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青春之歌”

三、家庭中的“青春之歌”

在家庭中,当“儿童期”遇上“青春期”,或者当“青春期”撞上“青春期”,会演绎出怎样的“青春之歌”?这里所说的家庭成员,有可能是夫妻之间,也有可能在亲子之间等等。一种特殊的情况是:如果孩子的心理年龄已经到了“青春期”,父母的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儿童期或青春期。

我们看看,在这些情况下,会发生点什么。

先看看夫妻之间,如果双方的心理年龄还在“青春期”,甚至是“儿童期”。

设想一下,如果某些人的实际年龄已经二十多甚至三十多岁,但心理年龄还处在儿童期的孩子阶段,他们就结了婚,甚至生了孩子……这叫什么?这就叫作“过家家”。当然,若是真正的孩子玩过家家,那是天真烂漫的趣事,若是几十岁的成年人玩起了“过家家”,那又会是什么呢?婚姻是什么?婚姻是成年人的事,“儿童”不宜!成家之后,他们要面临着养活自己,面临着两个家庭成长环境所形成的性格与价值观差异,面临着处理小家庭和两个原生大家庭的关系,面临生养与教育孩子……一个“孩子”,怎么应付得了?

接下来,婚姻可能出问题。当婚姻出现问题之后,儿童期的一方采取的方式往往是忍,是逃避,或者是背后的抱怨,青春期的一方所采取的方式常常是指责,是对抗,甚至是分手以及分手之后满怀着怨恨的报复。

有一本书叫《爱自己,和谁结婚都一样》。爱自己,和谁结婚真的都一样吗?我们用心理年龄的方法来看看这种观点。

这本书的书名,也许反过来说可能更符合真实的情况,“不爱自己,和谁结婚都一样”,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不能照顾好自己而成为别人的负担,无论和谁结婚,最后都不会幸福,也就是“和谁结婚都一样”。所以,我们确实首先要学会“爱自己”。

但是,仅仅是学会了“爱自己”,和谁结婚还真是不一样。因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单有爱自己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有智慧地选择结婚对象同样非常重要,如果选错了人,婚姻依然会不幸。爱自己,然后有智慧地选择合适的结婚对象,这样两个人都有能力照顾好自己,都不会成为对方的负担和包袱,于是彼此就有余力共同创造更多的美好。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年龄只停留在青春期阶段,通常人生难以圆满,即使事业上做出了成就,家庭中也容易危机重重。且看婚姻与家庭关系中一些真实的例子:S怒斥“四栖老爸”。

一线明星S是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闪耀明星,她和Y携手走过了十年的婚姻。离婚多年后,当看到Y携再婚所生的儿子做一个电视节目后,S怒斥前夫:“男人可以离婚、可以重组家庭、可以爱现妻和儿女、可以携子在媒体前秀父爱、称自己‘司机保姆厨师教练’四栖老爸,但不可以对以前的孩子在7岁时他求你带他出去玩一次你都不理,11岁管你要电话你都不给,14年来形同陌路……表演慈父可以,但我不允许你继续伤害我的儿子,你不是人!!”

对于那段过去的婚姻,对于与前妻所生的大儿子,Y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他将那段婚姻比作“闹剧”:“大家都存着看热闹的心态,哪有人真想理解你?”谈到决定离婚的时候,是否想到儿子?S说:“当时全是乱的,你被一个男人拿下了,你根本就全乱了,突然你的世界就塌了,你根本就不会想了!”谈到孩子,Y说:“前面一段有了孩子时,我自己还是个孩子,当离开他了,感觉什么都没做,原来以为有一辈子的时间,哪知道一共就跟他相处这么长时间,我们虽然是父子,但生命中的缘分就这么长。”

谈到处理前后两段婚姻关系时,Y说:“分开了就是分开了,我深知,要开始新的生活,就要把原来的一页彻底翻过去,包括不见孩子。”

在面对过去婚姻和孩子的态度上,Y是“逃避”,“把原来的一页彻底翻过去,包括不见孩子”,S则是愤怒和指责,离婚十几年后还在怒斥“你不是人!!”在这件事情上,一个在儿童期,另一个在青春期,处理问题的方式刚好在两个极端,极端的方式从来都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当前面的问题未能真正解决时,面对后面的婚姻即使有着美好的希望,事实上也必然受前面的影响和牵扯。事情的发展常常是:希望是一回事,实际是另外一回事。

