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开放模式与心灵封闭模式

二、心灵开放模式与心灵封闭模式

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要获得成长,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打开心扉,从心灵封闭模式迈向心灵开放模式,用开放的智慧探寻更多的可能性。从二元思维到多元思维,这是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一次蜕变。

心灵开放,就是通往自己内心的开始,就是开始往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快乐的秘密,先要把心门打开,我们才进得到心里面去。

人的内心,通常有两种很常见的模式,即心灵开放模式与心灵封闭模式,用通常的话,就是打开心门和关闭心门。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已经关闭心门,他既听不进别的东西,也看不见外部的事实真相。一个人在自我封闭的系统中,是无法自我更新、自我成长与自我进步的。人的发展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开放地进行交流的结果。自我封闭的系统或许能让人有片刻的安全感,但因为没有与外界和他人的互动交流,犹如闭门造车,只能在单一环境下自我凋零和思维枯竭。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会选择心灵封闭呢?这实际上根源于自己内心不够强大,当内心不够强大时,就很容易感受到外部的威胁,就会在潜意识里自动开启自我保护模式。简言之,关闭心门,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模式。

如何觉察一个人是否处于心灵封闭模式之中呢?一个简易的方法是,我们观察他是否正在处于自我保护状态之中,如果是,就是心灵封闭。在大自然里,很多弱小动物面对外在的强敌威胁时,都会采取自我保护的方式,最常见的自我保护方式包括——战斗、逃避和装死。人的自我保护模式,和大自然里这些动物的自我保护模式有着惊人的一致。

第一种自我保护模式是战斗。在动物世界里,有的动物遇到敌人时,会利用身体上的坚甲或尖刺,用战斗的方式将自己薄弱部位隐藏起来。刺猬一旦遇到危险的时候,本能地就将自己蜷缩于一团,将浑身的刺面向外界,对外界展现出本能的敌意。豪猪的身上也生有棘刺,它的棘刺竖起后,还会互相摩擦,发出“唰唰”的响声,好像在警告敌人,不得侵犯。某些种类的蝎子,尤其是一种20厘米长的非洲蝎子,它们的毒刺可以置人于死地。在非洲的热带森林中,有一种眼镜蛇,能射出一缕缕的毒液,达4米之远,可以使弱小的野兽一击丧命。中美洲森林中的醋酸虫,背部贮藏有浓度为84%的醋酸,必要时可把醋酸液喷射60—80厘米远。海洋生物亦是如此,剑鱼的“长剑”是它们非常厉害的武器,能刺透木船的甲板,如同锐利的剑。某些鱼类的防卫的武器更是“先进”,它们遇到敌害,能放出电流来击伤对方,如电鳐放出的电可达200伏,电鲶放出的电可达350伏,而电鳗放出的电竟可达500伏!如此“高压”的电流,的确让对手害怕。

这种模式对于人而言,进化成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战斗、指责和对抗,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如同刺猬一样将刺面向外界,此时他们内心的情绪是愤怒的。很多时候,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反应,这些人自己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模式的存在,但客观上让人很难接近,也就割断了自己与外界的交流与互动。这种自我封闭方式或敌对方式的自我保护,令人自己无法在同外界的交流中得到完善、成长和进步。

第二种自我保护模式是逃避。比如说一只猎犬去追一只兔子,兔子知道自己打不赢对方,它会怎么办?它选择逃跑。采取逃跑这种保护模式,在动物世界中比比皆是,最为常见,我们无须逐一列举。

人也同样进化出了逃避的自我保护模式,这些人面对问题、面对痛苦也可能采取逃避态度。比方说两个人恋爱,其中一个人被对方甩了,他充满着恨和痛苦,第三个人去开导他,谈到他以前的恋人,他可能愤怒地说:“你永远不要在我面前提这个人!”提也不许提起,他希望“忘了这件事”,问题恰恰在于,既然是刻骨铭心的痛,又怎么能够忘记?白天的时间或者可以让工作和别的事情填满,当夜深人静之时呢?有时候某个阶段似乎忘记了,当被其他事件触及内心呢?无论如何逃避,最终的结果都是:逃避问题只会使问题更复杂,逃避痛苦只会令我们更痛苦。

