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把钥匙:通情达理
成年的第六把钥匙,是通情达理。我们先扪心自问:自己真的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吗?什么是通情达理?它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通情”和“达理”,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其次序是先通情后达理,情不通则理不达。
情是感性,和人相关;理是理性,和事相关。真正的通情达理,就是处理事情的时候,能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在人和事之间达成平衡。
一个父亲在女儿结婚这个极其重要的日子里,在给女儿祝词里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生活体验:
先要告诉你: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
这句话听起来很没有道理,但千真万确,这句话是真理是至理,是多少夫妇、多少家庭(包括我们家)用多少岁月、多少辛酸、多少爱恨、多少是非、多少对错,在纠缠不清难解难分的混乱中,梳理出来的一个最后结论。
当夫妇之间开始据理力争时,家里便开始布上阴影,两人都会不自觉地各抱一堆面目全非的歪理,敌视对方,伤害对方,最后只能两败俱伤,难以收拾。多少夫妻,为了表面的一个“理”,落得多少负心无情?!他们不知道,家不是讲理的地方,不是算账的地方。那么,何为“家”?家是什么地方?我们年轻的时候,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也像许多夫妻那样,为一点小事争闹不休,甚至闹到要离婚的地步。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战友在他孩子的婚礼上说“希望你白头偕老,相爱永远”时,“爱”这简短的字,像春雷响在我心里。是的,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该是讲爱的地方,爱一时很容易,爱一生一世却不容易。
夫妻二人有了婚姻,再有一所居住的房子,这个地方就成了“家”。家是你劳累一天休息的地方,这里是你和亲人共同营造的天地。但是有一个常规却不能走到这里,那就是理。通常,我们接受的教育是“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所以受教育越多的人可能会越在乎理。有理也许可以走遍天下,但到家庭就走不通了。很多时候,人不讲道理,是一个缺点,人只知讲理,是一个盲点。
头脑层之内,还有心灵层,理之内,还有情。那么,情和理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
关键是:先通情,后达理。
通情达理是“通情”和“达理”两个词。处理事情有着内在的次序,先通情后达理。下面举两个事例,第一个是小事例,我们看看什么是通情达理;第二个是综合型事例,我们把成年期心理年龄的其他几把钥匙,结合通情达理综合地加以运用。通过具体事例,我们从生活实践中去理解什么是通情达理,再思考我们如何成为通情达理的人。
事例一:一个学生打得另一个学生满脸是血,老师这样去教育这个学生:
第一个老师,对孩子讲理,精力全部用在理上。
老师首先批评学生说“无论是任何情况,你打人都是不对的!”然后告诉学生第一、第二、第三,你为什么不对;第四、第五、第六,你应该怎么做?
这样的教育会不会有效果?当老师指责“无论是任何情况,你打人都是不对的!”孩子的心门是开放还是会关闭?显然会关上心门。当孩子心门都关上了以后,老师即使给他讲天下的至理,也进不去孩子的心里去,只能成为耳边风。因为一开始,就把情堵塞了,情不通,所以理不达!
第二个老师,对孩子先通情,后达理,优先解决情的问题,情与理有机结合。
老师:老师知道你是个珍惜同学友情的好学生,你绝对不会随随便便去打人。(如果这样,学生的心门会打开还是关闭?)
老师:说说看,是什么原因让你打他?
学生:因为他背后讲我的坏话,败坏我在同学中的形象。
老师:哦,原来是这样。如果有人背后讲我的坏话,败坏我的形象,我也会生气的。(这个时候,老师认同这名学生的情绪与感觉,和学生在情感上共鸣,于是情就通了。情通了,然后才可以达理。)
老师:想想看,你一拳过去打得他满脸是血,你觉得在同学眼里你的形象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不需要老师回答,孩子自己心里明白。)
老师:再想想看,我们能不能一起来想出至少三个解决办法,做到不用打人的方式,也能维护好自己的形象?
