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放得下

三、拿得起,放得下

万科创始人王石在央视参加一档节目,他和一群年轻的大学生讲《坚持与放下》。他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了很多,我们节录其中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好,像这样和同学们交流还是第一次,我想到了比你们还年轻的时候,我那时候才十几岁,和你们一样想着未来该做什么。

我曾受福尔摩斯侦探的影响,特别想当个侦探家,也想当个探险家,就像《鲁滨孙漂流记》那样。我当过兵,当过工人,当过工程师,当过机关干部,这样做到32岁。当时我在广东的外贸部门,在别人来看,这个职业非常非常好,但是我已经看到我人生的最终会走到哪里去。既然我已经看到了我这一生会怎么过,我的追悼会怎么开,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我当然不甘心。这是我后来到深圳创业的初衷。

我没有严格的人生规划要当一个企业家,甚至当年的我对于做商人这件事是非常讨厌的。我只是希望改变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就这样去了。我既不喜欢做企业,也不喜欢做生意,我曾公开说我不喜欢房地产。但是今天我站到这里,我要告诉同学们,我非常喜欢房地产,因为它牵涉到城市建设、城市规划,造福于消费者、造福于人民,我后知后觉地突然发现,我正在从事着一个我梦寐以求都求不到的职业,我由衷地喜欢上了我原来根本不喜欢的工作。

同学们,我这里想说的是,你不要急于大学一毕业,就马上要找到一个如何发财、如何终身相伴的职业,不要着急,当你不确定的时候,你就把你所在的工作做好,所在的你不愿意的行业做好。可能工资不随你的心,可能待遇不随你的心,可能所处的环境,那些人员不随你的心,但是你要拥有一颗平静的心。人生下来所谓的自由选择,它本身就是不自由的,不自由过程当中,你仍然要把它做好,当作人生的一个经历、一个积累,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我的身体不是很强壮。同学们可能就纳闷了,说怎么可能,你的身体不强壮怎么登上珠峰的?我说正因为我登上了珠峰,我的身体才强壮了起来,我通过尝试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克服,这个过程使得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原来更强,使我的体力也变成越来越强壮,而不是因为我拥有强壮的体魄我才去登山。事实上,我感到最恐惧的是1995年,我突然感到我的左腿剧痛,医生非常清楚地说,说你腰椎间有一个血管瘤,你必须马上减少行动,最好是坐轮椅,否则你可能随时瘫痪。我当时脑袋一懵,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44岁的时候,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医生宣布我可能瘫痪。所以我想,无论如何,在瘫痪之前,我要去一趟西藏,要去一趟珠穆朗玛峰。

2003年我去了西藏,记得在登顶下撤的途中,在8800米的位置上,天气非常不好,阴天、刮风、下雪,我特别想坐下来,但我受过的登山训练告诉我,不能坐下来,我要是坐下来就起不来了。那一刻,能不能活着回来都不清楚,但那时就有一个愿望:如果我能活着回去,我绝不再返回喜马拉雅山,如果再返回来,我就是王八蛋!我诅咒自己。可安全回来之后,那个诅咒也忘了。

我曾说,我一生要三次登顶珠峰,2003年是第一次,2010年是第二次,我想我差不多在我70岁的时候,也就是2021年的时候,我要再登一次顶。但当我到哈佛之后,我才意识到,哈佛是我的第三次珠峰,和前两次珠峰完全不同的是,这座山峰没有物理高度。很多人问我,说登珠峰难不难,我说当然难,比想象的还要难。第一个学期特别累,要记太多单词,失眠,想睡也睡不着,做作业做到2点钟,8点钟起来,我曾经几次想打退堂鼓。

我想跟同学们说什么呢?人生当中一定要保持一种自我的不满足,保持着一种好奇心,保持着你对未来的某种期许,坚持就非常重要,胜利往往是在努力一下的坚持之中。我想我和很多人最大的不同,不在于我比他们聪明,也不在于我比他们更有运气,很重要一点,就是我有这样一个认准的目标,坚持下去。

刚才讲“坚持”了,现在我想讲讲“放下”。我想说的放下,第一是放下金钱,第二是放下权力,第三是放下虚荣。

1988年,万科进行股份化改造,当时公司形成4100万规模。当时我就声明,我放弃分到我名下的股权。第一,我觉得这是我自信心的表示,我不用控制这个公司,我仍然有能力管理好它;第二,在中国社会尤其在80年代,突然很有钱是很危险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讲,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在名和利上,你只能选一个,你要想出名,你就不要得利,你要想得利,你不要出名。我的本事不大,我只能选一头,我就选择了名。

1999年,48岁的时候,我辞去了总经理的职务,开始只当董事长,真正地不管公司的事,这时我想放弃权力。

第三个放弃,就是放弃虚荣。实际上这会去哈佛,很多人都很好奇,说你王石到哈佛去干什么,首先就问,你到那儿带翻译吗?第二,你上的是老年大学吧,更多的朋友之间一见面,那就是猛夸,铆劲地夸,“太……佩服你了”,就是“太”这个字拉好长时间,我说你表扬我还是骂我,这样表扬,无非就是说你王石要过语言关是不可能的,但是你过了,所以“太”佩服你了。确实,一个中国的著名企业家,上市公司老总,年纪又过了60多岁,你开始学英文,你能不能拉下脸,能不能放下面子,是个问题。

