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Ⅴ〕畏吾儿地的征服和亦都护的归顺
畏吾儿突厥人称他们的首领为亦都护(idi-qut),义为“幸福之主”〔1〕。当时的亦都护是个叫巴而术(Barchuq)的人。当哈剌契丹〔2〕(Qara-Khitai)〔的皇帝〕征服河中及突厥斯坦那年的春季,巴而术也落入臣服的圈套,不得不缴纳贡品。哈剌契丹的皇帝把一名沙黑纳〔3〕(shahna)派给他,其名叫少监〔4〕(Shaukem)。这个少监,当他在职位上站稳了,就开始作威作福,对亦都护和他的将官百般凌辱,撕毁他们的荣誉面纱;因而他成为贵族和平民共同憎恨的对象。成吉思汗征服契丹,他凯旋的信息传遍四方,这时,亦都护下令把少监围困在他们称为哈剌火者〔5〕(Kara-Khoja)城〔6〕的一所房屋中,把房子推倒压在他头上。然后,为宣布他背叛哈剌契丹,归顺征服世界的皇帝成吉思汗,亦都护派忽底阿勒密失哈牙〔7〕(Qut-Almish-Qaya)、乌马儿斡兀立〔8〕(‘Umar Oghul)、塔儿伯〔9〕(Tarbai)去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对这几个使臣极为优礼相待,但表示要亦都护亲自入朝。亦都护很快服从此令,在他入朝后,亲眼看见原先对他许的愿都兑现,然后满载荣誉从宫廷归去。当大军讨伐屈出律〔10〕(Küchlüq)时,亦都护奉命率领武士从畏吾儿地出师。遵从此令,他率三百士兵往见成吉思汗,助他一臂之力。此战归来后,亦都护获允拥有族人、家属及奴仆作扈从。后来,成吉思汗亲征算端摩诃末(Muhammad)的国土,亦都护再次奉命带兵出征。察合台和窝阔台两王领旨围攻讹答剌〔11〕(Otrar)他也跟随他们。讹答剌陷落后,朵儿伯〔12〕(Törbei)、牙撒兀儿〔13〕(Yasa'ur)和葛答黑〔14〕(Ghadaq)率师征镬沙〔15〕(Vakhash)及那带地方;他又随师前往。最后,当御旗返回老营,成吉思汗再出兵唐兀时,亦都护同样奉旨带领人马从别失八里〔16〕(Besh-Baligh)出师与成吉思汗会合。
为表彰这些值得称赞的劳迹,成吉思汗对他恩宠备至,把自己的一女嫁给他。因成吉思汗之死,此女没有嫁成;故此亦都护返回别失八里。合罕登上帝位,遵照其父遗命,把阿勒屯别吉〔17〕(Altun Beki)配给他;他尚未抵达宫廷,阿勒屯别吉就死了。过了些时候,合罕又将阿剌真别吉〔18〕(Alajin Beki)下嫁与他,但在把她送给亦都护之前,亦都护已不在人世。后来,他的儿子怯失迈失〔19〕(Kesmes)入朝,成为亦都护,与阿剌真别吉成婚。不久,亦都护怯失迈失也归西;他的兄弟萨仑的〔20〕(Salindi)奉皇后脱列哥那〔21〕(Töregene)之命,继承他的位子,号亦都护。萨仑的在位子上坐得很稳固,极受敬重;“但成功的赐与者是真主。”
〔1〕志费尼明显地把这个名称的第一部分跟idi“主”、“主人”弄混了,idi,举例说,出现在复合名字Ulush-Idi中(见第ⅩⅢ章),意思是“兀鲁思的主人。”“幸福之主”应为*qut-idi。实际上,义为“神圣陛下”的ïdï-qut(比较《元秘史》,第238节的亦都兀惕(Idu'ut)),乃是畏吾儿人从早期的拔悉密(Basmïl)那里借用的称号。见巴尔托德,《突厥史》,第37页。
