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19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这就是所谓“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艺术突破循规蹈矩的古典形式,用个性化的语言,不拘一格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音乐上的浪漫主义运动稍晚于文学上的浪漫主义运动,大约从19世纪20年代起贯穿整个19世纪并延续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的形成,钢琴音乐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浪漫主义钢琴作品具有许多与同时期其他器乐及声乐的共同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强调个人的抒情性,偏重幻想和夸张的手法。由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充满矛盾,浪漫主义钢琴家表现得最多的,是对梦寐以求而又难以实现的事物的渴望。梦幻般的诗意和火热的激情是这一时期钢琴作品中常见的内容。浪漫主义音乐是对人世间喜怒哀乐一切情感的最直接的披露。贝多芬的音乐固然包罗了不亚于浪漫主义情绪的如火如荼的激情,但是他能够竭尽全力用一种现实的音乐语汇将其表露无遗。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却往往留给人们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正是区别于古典主义音乐的一大特点。浪漫主义音乐家总是将内心的情感寄托在那种说不清、道不尽的,现实世界所不可企及的幻境之中。

此外浪漫主义作曲家重视音乐与文学、绘画、戏剧等姐妹艺术的结合。在钢琴作品中也出现了许多标题性的乐曲以及与文学有关的叙事曲、十四行诗、无词歌、小品套曲等。在钢琴曲的体裁中,古典奏鸣曲不再具有绝对的优势。各类不拘一格、各行其是的钢琴体裁,如特性小曲、夜曲、间奏曲、幻想曲、即兴曲、狂想曲、随想曲、圆舞曲、波罗乃兹、玛祖卡……等等被竞相推出,用以更自由也更具体地表现特定的情绪和景象。

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是,这一时期键盘乐器和演奏技术的发展为钢琴作曲家的创作表现提供了直接的手段。从19世纪开始,各国的钢琴制作家又对近代槌击钢琴作出重要的改进。钢琴上用以张弦的支架从木质的换成了铸铁的,机件变为复式杠杆装置,琴槌头上包裹的麂皮由毡取代,琴弦不仅被加长而且被交叉排列,键盘音域也扩大到七个半八度。钢琴的表现力大大提高。从此,钢琴登上了“乐器之王”的宝座,它在人们音乐生活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由于工业发达,钢琴得以成批生产,价格跌落,成为许多家庭娱乐消遣的乐器。人们在钢琴上不仅弹奏为钢琴而作的乐曲,还大量弹奏交响曲、歌剧或弦乐四重奏的改编曲(往往是四手联弹曲)。钢琴被称为传播音乐的万能乐器。钢琴地位的上升使社会上对钢琴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大批的钢琴演奏家应运而生,钢琴独奏会亦大量兴起。当时风靡欧洲的钢琴家主要有:匈牙利的胡迈尔,英国的费尔德(1782--1873),德国的卡尔克勃兰纳(1785—1849)、泰尔伯格(1812—1871),奥地利的车尔尼(1791—1857)和捷克的莫舍列斯(1794—1840)等。他们对于钢琴演奏技术和演奏风格的发展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贡献。这些钢琴家们各自建立演奏技术训练的体系,纷纷编写各种类型的练习曲和手指基本功练习,将钢琴演奏技术训练纳入规范化的道路,像车尔尼、莫舍列斯等人的练习曲至今流传于世。但也不可否认,由于过多地着眼于演奏技巧,在当时的钢琴音乐圈内日益显露出对炫技作品的兴趣,从而降低了音乐作品的艺术质量。与此同时,受浪漫主义抒情至上思潮的影响,一些多愁善感、无病呻吟、带有娇柔的沙龙气息的钢琴小品亦层出不穷。然而,随着历史长河的冲刷,这些炫技或沙龙小品终究泥沙俱去,如今成为传世瑰宝的依旧是出自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等浪漫主义钢琴大师的不朽作品。

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真正奠基者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舒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