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萨克·阿尔贝尼斯(Isaac Albeniz 1860—1909)

(一)伊萨克·阿尔贝尼斯(Isaac Albeniz 1860—1909)

阿尔贝尼斯是西班牙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阿尔贝尼斯4 岁就以“神童”闻名,公开演奏钢琴,9岁进马德里音乐学院。由于父亲管教森严,课业枯燥繁重,他10岁离家出走,在西班牙北部一带自谋生活,后又到南部各地开独奏音乐会。少年时代走南闯北的游荡经历使阿尔贝尼斯接触了大量不同地区富有各种旋律和节奏特征的民间音乐。阿尔贝尼斯创作中的民族风格是在反复探索中形成的。他早期受浪漫主义钢琴音乐风格的影响写过一些沙龙式的钢琴小品。1878年他赴德国魏玛师从李斯特,深受启发,理解到音乐创作中民族因素的重要性。1883年在祖国巴塞罗那接受了西班牙著名音乐家彼得罗尔的专业教育后,便越来越多地写作以祖国民间生活习俗、乡土人情、自然景物等以素描为内容的钢琴小品。在创作的同时,阿尔贝尼斯还展开大量的演奏活动,在国内外赢得极大声誉,他演奏的不仅是本人作品,还是斯卡拉蒂、肖邦、舒曼等人的优秀诠释者,被誉为“西班牙的鲁宾斯坦”。他的演奏饱含激情、富有强烈的西班牙色彩。1893年起阿尔贝尼斯定居巴黎,停止演奏而潜心作曲。在巴黎他与法国作曲家尚松、福雷、丹第的结识以及对弗朗克和德彪西作品的接触,都为其创作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阿尔贝尼斯在世时,作品没有得到祖国听众的理解。但他对故乡始终满怀眷恋之情。他在巴黎写下的杰作如组曲《西班牙之歌》和《伊比利亚》等,都可以说是充满乡愁的结晶。

钢琴作品在阿尔贝尼斯的全部创作中占有特殊地位。他写过300多首钢琴作品,多半以组曲的形式出现。其中作于1890—1893的《旅途回忆》、《西班牙》(作品164号共6首)、《12首特写小品》(作品92号)、《西班牙之歌》(作品232号,共5首)、作于1886—1887的《西班牙组曲》(共8 首)和《伊比利亚》最为著名。

由于西班牙是个多河流的国家,各个省份和地区以河流划分,于是在不同的流域所产生的民间音乐,在节奏和旋律上都各具鲜明特色,甚至不少民间舞蹈的名称都与地区同名。例如:南部安达鲁西亚地区的音乐充满东方阿拉伯情调,旋律中带有大量装饰音,富于梦幻色彩,其中包括“特里安那”、“凡旦戈”和“哈巴谣拉”以及从南美引进的探戈等。北部卡斯迪尔地区盛行的是节奏急速变换配以响板伴奏的“波莱罗”。而被称之为西班牙音乐灵魂的弗拉芒科(吉普赛)歌舞,则是各地区音乐的中心。这种音乐多情而泼辣,热烈而具有挑逗性,时而忧郁、时而欢快,情绪反复无常,令人难以捉摸。这些都是西班牙音乐的魅力所在。

阿尔贝尼斯捕捉了这些地方色彩和感情素质,赋予他的钢琴作品栩栩如生、多姿多彩的内容。例如:由5首小曲组成的《西班牙之歌》就分别描绘5个不同地区的、与祖国历史风土人物有关的景象。其中第四首“科尔瓦多”展示了一幅拥有著名的科尔瓦多伊斯兰教堂的古城风光。而由8首音画组成的《西班牙组曲》再现了塞维勒人的波莱罗舞曲(第3首)、卡的西(第4首)和西班牙小夜曲中吉普赛女郎优美的舞姿。

阿尔贝尼斯的和声语言也很独特,常运用三个下行的小调和弦组成的富有特性的和声进行,也就是所谓“西班牙的终止”。他还经常借用民间音乐演奏的即兴发展手法,在钢琴上再现民间乐器,特别是吉他的表现特点和音响特点。

组曲《伊别利亚》是阿尔贝尼斯晚年的精心之作,达到了他创作的顶峰。组曲共分为四集,不论在艺术高度、作曲技法还是演奏难度上都超过在此之前的作品。它是由各种西班牙舞曲提炼加工而成的。每集都包括三首含有标题的小品。伊比利亚半岛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所在地。每一首都以西班牙主题为基础,其中浮想联翩的乐思,华丽的钢琴技巧与西班牙舞曲节奏相结合,有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第一集为:《回忆》、《港口》、《塞维尔的复活节》,第二集为:《隆德纳舞曲》、《阿美里亚》、《特里安那》,第三集为:《阿尔拜辛》、《波罗调》、《拉瓦皮斯》,第四集为:《马拉加》、《耶雷兹》、《艾里达纳》。这些乐曲时而寂寞沉静,时而激昂奔腾,都是尽情诉说自己乡愁的诗篇。阿尔贝尼斯自己说这是写给祖国——“薄情的黑头发母亲”——的信。

由于青年时期生活动荡不安,阿尔贝尼斯正当壮年之时健康恶化。1909年4月他到法国南方温泉疗养,在这里完成了绝笔之作《伊别利亚》,逝世后遗体运回祖国,在巴塞罗那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