所以,情通了是极其容易达理的。我们以前几乎把100%的注意力放在“达理”,而忽略了“通情”,经常无法解决问题。如果尝试把80%的精力放在“通情”,通情之后再有20%精力去“达理”,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当我们面对问题时,逐步开始学会如何运用“界线”“全局”“次序”“接纳”“正面建设”“通情达理”这六把钥匙,于是就走向成年期了,我们成熟了。
事例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那一年儿子读初三,他的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却触动了我的内心,唤醒了自己作为父亲的教育天责。那天,他从一家英文培训机构上课后回家,对我说:“爸,今天的课我没听明白。”
我问:“怎么了?”
他回说:“今天坐在大教室的后面,老师讲课听不清楚。”
我有些奇怪:“你的座位不是在前面吗?怎么会坐到后边去呢?”(这家培训机构有个规定,按报名缴费的先后次序安排座位。儿子是最先交钱的几个学生之一,他的座位在前排。)
“是这样的,今天我到得稍微晚了一点,有人占掉了我的座位。”儿子回答说。
“那你要回来呀。除非对方是老人、孕妇或小孩,遇到这种情况,你都可以争取回来。”
别人占了自己的座位,自己不敢争取,这说明儿子当时有些胆小,就是自信心不足。感谢这么多年以来所从事的研究与实践,它带给了我教育的睿智,让我明白了自信心对于整个人生的作用。
人的自信心会从三个方面影响着他的一生:第一,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上进心和成就动机;第二,它决定着一个人面对挑战性任务时候的勇气。面对未知的世界,每个人面前都有两扇门,一扇门上写着两个字“我能”,另一扇门上写着三个字“我不能”。自信的人总是自动推开“我能”这扇门,进去找方法;自信不够的人总是自动推开“我不能”这扇门,进去找借口,证明自己不能。第三,它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自信心过低的人(自卑)会把自己看轻,自信心太高(自负)的人会把别人瞧扁。
因为我明白自信心是如此得重要,所以我知道未来的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于是,在其后的一年里,我在这个方面采取了行动。重要的是,效果如何呢?
一年之后的某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说:“爸,今天我和我们班主任老师吵了一架。”
“你怎么可以顶撞老师呢?”妻子有些许紧张。
“说说看,发生了什么事?”我平静地问儿子。
“是这样的,今天下午自习课,老师从窗前经过,把我们三个同学叫到教室外批评,说我们上课讲话。”儿子接下来介绍了当时的情况:“第一个同学赶紧道歉:‘老师对不起,我们以后一定改正。’老师回答:‘这种话我听得太多了。’第二个同学说:‘老师,你知道我们刚才讲的是什么吗?是A同学不会做题来问我。如果你是他,有不懂的要不要问别人?如果你是我,有同学来问要不要回答他?’老师更加生气了:‘你还强词夺理?!’我接着问:‘老师,您一开始就批评我们,说明我们问问题和回答问题都是不对的;可是我们保证以后改正,您继续批评我们,说明我们改正也不对。我们以后怎么办?’老师留下一句‘我再也不管你们了!’然后就走了……”
“儿子,你敢和老师据理力争,说明你很自信,这一点你做得非常棒,”说完这句话,我故意停顿了一会才问,“还有一点你做得更棒,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是什么呀?”儿子十分惊讶。
“他是老师,你是学生,老师是大人,你是孩子,对吧?你是在教室外面的单独场合据理力争,而不是当着很多同学的面,说明你懂得分对象、分场合,这一点,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