〔2〕译义为黑契丹,迦儿宾的“Karakitai sive nigri kitay”(文该尔特,第88页)。哈剌契丹是契丹的一支,契丹朝被女真推翻后,他们向西迁徙(见前,第39页,注⑱),并在东突厥斯坦建立一个帝国。有关他们的历史,见后,第354—61页。同见格鲁赛,《草原帝国》,第219—22页,以及魏特夫和冯:《中国社会史:辽》,第619—73页。
〔3〕志费尼把阿剌伯波斯语沙黑纳(shahna)当作突厥语八思哈(basqaq)和蒙古语达鲁花(darugha),达鲁花赤(darughachi)的同义语使用,指征服者委派在被征服地方、特别负责徵收贡赋的代表。亚美尼亚史家格利哥尔(第310页和312页)在同样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4〕ŠAWKM。“少监”实为中国的官号。少监和“监国”(chien-kuo)都是相当于沙黑纳、八思哈等的哈剌契丹称号(见前注),但监国显然比少监的职位更高。见魏特夫和冯,前引书,第666页。据汉文史料,《高昌楔氏家传》,这个沙黑纳的结局略有不同。少监被围时避兵于楼,于是一个叫仳俚伽(Bilge)的人,进攻哈剌契丹少监的策划人,随他登楼,斩掉他的头,掷于地上。见魏特夫和冯,前引书,同页,同见田清波和柯立福,《梵蒂岗秘密档案所的三份蒙文文件》,第488页。汉文史料和拉施特(斯米尔诺娃译,第152页)都说这件事发生于公元1209年。
〔5〕QRAXWAH。高昌(Qocho、,即哈剌火者一马可波罗的Carachoco,较早时称作“中国城”(Chinanch-Kath)—在中国新疆省吐鲁番以东约四十五公里。其遗址仍叫做“亦都护城”(
dïqut-Sh ehri)。见米诺尔斯基,《霍杜德》,第271页。
〔6〕dīh。这个词一般的意义是“村落”,但是,请参看下面第133页,那里,这个词被用来译突厥词balīgh“城镇”。
〔7〕QTALMŠ QYA(原文作QTA,应读作QYA)。忽底阿勒密失,义为“得到幸福(显贵)者”。义为“岩石”的qaya,如伯希和,《金帐汗国》,第70页注①所指出,常构成专有名词的第二部分。
〔8〕即乌马儿王子。见前,第26页,注⑥。从名字看,他必定是名回教徒。
〔9〕TARBAY。《元秘史》,第238节作答儿伯(Darbai),并称他是由阿惕乞剌黑(At-Kiraq)(或阿勒不亦鲁黑(Al-Buiruq))所陪同。在拉施特中(贝烈津译,第ⅩⅤ卷,第15—16页,斯米尔诺娃译,第152页),他也叫做Darbai,(拼作DRBAY,贝烈津和斯米尔诺娃均读作Durbai。)随同他的人叫阿勒卜-兀奴克(Alp-ünük)(?)或阿勒卜-兀秃克(Alp-ütük)(?),此人多半是《元秘史》中的阿勒-不亦鲁黑。然而,拉施特把答儿伯及其同伴说成是成吉思汗本人的使者,不是亦都护的使者。他们出使的结果是,亦都护派他自己的使者入朝,他们的名字是:孛古失亦失·爱古赤(Bügüsh-Ish Aighuchi)(斯米尔诺娃用Bargush代替Bügüsh),阿勒斤-帖木儿(A-lghïn-Temür)。另一处,即谈畏吾儿的一章(贝烈津译,第Ⅶ章,第164页,赫塔吉诺夫译,第148页)拉施特开列亦都护使者名,与志费尼同,但贝烈津把塔儿伯讹为塔塔里(Tatari)(TATARY),赫塔吉诺夫讹为塔塔儿(Tatar),后者又把忽底阿勒密失哈牙改为迦勒密失迦答(Kalmish-Kata)。
〔10〕KWČLK。关于乃蛮人屈出律的遭遇,见后第Ⅷ章。
〔11〕讹答剌—早期的法剌卜(Fārāb)—的遗址在锡尔河(Syr D-arya)右岸,近阿雷斯(Arïs)河口。在这摩诃末花剌子模沙帝国的东部边境,成吉思汗的使者遭到杀害(见后,第79—80页);也就在这里,帖木儿(Tamerlane)(即跛者帖木儿—中译者注)在公元1405年死于进攻中国的途中。
