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撒·弗朗克(Cesar Frank 1822—1890)
弗朗克生于比利时,自幼在钢琴演奏上显示非凡才能。少年时代迁居法国,入巴黎音乐学院。弗朗克的前半生默默无闻,以担任教堂管风琴师和教授私人学生为生,同时热忱于音乐活动。近50岁时他创立“法国民族音乐协会”,成为法国民族乐派的奠基人。弗朗克的创作主要在交响乐、室内乐和管风琴音乐方面,钢琴作品数量虽不多,却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弗朗克早年曾写了不少炫技性钢琴作品,因为父亲希望他成为李斯特式的演奏家,对此弗朗克十分反感。1845年起,他撒手停止钢琴曲的写作,在钢琴创作方面留下了近四十年的空白,直到1884年才重又踏入这一领域。弗朗克的钢琴作品以《前奏曲、圣咏与赋格曲》(作于1884年)、《前奏曲、咏叹调与终曲》(作于1886年)以及为钢琴与乐队而写的《交响变奏曲》(作于1885年)为著名。
弗朗克作为教堂管风琴师,与德国古典音乐传统关系密切。从《前奏曲、圣咏与赋格曲》这首作品的标题看出,他显然是受了巴赫的影响。当1884年刚开始写作时,弗朗克只不过是想写一首《前奏曲与赋格》的钢琴作品。但刚着手不久,便产生了突破这一严格的传统形式的欲望。用圣咏将前奏曲与赋格连接起来,使这三部分浑然一体地成为一首完整作品。这种对德国古典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还表现在他的《交响变奏曲》中。这首为钢琴与乐队而写的“变奏曲”,并不像一般的变奏曲那样,先呈示乐曲的基本主题,然后再一次次地加以变奏发展,而是将协奏曲与变奏曲融为一体。运用变奏的手法将两个对比形象的音乐主题从惶惑不安、疑问探索,朝着充满信心、肯定生活的方向发展,可谓匠心独具。
弗朗克在创作中还继承了宗教复调音乐的传统,在当时音乐创作强调和声为主、而以多声部复调写作为辅的年代里,弗朗克将复调音乐奉为理想。他将德国的复调音乐精神移植到法国来,但却并不像巴赫的复调音乐那般严谨。在弗朗克的复调音乐中,各个声部在完成其使命之前就消失了,而其中通过半音阶变化造成的过渡性转调却产生线条进行的复调假象。弗朗克的钢琴作品与管风琴的风格密切相联,特别表现在作曲家对低音的处理上。他经常运用八度加厚来模仿管风琴的足键盘演奏,用以表现气势雄浑的管风琴音响效果,而在为钢琴与乐队而写的作品中,管风琴的气势则由乐队部分来表现。这种管风琴与钢琴两种音响的并置出现,往往要求在演奏上层次截然分明,而非揉和在一起的混响。不论是结构宏伟、庄严肃穆的《前奏曲、圣咏和赋格》、沉思内省的《前奏曲、咏叹调和终曲》还是主题带有祈祷式意味的《交响变奏曲》,都令人感到弗朗克音乐中透露出的虔诚的宗教气息。在19世纪末心无宁日、精神迷乱的西方音乐世界里,人们看到巴赫时代的圣洁之光——返祖之光,从弗朗克的音乐中折射显现,给人以质朴纯真的信仰和灵魂净化的感受。这正是西方世界所希求的东西。
弗朗克的音乐中显然出现了不同于其他民族乐派的反浪漫主义倾向,既体现出均衡和谐的古典精神,又表现了法国人理性、冷静的一面。从圣-桑和福雷的身上更会使我们进一步感觉到浪漫主义已在法国逐渐退离,一个新的音乐美学潮流正在涌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