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Prokofiev 1891—1953)

(四)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Prokofiev 1891—1953)

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早在幼年时便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13岁考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在作曲和钢琴两个领域表现出色。普罗科菲耶夫一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求学时期(1908—1918年),侨居国外时期(1918—1932年)及回国定居时期(1932—1953年)。他的创作也在这三个阶段中形成了三个风格时期。他的创作范围极广,写有歌剧、舞剧、戏剧和电影配乐、大合唱协奏曲、室内乐、歌曲以及为数不少的钢琴独奏曲。

钢琴曲是普罗科菲耶夫最具特色的音乐,不论是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还是其他钢琴作品,都贯穿于他三个不同时期的创作生涯。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已成为20世纪钢琴音乐文献中的经典曲目,而广泛被人演奏。

普罗科菲耶夫在钢琴艺术史上的贡献不仅在创作方面,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钢琴演奏风格上。他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是开创出真正现代的钢琴演奏风格。他是最早将钢琴视如打击乐器的开路先锋之一。普罗科菲耶夫反对德彪西将钢琴看作一件无槌乐器而追求朦胧纤柔的音色做法。普罗科菲耶夫具有超凡的钢琴技术,早就将钢琴的打击乐器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弹琴时,有着钢一般的手指,钢一般的腕力,钢一般的二头肌及三头肌。他在钢琴上追求干、硬、金属声般而又富有弹性和活力的颗粒性声音,形成了他独树一帜、虎虎生风的键盘风格,开拓了20 世纪新古典主义钢琴音乐演奏新的局面。

在普罗科菲耶夫各个时期的作品中,总有四种因素混合或交替出现,只是侧重面不同。那就是以摒弃晚期浪漫派的夸大表现和过分雕饰,提倡明快、清晰简洁风格为主的新古典主义;植根于俄罗斯民族传统的抒情性;玩世不恭式的音乐幽默性以及富有活力节奏的托卡塔式的动力性。

普罗科菲耶夫早期作有大量钢琴作品,其中较著名的有作品4号(作于1910—1911年),包括《回忆》、《冲动》、《绝望》和《魔鬼的暗示》4首小品,其中《魔鬼的暗示》已表现出作者对古怪和讥讽情绪的偏爱,这种情绪经常出现在他日后的作品中。比如完成于1914年的5首《嘲讽曲集》(作品第17号),普罗科菲耶夫早期的“怪诞”风格在长度仅为10分钟的此一套曲中达到极致。作曲家早在1909年完成的单乐章奏鸣曲f小调第一奏鸣曲,是一首受斯克里亚宾初期风格影响、颇有浪漫风格的作品。而他1912年出版的10首练习曲(作品12号)和作于1912年的《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14号)则展现了比过去轻快、风趣、古典得多的风格,摒弃了过度的表现方式,手法练达而细致。激昂的活力与朴素的倾诉刚柔相济。另一组动人心弦的钢琴小品集《瞬间的幻影》(作品22号)作于1915—1917年间,与第三钢琴奏鸣曲、第四钢琴奏鸣曲为同一时期的作品。《瞬间的幻影》由20首小曲组成,都是作曲家瞬间的抒情感受,如闪电般短暂却又非常传神,每一首都有独创性,透露出浓郁的斯拉夫乡土气息。

《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0号,作于1911—1912年)和《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6号,作于1912—1913年)也是普罗科菲耶夫早期的重要创作。

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旨意,无疑是想开拓一种全新而独特的钢琴语言。这首协奏曲锐气十足,逸趣横生而一丝不苟。协奏曲采用自由的单乐章形式。乐曲一开始的有力乐句,音响很有挑衅意味,大胆而果敢。

谱例152

figure_0186_0199

这个引子主题在曲中重现三次,最后以大开大合、气定神闲之势结束全曲。乐曲中层层叠叠的和弦与高难度的杂耍式八度跳进以及晶莹铿锵的辉煌乐段合二为一。这是一首预示作曲家成熟期的杰作。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也应用了很多创造性手法。作曲家采用了多乐章套曲形式,在作品中显示出多才多艺的抒情本领,较之《第一钢琴协奏曲》更富于俄罗斯民族特点。