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时,如果没有分寸,就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即自负。一个自负的人,他在成年后会有三种表现:一是眼高手低,二是面对困难时盲目乐观,三是在人际关系中目空一切。虽然他敢闯敢干,但也是曲高和寡,难以有平衡的人生。真正自信的人是怎么样的呢?他们既拥有自我,也给别人留有余地和空间;既据理力争,也会分对象分场合;当得到别人的帮助时,他们真心地懂得感恩。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的目标是继续鼓励孩子的自信,同时帮助他建立界线。没有自信就会没有自我,而没有界线就会变得放肆,真正的自信是在相信自己和尊重他人之间达成平衡。培养孩子相信自己与尊重别人,这两件事有着先后次序,如果在孩子尚未相信自己之前就过于强调他尊重别人,其结果会导致依赖别人。所以,第一阶段是帮助他建立对自我的相信,第二阶段是继续巩固他的自信并同时教他学会尊重他人。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对孩子的教育重心进入了新的阶段,即尊重别人,感恩别人给自己的帮助。
又是一年过去,儿子读高二,参加了市里举办的“机器人足球赛”。他们学校有四名同学,组成两支队参赛,他们在两天的比赛中赢了所有的对手,获得第一、二名。当比赛结束后,裁判长宣布比赛结果,声称同一学校只能有一个队代表市里去参加省级决赛,这就意味着要淘汰他们其中的一个队。那天,孩子们的带队老师请了病假,没有到达现场,只剩下四个沮丧的学生。
“不行,我们要去争取。”儿子对同学们说。
“裁判长都已经宣布结果了,争取又有什么用呢?”其他同学回答。
“如果不去争取,我们就没有任何机会了;如果去争取,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好吧,我们去找裁判长。”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
于是,同学们找到了裁判长。他们谈了十几分钟,裁判长都只有一个意思:“你们想为市里争光的心情我是理解的,但是……”
看到这种情况,儿子把同学们叫到一边:“看来我们只是孩子,裁判长是大人还是领导,我们和他之间相差的距离太大,在他面前说不上话。这样,我们找跟他讲得上话的人帮我们去说。”
“找谁呢?”同学们问。
“我们老师虽然没有来,但是其他学校有带队的老师,还有裁判,他们都是大人,我们找他们帮我们去讲。”儿子接着又说:“等会儿我们讲三个理由:第一,讲实力,我们每一场球都是好几个净胜球赢的。第二,讲规则,上一年度另外一所中学也是两个队参赛拿到前两名,两个队都到省里决赛去了。如果规则改了,为什么让我们报两个队?如果规则没改,为什么他们能两个队晋级而我们不能?第三,讲情感,我发现大人们对高三学生都很有同情心,我们现在高二,再过一个月就升高三了。等下多提提高三。总之就是九个字——‘讲实力、讲规则、讲情感’。”
孩子们分头去联系老师和裁判。其中一位老师听完后说:“哦,还有这么回事?这是市教育局某某领导的电话,他是裁判长的上级,我把电话给你们,你们直接找他。”孩子们把情况反映给教育局的领导。对方说:“我现在暂时还不能回复你们,我得去了解一下情况,下周一再通知给你们学校。”
星期一,当孩子们来到学校时,学校通知他们,两个队都代表深圳去参加省里的决赛。同学们非常高兴。儿子说:“我们还有一件事要做,马上打电话去感谢帮助过我们的老师和领导。”
当儿子讲述这件事的时候,我心里十分欣慰。我知道,十七岁的孩子即将离开家庭的保护而开始独立的人生,以这样的状态,我可以放心了。
这个事例中,包含了界线、全局、次序、接纳、正面建设、通情达理的综合运用。
以通情达理为例,当孩子在高一“和班主任老师吵了一架”时,我期望引导孩子懂得界线,在据理力争的同时,还能够分对象、分场合、有分寸。如果这样跟孩子说:“虽然据理力争是对的,但是有一点你做得不对……”然后告诉他分对象、分场合。这样做的效果怎么样?当我采用批评和不接纳的方式,情感连接被阻断,孩子的心门便会关闭;当孩子关闭心门,后面的话就是耳边风,进不到心里面去。反过来“还有一点你做得更棒,你知道是什么吗?”这就继续保持着情的畅通,孩子的心门进一步打开。在通情之后再去达理,“你懂得分对象、分场合,这一点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这是足以让孩子心生自豪的地方,一个人对什么事情若能从心底里产生自豪,这件事就会在心里面生根,就可以发芽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