组曲中也含有三首变奏曲,即d小调第三套组曲中的“歌曲及变奏”、E大调第五套组曲中的“歌曲与变奏”和g小调第七套组曲中的“帕萨卡里亚与变奏”。其中E大调第五套组曲中的“歌曲与变奏”的主题是广为流传的英国民歌。整个变奏曲情绪开朗、优美通俗。

亨德尔的《G大调第21夏空》不仅是他变奏性乐曲中的最佳之作,也是他最优秀的古钢琴作品之一,至今常被演奏。全曲富有气概,在情绪上也有丰富的对比和发展,尤其是中间的八段充满表情的小调变奏,完全像是“性格变奏”。主题听起来像一首缓慢庄严的萨拉班德舞曲,低音采用了当时人们在夏空中喜爱的下行“级进”。

谱例31

figure_0056_0053
figure_0057_0054

四、管风琴协奏曲

除了古钢琴作品,亨德尔还写了 21首管风琴协奏曲,大多由双簧管及乐器伴奏。这些都是他1735—1751年之间在伦敦时期的作品。亨德尔与巴赫不同,他一生不断地和剧院、音乐会发生关系,经常当众演奏,甚至把管风琴这件多半用于教堂的乐器也“搬”到音乐厅来了。亨德尔的这些协奏曲为管风琴音乐创造了一种新的非宗教性的体裁。它们纯属世俗性音乐,其中甚至有舞曲的性质(如第9首降B大调中的小步舞曲),也有自然界的声音(如第13首F大调中杜鹃和夜莺的声音)。至于即兴性的因素在管风琴协奏曲中更为常见。按照当时的风气,亨德尔坐在羽管键琴上边弹奏,边指挥他的歌剧和清唱剧的演出。当歌唱者唱完后,他便接着独奏,兴致所至,随意发挥。他先是在羽管键琴上弹奏歌剧里的间奏曲,后来又在管风琴上弹奏清唱剧里的幻想曲或随想曲,于是创作管风琴协奏曲的灵感油然而生。这些协奏曲气势宏伟,但手法简朴,几乎没有什么复调因素,与巴赫那种严谨有力、线条繁复的管风琴音乐风格迥然不同。这些管风琴协奏曲在羽管键琴或钢琴上演奏起来亦颇富效果。

总之,由于亨德尔在键盘音乐中多处使用主调和声的写法并且运用自由开放的曲式,可以说在他的身上已预示了古典主义钢琴音乐风格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