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齐奥·克莱门第(Muzio Clementi 1752—1832)

第四节 穆齐奥·克莱门第
(Muzio Clementi 1752—1832)

在钢琴艺术史上,创立真正钢琴演奏风格的是意大利钢琴作曲家、演奏家兼教育家穆·克莱门第。他享有“近代钢琴演奏之父”的盛名。

克莱门第生于意大利的罗马,14岁即被带往英国学习钢琴。1773年到伦敦作为键盘演奏家曾轰动一时,后又在欧洲大陆巡回演出(1781—1782)。他在奥地利演出期间,曾在国王约瑟夫二世的安排下与莫扎特进行过一场比赛,比赛的胜负未定。赛后,克莱门第对莫扎特触键的音色优美和演奏的高雅趣味赞羡不已,而莫扎特对克莱门第却印象不佳,他在1782年1月10日写的信中说道:“他是个优秀的羽管键琴演奏家,仅此而已。右手十分流利。最拿手的是右手的三度经过句。除此之外,没有丝毫的感情;只不过是架机器。”不管怎样,克莱门第华丽光彩的炫技性演奏的确引起了当时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那时英国的“布洛德伍德”钢琴已诞生。这种钢琴与莫扎特使用的“维也纳”钢琴性质不同。“维也纳”钢琴音量纤细,音色透明,触键轻巧,而“布洛德伍德”钢琴音量宏大,音色饱满,触键较重,具有琴弦粗、音板共鸣较强等优点。克莱门第正是在这样的钢琴上形成了动力性的炫技演奏风格。在贝多芬以前,克莱门第以大胆、辉煌和富有活力的演奏风格远远超过其同时代人。克莱门第在演奏中运用大量的双音三度、双音六度,分解八度,快速明亮的音阶经过句及琶音经过句等。他在钢琴上奏出的和弦,其音响之丰满、对比之强烈远非前辈钢琴家所能企及。此外,钢琴上真正的连奏(legato)风格也是由克莱门第确立的。他在抒情性乐句的演奏中充分保持每个音符的时值,使钢琴真正发挥了气息宽广的歌唱性表现力。当然,这是在与莫扎特那场比赛以后才形成的连奏风格。

莫扎特的演奏唤起人们的崇敬,特别是行家们的青睐;但是克莱门第的演奏能使听众激奋,这是莫扎特从来没有做到的。克莱门第被称作“现代钢琴学派的缔造者”,“钢琴演奏和钢琴作曲领域的哥伦布”,“钢琴技巧的鼻祖”。他的演奏生涯总共大约三十年,生命的最后二十五年里很少演奏。因为他在1800年创建音乐出版公司及钢琴制造厂。1802至1810年他再度去欧洲大陆巡回演出,但这次是带了几架钢琴,让他的学生约翰·费尔德去作演示的。

克莱门第是一位重要的钢琴教师。19世纪头三十年中有大批的钢琴家出自他的门下,如奥地利的克拉默(1771—1858)、德国的卡尔克布雷纳(1785—1849)以及波西米亚的莫谢莱斯(1794—1870)等。

作为一名多产作曲家,克莱门第曾写过20余部交响曲、100首奏鸣曲(其中64首是钢琴奏鸣曲)以及其他杂曲。他于1817年完成的《艺术津梁》又译《名手之道》(Gradus ad parnassum)包含了100首练习曲,涵盖了钢琴技巧的各个方面,是现代钢琴演奏技艺的基础。在肖邦的练习曲问世之前,它是钢琴弹奏技巧的百科全书。如今的《艺术津梁》在大多数的版本中被编辑成30首练习曲。然而正因为《艺术津梁》这一部成功之作,挡住了人们对克莱门第其他钢琴作品的视线。这位作曲家留给后人的印象仅仅是优秀的钢琴教师。

在钢琴艺术史上长期以来克莱门第的钢琴奏鸣曲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他的钢琴奏鸣曲含有许多预示贝多芬的萌芽。正如保罗·亨利·朗格所指出的:“从他的奏鸣曲中表现出的思想、音调、情绪把我们引向贝多芬的意境”。

克莱门第对贝多芬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在《悲怆》奏鸣曲所显示的借用了某个旋律,而是表现在整套的钢琴写法和各部分的展开的变化和逻辑性上。这就是某些作家把贝多芬的“惊人”之笔归功于克莱门第的奏鸣曲的原因。

克莱门第早期的奏鸣曲带有较多的炫技性,而中、晚期的奏鸣曲更注重音乐上的戏剧性表现以及结构上的完整性。他的钢琴奏鸣曲较优秀的有:作品8之1,作品18之6,作品14之3,作品25之5,作品26之2,作品33之3,作品34之2,作品40之3等。克莱门第在写作手法上借鉴了交响乐的特点,发挥了钢琴交响性的效果。他的不少作品用突然的重音、坚实的和弦和再现前的休止等手法来表现光明与黑暗的对比,热情与平静的交织。这些都对贝多芬的早期钢琴奏鸣曲产生巨大的影响。

由克莱门第奠定并由贝多芬继承发展的动力性演奏学派兴起后,以莫扎特为代表的典雅的维也纳演奏学派逐渐衰退。新的钢琴演奏风格不仅标志着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更表明新的音乐思潮正在形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