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心理年龄”

一、看见“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无关,它指的是一个成年人的心理成熟度。对于不少人而言,按身份证上的实际出生年月,他们可早已是几十岁的成年人,但处理问题的时候却可能表现得像个孩子。那么,他们的心理年龄仍然还在孩子状态。试想一个成年人如果以孩子般的心理成熟度来面对事业、面对婚姻、面对子女教育,当然会出现困境,因为——婚姻和事业都是成年人的事情,“儿童”不宜!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人的心理年龄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父母期。其中,儿童期与青春期属于孩子阶段,成年期和父母期属于成人阶段。心理年龄在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其独特而鲜明的思维模式与行为特征。

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类事项,心理年龄的成熟度是解决问题的基石。分享一段我自己的有趣经历,看看不同阶段的心理年龄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家庭或事业的。

大家曾经有过在互联网上玩扑克牌的经历吗?打牌被骂在这里是很平常的一件事。

一天晚上十点半,写完一篇文章之后,我登录了一个游戏网站,点开扑克牌中的升级,准备小战几局放松一下。网络是一个特别的世界,姓名是虚拟的但情绪却是真实的,我们不知道对家是谁、年龄多大、是男是女,也不用去猜测。一会儿,我不小心出错了一张牌,接下来居然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

对家发过来一张图片:

我回他一个微笑表情:

对家再发过来另一张图片:

我再发回一个微信表情:

对家似乎更生气了,用文字直接骂过来:“你到底是不是一头蠢猪?”

当对方连续三番骂人时,我决定发言了,便写了一段文字发过去:“我刚刚出错一张牌,这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却让你发那么大的脾气,可见你这个人脾气很不好。脾气很不好的人,人生会很不快乐的。”接着,我继续发文字:“如果一个人脾气很不好的话,在家的时候就会与父母关系紧张;结婚后和伴侣关系紧张,有了孩子后,亲子关系同样紧张;在单位上,和同事的关系仍然紧张。人生怎么可能快乐呢?”

对家沉默了好一会,终于回了四个字:“不要你管!”

我回复他:“‘不要你管’有两层含义:第一,你默认了自己人生很不快乐这个事实;第二,请你觉察一下,‘不要你管’通常是谁对谁说话的口气,像不像青春期的孩子对爸爸妈妈说话的语气,你把我投射成哪一位?”

对家无话可说,又过了好一会才回复:“不要走,决战到天亮,看谁熬得过谁!”

我回他说:“如果你认真思考一下前面我所说的话,可能对你会有一些启发。不好意思,我还有别的事情,不陪你了,闪了。”然后我下线了。

当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被人漫骂时,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不同的应对模式。

其中的一种模式是忍,或者逃离。我退出,不跟你玩,这总行了吧?可是忍完之后或者离开之后,自己的心情能开心吗?另一种模式就是对骂。比方说他骂我,我也骂他,接下来他可能骂我爸,我骂回他爷爷,然后彼此把对方的十八代祖宗都骂完了。骂的时候虽然在发泄,可是发泄之后,我们开心吗?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通常会形成一些相对比较固定的应对模式。有些人,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会采取忍的模式;另一些人,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采取对抗的模式。当人们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模式之后,面对突发的事项,出于本能,他们会用惯用模式来处理,而很难有其他的应对方法。

除了忍和骂,是不是还可以有其他的可能性?当我们面对任何为难之处或者是困境,我们能够有多少种解决办法?如果只有一个选择,实际上是别无选择;如果只有两个选择,也必然陷入进退两难;若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选择,那才是真的有选择。有选择才是有能力。

在上面的过程中,为什么我会采取这样的应对方式呢?

