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写法说明
转写法说明
在一部首先供一般读者阅读的翻译作品中,我把东方词的拚法加以简化:省掉习惯用来表示准确波斯语或阿剌伯语拚法的发音符号。基于同一理由,我采用了诸如“vizier”、“cadi”、“emir”等英语化形式,不拚作wazīr(vazīr)、qādī(qāzī)和amīr。伊斯兰圣书拚作Koran,不拚作Qu'rān,而接受它的默示的回教创始人拚作Mohammed,不作Muhammad,Muhammad之形则保留来称呼所有其他同名的人。
另一方面,为专家的方便,大家常希望表达阿剌伯字书中正确的语汇拚法(特别是人名)。在波斯和阿剌伯词汇的情况下,这个目的是这样来达到:在索引中严格地按照基本上是皇家亚洲学会承认的音译体系来拚写它们。同一体系也用于译文中常见于圆括号内的词汇。它还用于足注中,尽管不那么严格地一致。在正文本身,已经说过,发音符号被略掉。也采用Khorazm、Khoja、Khaf等拚法以代替更正确的Khwārazm、Khwāja和Khwāf。
有时候,例如在讨论波斯原文中错讹拚法时,不用阿剌伯字书是困难的。作为那种字书的代替,我采用了异于别的音译体系的大写字母,其中alif总写成A,wāw写成W,yā写成Y;Ā仅表示alif mamdūda;而、Č、X、Ž、Š和Г分别相当于j、ch、kh、zh、sh和gh。发音点的脱漏从两方面表现出来。当失去一个点或几个点,使阿剌伯字母等同于另一个同形的字母时,那就写出该另一个字母的相同罗马字。由此QRDWAN表示QŽDW AN(Qizhduvān),zhā上面失去三个点使它变成了rā。然而,当同形状的字母都不是没有点时,错讹的拚法就用斜写来表示,斜写字母或者是所要表示的同等罗马字母,或者是按所需形状随意选择的其他任何字母。一两个例子将把这种斜写法解释清楚。在SYALAN(代替SYALAN,即Siyālān)中yā下面失掉两个点,它就能同样读成任何其他同形的字母。在KNHK(代替KN
K,即Kenchek)中,nūn失掉上面的点,因此有同样的含糊。(jīm—这里相当于chīm一下面的点也失掉了,但这是用H,即相应的无点字母,来表示。)一个更复杂的例子是YYQAQ。这里YY(或BB,等等)实际是Š的错讹,第一个Q完全能够同样写成F,最后的Q是N的错讹,而整个字是ŠQAN即Shuqān的讹误!
同样的体系用来表示突厥和蒙古词的阿剌伯语拚法。当它们首次在正文中出现时,在足注中就是这样做的。波斯-阿剌伯字母当然不能充分表示所有突厥语和蒙古语的母音,尽管通过使用硬软子音以及使用alif,wāw和yā作为主要手段,它能够表达某些近似的发音概念。按照这些指示,我把正文中、足注中和索引中所有的突厥语和蒙古语词,尽可能地依照这两种语言的语音规则,拚写出来。然而突厥语的ä和e(é)之间没有作出区别,二者均用e表示。同样地,在正文中i和ï的区别被略去了,尽管注释和索引中二者的区别始终予以遵守,不仅突厥词汇如此,蒙古词汇也相同,当阿剌伯语的拚法表示古老发音仍然存在时。
在引用远东史料中,蒙古词我是根据已故伯希和教授的体系来拚写,仅作微小改变,汉语我则采用翟理斯的转写法。
亚美尼亚字母译写如下:
a b g d e z ē ə tzh i l kh ts k h dz gh ch m
y n sh o chp j
s v t r ts
w p
k
ō f。
原文中的阿剌伯成语和引句,译文中用斜写字母排印。(在英译本中,引用的波斯诗句用正写字母排印,但阿剌伯诗句则用斜写字母,以示区别。对于史学研究说,这些诗句并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因此,中译文本中虽然把诗句全部译出以保持全书的完整性,但无需把阿剌伯诗句斜排。所以,无论波斯诗句和阿剌伯诗句或引句,都用正体字母。——中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