不仅是夫妻之间,在亲子之间也可能奏响极不和谐的“青春之歌”:青春期儿子和“青春期父母”的激烈碰撞。小斌今年14岁,他不愿意上学了,还在大年三十那天踹了妈妈二十几脚,爸爸忍无可忍,动手打了他。然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央视心理访谈节目的现场。

儿子:“我先踢了妈妈,然后爸爸打了我,我才还的手。”

妈妈:“后来父子俩就打起来。大年三十,我们在吃年夜饭,他说你们吃团圆饭,我就把桌子给掀翻,还要放他爸爸的血,反正不要我们团圆了。”

爸爸:“我当时说,你说话要注意点,不让一家人过年,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你要考虑清楚。他仍然不听话,最后我们就采取强制措施,捆着他送到奶奶家。”

主持:“那你捆了他之后,是越来越升级,还是他气焰就消下去了?”

爸爸:“这下就老实点了。”

主持:“小斌,你说一下你的感受。”

儿子:“我被捆了以后,我的想法是,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

主持:“就服了?”

儿子:“没有。我当时想,有朝一日龙得水,我要长江水倒流!”

据小斌的父母说,儿子以前学习很好,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这开始于小斌的某次考试考砸了,爸爸打了他。

主持:“小斌原先是一个很出色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上学了?从什么事情开始的?”

儿子:“这就是我爸爸,就是没考好,回来打了我以后,我就没上学。”

妈妈:“初二上半期没考好,每科的老师都批评他,叫他请家长,爸爸就打了他一下。”

儿子:“那天我拿了物理卷子回来,就考了50几分,他说养你有什么用,我说不要你养,他就打了我,先是踢了我一脚,我还了手。他后来又打了我一次。”

主持:“因为什么?”

妈妈:“卷子,儿子的语文没考好。父子之间又打起来,儿子抬起了一张板凳,爸爸拿着一个拖鞋,父子俩就砸起来,我在中间把他们拉开。”

妈妈:“我为儿子付出的太多了,班都没有上,每天都围着他转,放学、上学都是我送他,从小幼儿园开始都是我。”

主持:“刚才小斌讲了,只要父母改变一下对他的态度,他可能回去上学,小斌你要父母变成什么样的态度?”

儿子:“尊重我的选择,尊重我的人格。”

主持:“怎么样就算尊重你的人格了?”

儿子:“我妈有时候翻我衣服,我脱了衣服睡觉,第二天起来,兜里的东西拿出来不一样,我爸爸肯定不会翻,这些事我爸爸不会做,只有我妈。有时候我要出门找朋友玩,一定要爸爸同意后才能去,只有十分之一,十次他才会同意一次。”

在这个家庭中,爸爸妈妈都在爱着孩子。如果不爱孩子,小斌没考好,爸爸会那么生气吗?妈妈更是一心扑在儿子身上,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能说自己不爱孩子吗?

请大家感受一下,在上述事件中,爸爸、妈妈和儿子的心理年龄分别在什么阶段?爸爸在“青春期”,妈妈在“儿童期”,而儿子也成长到了“青春期”。

妈妈以“儿童期”的方式爱着孩子,即便儿子对她拳打脚踢了,她也在忍受着;平时在儿子睡觉的时候偷偷翻儿子的衣服……爸爸以“青春期”的方式爱着孩子,动辄斥责和拳脚相加。心理年龄尚在儿童期或青春期的父母,他们给孩子的爱,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很多父母,做了许许多多的“都是为了你好”的事。然而,“都是为了你好”只是出发点,出发点绝不等同于效果,只有当孩子自己内心感受到“这是为了我好”时,父母的行为才真正变成了对孩子的爱。父母说“都是为了你好”不重要,孩子自己感受到“这是为了我好”才是真正的重要。

没有父母的正确引领,子女逐渐长大成人,性格要强的孩子很容易长期处于青春期的对抗阶段,甚至形成一种行为模式:在家对抗家长,在学校对抗老师,参加工作后对抗上司。

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时父母怎么办?孩子不听话父母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