第一个原因,是心理年龄的原理,这部分内容在本书中将全面展开。

当我出错牌对家骂过来时,他的心理年龄在哪个阶段?通过其言行,基本上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心理年龄在青春期。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碰到不如意的事,有很多的愤怒与指责。面对对方的骂,我们自己所处的心理年龄阶段,就会决定着我们采取何种应对方式:如果我们自己在儿童期,会感受到不开心,在行为上可能会忍受,也可能会逃离,不跟他玩了;如果和对方一样同在青春期,会感受到生气与愤怒,就会采取对骂的反应方式。

青春期孩子的经典话语之一就是“不要你管”,“看谁熬得过谁”的缠斗也是这个心理年龄段的人的行为特色。如果我们自己也在青春期,就会不自觉地被他们纠缠进去。事实上,这种纠缠式的战斗没有胜利者,即使表面上赢了,也不能够带来真正的开心与快乐。

儿童期与青春期同属于孩子阶段,他们的情绪反应模式,是按钮式的反应模式。什么是按钮式的模式呢?就是自己的情绪不能自主,而受制于人,就好比电灯与按钮,对方一按开关,自己就亮起情绪之灯。如果外部发生什么事,我们本能地产生郁闷,或者愤怒,或者别的不愉快的情绪,我们不是让别人操控着自己的心情按钮吗?

成年阶段心理年龄的人,其情绪反应不由对方决定,而是自己对人、事、物本身进行分析判断之后的自主式反应。更重要的是,除了“忍受”与“对抗”这样的极端行为之外,他们还有更多的选择性。

当对家骂人时,如果我们在当下那一刻就能意识到对方心理年龄还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状态,就很容易平静下来。当自己可以平静应对的时候,还会因为外部的人与事而破坏自己的心情吗?

第二个原因,是情绪的原理,这部分内容将在幸福双翼教育体系关于情绪的子领域中另行展开。

出错牌,对家心里面有些生气和愤怒,骂一下人也还算得上正常。可是,当我连续两次以善意的微笑回应之后,对方第三次骂过来,这就不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了,他的心里面装满了超出打错牌本身之外的愤怒。

情绪,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会在幸福双翼教育体系人格成长之情绪部分专业展开。在这里,我们只谈其中的一个特点——情绪的累积,情绪可以跨时间、跨空间、跨人物、跨事件去累积,特别是不舒适的情绪。何以证明?生活中有些人,当他遇到某件事情而生气时,就开始翻旧账揭老底,这些旧账和老底就是情绪累积的结果。人的心灵就像是一艘船,不舒适的情绪是有“重量”的,一个不懂得管理自己情绪的人,他们不停地往心灵之船中累积这些“重量”,总有一天,心灵之船会不堪重负而被这些不适情绪装满。当心灵之船被这些“重量”装满了之后,只要再添加一根稻草,船就会沉没。于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困惑,答案就在这里:为什么有些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只是因为很小的一件事,就会引发特别大的脾气?原因在于,在他从小的成长环境中,在他成年后的家庭生活中,在他日常的工作中,已经累积了很多愤怒,这些愤怒事实上早就将自己积压成了一个烈性炸药包,而那件小事只不过是一根导火线而已。所以,压死骆驼的从来就不是最后那一根稻草,而是以往每一根稻草的总和。

如果我们对情绪有更深的了解,甚至我们会发现,那些别人的过度表达的情绪,实际上与我们无关。对家那么多的愤怒,是他在自己人生中累积而成的,是属于他自己的烈性炸药包,我出错牌只不过是导火线。这个时候如果我和他对骂,就等于是点燃属于他自己的炸药包来炸我。读懂了这些,我们还会和对家一样生气吗?还会去点燃别人的炸药包来炸自己吗?

打牌本身,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足以证实一个已经被我们忽视的事实——开心和快乐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如果我们的心理达到成年期以上的成熟水平,别人的挑衅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心情。决定我们人生的,是自己内在的心智是否成熟,而非任何外在他人的言行。

由日常小事推而广之,如果我们的心理年龄能够达到成年期以上的成熟水平,我们会拥有怎样全新的自己?我们会拥有怎样全新的事业?我们会拥有怎样全新的家庭幸福?《升级心理年龄》作为幸福双翼家庭教育体系的第一门核心课程,就是帮助我们掌握心理年龄各阶段的基本规律,帮助我们掌握提升心理年龄水平的有效方法,从而从根本上帮助我们开启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