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kryabin 1872—1915)
(Alexander Skryabin 1872—1915)
斯克里亚宾与拉赫玛尼诺夫一样,既是作曲家,也是杰出的钢琴演奏家。著有交响曲、交响诗、神秘剧以及钢琴作品。在他全部的音乐遗产中,钢琴作品占据重要的地位。斯克里亚宾的钢琴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钢琴小品(包括前奏曲、练习曲、音诗、即兴曲、玛祖卡和夜曲……等),另一类是钢琴奏鸣曲,共10首。这两类作品一直贯穿于他创作的早期和后期。
出身于莫斯科的一个帝俄外交官家庭的斯克里亚宾,幼年丧母后在祖母身边长大,倍受溺爱,离群索居,形成孤傲感和自我中心的古癖性情。
斯克里亚宾1888年进莫斯科音乐学院攻读钢琴与作曲,1892年在钢琴班毕业时获金质奖章。由于他在国内外展开频繁的钢琴演奏活动,因此最初创作的钢琴作品全为本人演奏之用。1890年代是斯克里亚宾钢琴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他早期的钢琴作品有:
作于1888—1889年的10首玛祖卡(作品3号)、作于1894年的12首练习曲(作品8号)、作于1886—1896年的24首前奏曲(作品11号)、作于1894年的6首前奏曲(作品13号)、5首前奏曲(作品16号)以及即兴曲(作品7号和10号)、作于1893年的《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第6号)、作于1892—1893年的《升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19号)和作于1897年的《升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3号),另外还有钢琴协奏曲(作品第20号)。
斯克里亚宾早年生活态度积极。他虽然对黑暗落后的俄国社会深感不满,却不像拉赫玛尼诺夫那样悲观压抑。他有着变革社会的美好理想和追求光明的满腔热忱,大量阅读哲学著作,苦苦思索人生答案。斯克里亚宾的音乐创作多半充满激情和戏剧的力量。他早期的创作与19世纪俄罗斯音乐传统和西欧音乐传统保持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歌唱性的抒情旋律明显受到肖邦的影响。
斯克里亚宾的钢琴小品以前奏曲为最佳。它们是肖邦前奏曲的后继,比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织体朴素、短小精炼,更加集中地反映精神生活中的瞬间感受。它们与肖邦前奏曲相似,是纯粹的性格小品而非标题性音画。斯克里亚宾早期最优秀的24首前奏曲(作品11号)中的每一首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诗。在和声上作曲家已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喜用属功能——下属功能的进行,多采用下属和声及和声的变格终止等。在节奏上继承了勃拉姆斯的复合节奏手法,常常是右手弹五连音,左手三连音,右手五拍,左手九拍等。
谱例141

属于斯克里亚宾早期作品中的第一至第三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属于后期创作中较早写的第四钢琴奏鸣曲均由多乐章组成。这几首奏鸣曲的音乐形象比较鲜明,虽然乐思飘忽不定,不时加上作曲家抽象神秘的提示,但仍给人以切实的生活感受。比如《第四钢琴奏鸣曲》(作品30号,作于1904年)的两个乐章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乐章之间没有停顿,主题之间也有联系。第二乐章的展开部和尾声中出现了第一主题的变形。作曲家用这个主题象征闪烁发光的星星在宇宙苍穹中熠熠生辉,象征人类的崇高理想。魅力无穷的星光引发了人们奋起直飞、飞向太空的强烈渴望。《第四钢琴奏鸣曲》的形象虽然是象征性的,但写得具体可感,寓意鲜明。在斯克里亚宾的创作中,这首奏鸣曲标志着一个转折点,在他晚期的钢琴奏鸣曲中再也不容易找到如此鲜明的形象了。
1904—1910年斯克里亚宾侨居国外,这一时期形成了神秘主义的世界观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他确信外在的世界纯粹是精神活动的产物。他颂扬“自我”的强大和不可战胜,“自我”是宇宙的中心。他的音乐创作也开始呈现出抽象、古怪和神秘的特征,在情感表现上狂热、极端。这一切首先反映在他的管弦乐作品《狂喜之诗》中。
1910年斯克里亚宾回到祖国后经常演奏和创作。他写出有名的交响诗《普罗米修斯》,要求演奏这部作品时甚至把整个演奏厅淹没到色彩灯光之中以营造难以言传的神秘狂喜的气氛。实际上他是一心想创造一种“神秘剧”,把各门艺术综合起来,并与宗教合二为一,奔向涅磐的宇宙音乐。
在创作手法上,斯克里亚宾对和声体系进行了大胆革新。他打破了传统的三音系列(三和弦)基础,采用四度系列:
谱例142

朝20世纪无调性音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可以说他是现代音乐的先驱者,直接影响了勋伯格、德彪西和普罗科菲耶夫……等人。
斯克里亚宾的后期钢琴作品中,较早写下的主要钢琴小品有作于1901年的两首前奏曲(作品27号),作于1903年的两首音诗(作品32号),作于1908年的4首小品(作品56号),作于1903年的8首练习曲(作品42号)。晚些时候写下的有写于1914年的音诗《朝向火焰》(作品72 号)和两首舞曲(作品73号),写于1914年的5首前奏曲(作品74号)。晚期的前奏曲像格言般的短小精炼,都是他未完成的“神秘剧”乐思的反映。
属于斯克里亚宾后期作品的第五至第十钢琴奏鸣曲都只有一个乐章。它们不仅乐曲形式自由,乐句动机短小零散,音乐内容也愈趋抽象,时常表现出一种类似冥想幻觉的心理状态。作曲家在《第五钢琴奏鸣曲》(作品53号)的前面摘引了他的《狂喜之诗》中的话语:“啊!神秘的力量,我向你们召唤。你们沉溺在创造精神的深渊之中。你们这些生命结构的萌芽,我给你们带来了勇气,行动起来啊!”
最后6首钢琴奏鸣曲的作品编号分别为:53号、62号、64号、66号、68号和70号,写于1911—1913年,都与“神秘剧”的创作思想密切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