〔12〕TRBAY,D本作TWRTAY,也就是TWRBAY。如穆.可.在其索引中指出,此人当为朵儿伯·朵黑申(Törbei Toqshin),他被遣渡过申河(Indus)去追击算端扎阑丁(Jala-ad-Din)。见后,第ⅩⅩⅣ章。
〔13〕原文作YSTWR,据E本,第Ⅰ卷,第92页,读作YS'WR。
〔14〕ГDAQ。巴尔托德,《突厥斯坦》,第417页,将此人与出师别纳客忒(Banakat)的阿剌黑(Alaq)弄混了。见我的论文,《元朝秘史中的亦鲁和马鲁》,第409页,注㉝。我在此文中提出,他可能是主儿勤部的合答黑把阿秃儿(Qadaq Ba'atur)(《元秘史》,第170和185节)。在拉施特相应的一段中,贝烈津(第Ⅶ卷,第164页)和B本、E本相同,均作‘LAF,贝烈津把它译为“出征用的粮秣。”在赫塔吉诺夫的所有抄本中,出现同样的讹误:他读作‘allāf,译为“〔军用〕牲口的饲料供给者。”此外,替拉德洛夫翻译这段文字的茹可夫斯基(V.A.Zhukovsky),认为‘LAF必定表示一个专门名词。见赫塔吉诺夫译本,第148页,注⑥。把儿赫不烈思作ГLAQ的形式。
〔15〕镬沙是乌浒水,即阿母河(Amu Darya)右岸的支流,在塔吉克斯坦境内。镬沙也是镬沙河岸一个县的名字。
〔16〕译义是“五城”,由突厥语besh“五”,和balïgh(更好作balïq)“城”而来。别失八里在新疆古城(Guchen)西北不远。
〔17〕即:阿勒屯公主。《元秘史》,第238节的阿勒-阿勒屯(Al-A-1tun),拉施特称她为阿勒坛别吉(Altan Beki)(赫塔吉诺夫译,第149页)、也立阿勒惕(El-Altï)或亦立阿勒惕(Il-Altï)(斯米尔诺娃译,第73页附表),《元史》卷122,列传卷9,“巴而术阿而的斤传”,称她为也立安敦(El-Aldun)卷109、表卷4“诸公主表”,称她为也立可敦(El-Qodun),如昂比斯指出(见他编译之《元史》,第CⅧ章,第133页),在后一情况下,qadun(即qatun“公主”)可能系修史者用以代替altun。供给我上述《元史》材料的哈佛大学教授柯立福,在1955年8月2日的来信中说,没有任何地方表明这个公主未曾真正与巴而术成婚。卢不鲁克知道她和畏吾儿王订婚或结婚:“这些畏吾儿人(Iugurs)一向住在最早投诚成吉思汗的城市内,因此成吉思汗把己女下嫁给他们的国王。”(柔克义,第149。)这段既有志费尼,又有远东史料为根据的记载,遭到卢不鲁克书诸编者的非议。“高僧威廉在这点上似乎失之于误传,因为我没有找到任何史料可说明成吉思汗把女嫁给畏吾儿王。”(柔克义,第149页,注①。)“成吉思汗之女下嫁的是篾里乞王,非畏吾儿王,见多桑,《蒙古史》,第Ⅰ卷第419页。”(文该尔特,第233页,注②。)
〔18〕即阿剌真公主。原文第2行作ALAY,第4行作ALA
YN。这个名字似为ala,“杂色的”之阴性形式。这个公主或许是窝阔台之女:没有任何材料提到她是成吉思汗之女。柯立福教授在前注引用过的信中说:“《元史》根本没有提到她代替已死的阿勒屯别吉下嫁与亦都护的事。”
〔19〕原文第4行作KSMAYN,据C本读作KSMAS。这个名字的意思好像是“不砍伐者”。
〔20〕SALNDY。
〔21〕窝阔台的寡妻,帝国的摄政者。见后,第ⅩⅩⅩ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