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

第三节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

新古典主义(又称新巴洛克主义)盛行于1920至1950年间,是该时期欧洲音乐风格的主流。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残酷的炮火、纷乱的现实和不稳定的生活,不仅惊醒了浪漫主义的美梦,闯入了印象主义惟美的音响世界,也打碎了表现主义的心灵幻觉。新古典主义的乐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新古典主义者力求追摹巴洛克时期纯朴明净的古典风格,以与音乐语言复杂错综的后期浪漫主义乐派相对抗。他们的口号是“回到巴赫”,实际上是把17、18世纪的巴洛克和古典音乐都作为创作灵感的源泉。

新古典主义乐派的形成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复古运动。又“新”又“古”,顾名思义,它所表现的是穿着古典主义的外衣,实质上纯属于20世纪的特殊音乐,表现出与前人以及当代人所不同的新意。新古典主义者恢复了音乐思维逻辑和清晰的音乐结构,重视复调对位及声部的线条进行,在写作上避免铺张,力求简朴,在结构上崇尚巴洛克时期的组曲、托卡嗒、赋格、帕萨卡里亚、小步舞等体裁,尽管如此,在本质上却不可能与巴洛克音乐同日而语。

新古典主义的和声是20世纪的,以泛自然音主义(7个白键音相互独立,不受和声功能性的约束)和双调性及多调性手法为主。在情感表现上往往充满理性与冷静,或者刻意表现得缺乏人情味,甚至带有冷嘲热讽、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感。与现代化生活直接有关的汽车、火车、飞机等的马达声,这些无生命的节奏律动,成了新古典主义者的偏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丑恶、畸形的世界。真善美不再为人们所信,新古典主义音乐中不复出现巴赫时代虔诚专注的宗教感情或田园式的诗意遐想。

新古典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作曲家有:斯特拉文斯基、萨蒂、欣德米特、普罗科菲耶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