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是表现主义钢琴音乐的主要代表。
表现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在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危机时期达到极盛。表现主义一语和印象主义一样,最早用于绘画。不过,印象主义力求客观地反映某一瞬间看到的外界事物;表现主义则反其道而行之,力求表达内心的体验和灵魂深处的感受。表现主义以主观为出发点,它看似为浪漫主义的延伸,其实完全不同。浪漫主义音乐家在表现自我时,力求通过音乐与听众进行感情交流,而表现主义的音乐家却用极端主观的方式表现自我,甚至达到近乎疯狂的歇斯底里的病态程度,难以为大多数听众接受。表现主义的音乐语言以尖锐的不协和音和弦、破碎的旋律、不对称的节拍、不明晰的结构以及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力度变化为主,用怪诞而富刺激性的表现手法鞭辟入里地刻画20世纪现代人的孤独和焦虑、恐惧、绝望之反常心态。
勋伯格在晚期浪漫主义的道路上往前迈出重要的一步,这不仅表现在他对于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强调上,而且把晚期浪漫派的半音和声发展为无调性音乐。勋伯格1909年完成的3首钢琴曲(作品11号)便是他无调性的试验地:
谱例149

乐曲未写调号,曲中可看出作曲家对大七度及小九度的重用。虽然他是有意用作多音和弦来打破传统的调性,不过从整体来看,离晚期浪漫派还不是太远。1911年完成的6首钢琴曲(作品19号)则更显示出他走无调性道路的坚定性,他彻底摆脱了传统大小调体系,投身到没有调性约束的新天地之中。这6首小曲宛如短小的格言式作品,情绪激烈,感情变化幅度极端,然而谱面上竟然音符稀少,织体清晰,所有的情感内容都被压缩在精炼简短的形式之中。
勋伯格经过10余年的摸索和研究,终于找出了无调性音乐的规律,建立了12音体系。其方法是用12个不同的音排列成一个序列作为基础,纵横交织,编排成曲。在一个序列中,十二平均律的任何一个音既不能重复,也不可缺少。这个序列一经确定便可采用原形、逆行、反行和逆行兼反行四种形式出现在乐曲中,还可上下移动一个音程。
钢琴组曲作品25号是勋伯格最早用12音体系写作的作品,由前奏曲、加伏特、缪赛特、间奏曲、小步舞和吉格6首小曲组成,全部由12音体系写成。作品25号比之作品19号在形式上扩大,织体也较密实,似乎又回到与晚期浪漫主义的接口处。作品33号(a,b)的两首乐曲为勋伯格最后的一组钢琴曲,完成于赴美国之前的1932年,也是用12音技法写成的。
谱例150

勋伯格的钢琴作品在作曲技法上大胆独特,音乐语言晦涩难懂,但却蕴含着极度的戏剧性力量。
勋伯格的弟子阿尔本·贝尔格(1895—1935)不仅继承了他的12音作曲技法,也深受其表现主义风格之影响。贝尔格写下的惟一的钢琴曲——单乐章奏鸣曲(作品1号)虽然也表达了躁动不安、孤独无望的情绪,但却充满温暖的抒情性,在风格上更接近晚期浪漫主义。整首乐曲尽管是b小调,但由于频繁使用叠置的四度和弦与增三和弦,引进半音阶声部进行,以及使用不解决的和声外音等,调性的概念已大大模糊,这是作曲家走向无调性音乐的先兆。
勋伯格的另一位弟子安东·威伯恩(1883—1945)也继承了他的12音作曲技法。12音体系是序列音乐的前躯,当时序列音乐的概念还只限于音高方面,威伯恩日后便朝序列音乐发展了。他惟一的钢琴独奏曲《钢琴变奏曲》(作品27号)是20世纪重要的钢琴音乐文献。威伯恩的基本创作原则是简洁。他的音乐初听上来好像是被各个休止隔开的、时隐时现的零散乐音,不知所云。其实威伯恩是省略了装饰性的和非必要的细部,把音乐最大限度地简化了,保存的是极有组织的形式。《钢琴变奏曲》是用12音技法写成的,特别显示出他对各种逆行、倒影形式的偏爱。人们会在这一乐曲中听到极巧妙的对称、高与低的应和以及紧张与松弛的交替。
在西方音乐史上,勋伯格、贝尔格和威伯恩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