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凯奇(John Cage 19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偶然音乐是随机创作或随机演奏的不确定音乐。作曲家可以掷抛骨子或解析抽象的图形来进行随机创作。而演奏家则可按照自己的意向来决定音乐材料的取舍、演奏的顺序及作品的结构布局等。
偶然音乐的创始人美国作曲家凯奇在钢琴领域的革命首先是在钢琴上发掘新的音响,把钢琴变成一种新型的打击乐器。在钢琴琴弦之间规定的地方插入一些螺栓、橡皮片和小木块等,从而完全改变它的音响。其效果非常新奇,令人惊叹不已。
凯奇最早的偶然音乐作品——钢琴曲《变的音乐》(1951年)就是通过用掷骰子和硬币来决定音高序列的时值和出现次数的方法来创作的。而他另一首“钢琴曲”《四分三十三秒》(1952年)可称作偶然音乐的极至。因为演奏时,钢琴家一动不动地在键盘前坐了四分三十三秒时间,只是在规定的时刻打开或关闭钢琴的琴盖来暗示每一乐章的起讫。而三个由静默时间构成的乐章总共为四分三十三秒。这首乐曲的主旨在于当静寂无声时,听众便开始注意到周围发生的无目的、偶然的声响,比如咳嗽声、脚步声等。凯奇所要求听众的“仅仅是认识我们的现实生活”。
凯奇的创作历来褒贬不一。大多数听众对他这种疯子似的行为大加指责,但也有一些先锋派艺术家认为他是一个永远探索、不断追求的人物。
20世纪下半叶的钢琴音乐领域,尽管先锋派理论形形色色、争奇斗胜,但仍有一些作曲家以传统的基本法则为主,比如美国作曲家塞寥尔·巴伯(1910—)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钢琴作品,如《旅游集》、《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协奏曲》;前苏联的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创作了被称为20世纪的“平均律”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等。他们的音乐比之离经叛道的创新之作似乎更易为广大听众接受。
其实在任何时代,无论是向传统挑战还是继承传统,音乐中的人性是永远不能摈弃的。
注 释
[1].在法国人的日常会话里,梨是指痴呆、愚笨的意思。
[2].指1920年六位勇于创新的法国青年作曲家:米约、杜列、奥里克、奥涅格、普朗克和泰莱菲蕾。他们都是萨蒂的崇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