1918年普罗科菲耶夫离开祖国,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1918—1922年他在美国度过了成功和失败交织的日子。但他只是被看作演奏家而不是作曲家。作为演奏家他大获好评,受到欢迎,作为作曲家却遭到攻击。直到1922—1923年,他逐渐从低潮中走出。事实上,他旅居国外时期的许多作品都不太吸引人,它们似乎失去先前作品中那种蓬勃的生气,但是也有一些例外获得特别成功的作品,比如他的幻想歌剧《三个柑桔之恋》和两部舞剧音乐。而在钢琴领域中,最值得称赞的是《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26号,作于1921年)。

同前两首钢琴协奏曲相比,《第三钢琴协奏曲》更加成熟、严谨和深刻,情绪也更为明朗欢愉。如果说《第一钢琴协奏曲》乐队占的比重较多,独奏声部未能尽兴发挥,而《第二钢琴协奏曲》过于偏重钢琴独奏声部,乐队仅是陪衬而已的话,那么《第三钢琴协奏曲》则使钢琴独奏声部和乐队的关系既均衡又和谐,达到完美的融合。这首协奏曲是普罗科菲耶夫最富灵感的作品之一,凝聚着作曲家许多最有特点的风格要素。其中史诗般的戏剧性与抒情性的结合,歌唱性与托卡塔式动力性的结合极其巧妙。作品主题的结构、音型的装饰以及同古老民歌调式有关的和声,都说明了它具有真正的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特点。普罗科菲耶夫写过5首钢琴协奏曲,他30年代写下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为左手)和第五钢琴协奏曲虽然技巧光彩夺目,却未赢得世界性的声誉。《第三钢琴协奏曲》最为成功,在世界各地至今盛演不衰。

除了第三钢琴协奏曲外,普罗科菲耶夫还完成了两套钢琴小品《老祖母的故事》(作品31 号)与《4首小品》(作品32号)。4首小品构成了一组优雅的舞蹈组曲,展现了作曲家对“古典精神的爱好”,至于《老祖母的故事》又是另一番风味,带有怀旧的俄罗斯风格。

1924年普罗科菲耶夫推出第五钢琴奏鸣曲(作品38号),在他去世之前,将这首作品大改一番,并且以作品135号重新发表。但是这首奏鸣曲的基本风格仍属于1924年的新古典主义。

1933—1953年,普罗科菲耶夫回国定居莫斯科,创作了许多重要的作品。钢琴方面最重要的创作是《第六钢琴奏鸣曲》(作品82号)、《第七钢琴奏鸣曲》(作品83号)和《第八钢琴奏鸣曲》(作品84号)。这三首大型奏鸣曲于1939起相继着手,并于1944年之前的战争中相继完成。因而它们又被称为三首战争奏鸣曲。创作整整持续了五年时间,为普罗科菲耶夫钢琴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一页。这三首奏鸣曲气势宏大,充满战争气氛,表现粗犷、强悍的性格,其中有残无人道、穷凶极恶的恐怖情景,有时又交织着抒情乐段,表现对和平的回忆和向往。《第六钢琴奏鸣曲》以复杂的内容以及忽而辛辣可怕、忽而细腻抒情的尖锐对比著称,使人想起普罗科菲耶夫早期作品中魔鬼的气质。《第七钢琴奏鸣曲》是最杰出的一首。第一乐章以惶恐不安的旋律型、顽固的持续低音、奇特的节奏结构、尖锐的不协和和声描绘了一幅冷酷无情、邪恶旋风横行霸道的战争场面。优美如歌的第二乐章展现了最和平最安宁的形象。而第三乐章在离奇的7/8拍以上进行的动力性的托卡塔使人想起俄罗斯的勇士形象,大块的和弦织体和急速不停的节奏音型创造出巨人般军队进行的画面。《第八钢琴奏鸣曲》和前两首奏鸣曲有所不同。那种猛烈和凶神恶煞的驱动已经弛缓下来,旋律错落有致,情绪较为抒情而自然。三首战争奏鸣曲达到了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创作的顶峰,而1947年写的《第九钢琴奏鸣曲》(作品103号)安静而澄清;呈现的俨然是一位返朴归真的作曲家的心境。他年轻的活力不再,代之以对生命更为沉稳的态度。这首奏鸣曲的尾声为普罗科菲耶夫的尽收乾坤的九首奏鸣曲提供了一个平静而威仪堂堂的结语。

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