逃避背后的情绪是恐惧和害怕,人们若觉得对方强大自己弱小而导致无力对抗时,就会采取逃避的方式。近日,英国刊登了一项新发现,厌恶也是逃避背后的情绪。厌恶是人的本能。如果蘸一点柠檬水放入婴儿口中,婴儿会立即呈现出厌恶的表情,并把头转向一旁。这是因为,对婴儿来说,产生本能的厌恶感,并拒绝吃下它们,这对于尚不能从认知上辨识食物好坏的婴儿来说,是最保险的“自我保护”方法。而人长大后,由于认知能力的增长,他们对事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厌恶感有时会表现得更强烈。在生活中,有些事物会引起人们的厌恶感,所以本能地厌恶并远离它们,这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第三种自我保护模式是假死。比如说一只老鹰要去捕食地面上的一只小动物,这只小动物知道自己打又打不赢,跑又跑不了,它就装死。有些动物实在没有别的方法御敌,只有用假死来逃避捕食者的攻击,如甲虫、蜘蛛等昆虫。叩头虫受到惊动时,六足卷缩,仰面朝天躺在地上装死,等到没有动静时,再把身体猛地一缩,“嘭”的一声,来个“前滚翻”,匆匆而逃。南美大陆的负鼠,当面临危险时,也躺在地上,闭上双眼,呼吸缓慢,仿佛死了。狐狸也有类似的装死术。

动物界的这种装死模式,人类进化成“无所谓”,背后的情绪是麻木。如果事情与我们无关,无所谓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如果事情和我们有关,甚至紧密相关,也表现得无所谓,这就是装死状态,内心已经麻木。问题在于:当一个人内心麻木之后,如果连绝望也无法让你绝望,如果连悲伤都无法让你悲伤,如果连快乐还无法让你快乐……这样的人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要觉察到自己或对方是否处在心灵封闭状态下,简明而有效的方式就是看看自己或对方是否正在对抗,正在逃避,正在“无所谓”。当人们在心灵封闭状态下,既无法沟通,也无法成长。在这个时刻,最需要做的事情既不是说理,也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先把心门打开,让自己进入心灵开放的状态中。因为,在心灵封闭状态下,即使用尽千方百计,也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

好在人和刺猬等动物还存在着不同点。刺猬们因为本能而生活,很难改变;人类可以有无限的智慧,通过学习和分享,人们可以完成内在的自我成长,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从而逐步走出心灵封闭模式,迈进心灵开放模式。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会打开门窗通通空气,让阳光照射房间,如果不这样,房间里面就会发霉变质。人的心灵也一样,如果长期紧闭,不通空气不见阳光,就会性格怪异,行为偏激,成为一个病态的人。一位禅师曾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面对外面使用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面对自我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真实。”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打开心门,让真实的自己汇合内外的滋养。

从心理年龄的角度而言,“逃避”与“麻木”是儿童期的心灵封闭,“战斗”与“指责”是青春期的心灵封闭。“逃避”和“麻木”的时候,心显然不在这里,是明显的心灵封闭,很容易被我们认知;但“战斗”和“指责”的时候,心似乎在这里,因而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事实上是心虽然在这,但心门在那一刻同样是关闭的,我既没有接受你,也没有打开心扉去寻找更多的其他可能性。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新闻报道,某些有心理问题的人用刀割自己的手腕。作为正常人我们在想:难道他就不痛吗?实际上就对方而言,他还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痛,因为他已经麻木了。

逃避和麻木,都属于儿童期的心理年龄状态,都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破坏人际关系,妨碍自我成长。出路在哪里?打开心扉,寻找更多的可能性,用更加多元的智慧看待人生与世界中的一切。且看“心灵脱困五步法”,我们根据这五个依次进行的步骤,可以觉察当事人当前正处在哪个阶段以及下一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