同学们今天在听我演讲,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听过我敬仰的人演讲。他们是两位美国人,一位是肯尼迪总统,一位是巴顿将军,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里说:“不要问社会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为社会做了什么”,我非常欣赏他这段话。第二是巴顿将军,他说:“评价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他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他从顶峰跌到低谷时候的反弹力。”我同样非常欣赏。我的人生经历当中,我怎么也没有想到2008年对我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打击,一个拐点论,一个捐款门,弄得我狼狈不堪,祖宗八辈子都被骂到了。

但之后我给了几个感谢,第一感谢股民对我的这种唾骂,让我归零,让我认识我是老几,我重新认识自己。而且我现在回忆,确实我当时比较嚣张,我感到我在做正确的事情,说话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不在乎在什么场合下。第二,这是我了解社会和年轻人非常好的一个平台,不要说是善意的,就算是恶意的又怎么样呢?我既然是公众人物,我享受到公众人物带来的好处,我就应该接受我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接受的监督。

同学们,我想用下边的一段感悟来结束我的谈话。很多同学非常羡慕我们80年代的一代人,我现在想起来,我也很羡慕,因为80年代当时不觉得,事后越想越觉得那是一个黄金时代。可能你们会感叹现在这个世界、这个时代,全球的不确定,中国未来的不确定,你们很感叹,没有机会了,现在讲拼爹。我相信在座能这样交流的,拼爹的不多,都是拼自己。但如何拼自己,怎么拼呢?我想说的是,如果什么都确定了,你要想出人头地,想有所作为,那是非常非常难的,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才给了你们机会。我们认识的中国,我们大家都意识到它需要改,但往哪儿改,不大清楚,但是我们都清楚的是,我们希望改好,上下想法是一样的。

四年前,我在金沙江漂流,金沙江两边都是悬崖峭壁,悬崖峭壁上是一股一股潺潺的流水,我突然醒悟到,这滔滔江河就是由一股一股无数的潺潺细流形成的,这一股股的流水,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单位。如果我们每一股细小的力量,都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汇成的江河,就将汇成我们对未来的期望。

王石的演讲结束后,开放了提问和交流时间。有个同学说:“王石老师,我今天从您的演讲中,学到了东西。”王石就问他学到了什么。他回答说:“我学会了放下。”王石笑着回答说:“你先要拿起然后才谈放下。”

先要拿起,然后才谈放下,这才是本质和关键。我们经常说到的“拿得起放得下”,就是先要“拿得起”,然后才是放得下。如果我们从未拿起过,何谈放下?

拿得起放得下,我们也可以从陶渊明的一首诗,来品味其中的境界,这首诗是《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之五,凭借浅明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阐述了什么是“拿得起”之后的“放得下”,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

诗的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在这里,“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更是象征着整个为权位和名利奔忙不休的官僚社会。诗人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如何能做到这样?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接下来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一位微醺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着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悠然见南山”,突然看见了“南山”。和前四句的“车马喧”一样,“南山”表面上是实物,实际上是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悠然见到的,到底是怎样的“南山”?

先看表层的实物:傍晚的云霞,浮绕山峰上下;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山林。好一幅美不胜收的景象!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南山”其实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作者特别在最后两句明确地暗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从“境”“人”“景”之中,已经领会到了人生的真谛(真意),而这种真意他不明说,也无须言说。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拿得起放得下”的更深层含义。

拿得起放得下的第一层含义是:先要拿得起,然后才有放得下。

拿得起放得下的第二层含义是什么呢?陶渊明给了我们答案。我们从中看到的“南山”,绝不仅仅是晚霞与山峰,我们看到了“飞鸟相与还”;我们从中看到的“南山”,难道仅仅是目之能见的鸟儿结伴归来,我们能不能看到目不能见的明天鸟儿们结伴飞出?

这是什么意思呢?放下并不是终结。只有放得下,才有可能开启新的拿得起。诗人放下了官场的“车马喧”,然后成就了一位更加伟大的诗人,在人生新的领域里,开启了新的境界。

所以,父母期心理年龄的重要特征“拿得起放得下”,它的完整含义,即一为先要拿得起,然后才有放得下,二为当你放得下,然后才有新的拿得起。

今天的世界,正进行着一场最广泛、最深刻的科技革命。而且,技术的更新速度永远比我们所能想到的还要快得多。

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什么是城市化?美国新版的《世界城市》这样解释:“都市化是一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城市化过程并不完全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各式各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不断发展,知识不断积累,技术不断发展,一个人要想适应于这个社会,就得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人们必须努力地去升学,必须努力地工作,必须让自己升职加薪,给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人们面对的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有些人用尽了力气,才换来了平凡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躺平族”“佛系青年”等现象。躺平和佛系,不是“放下”,因为他们还未“拿起”。

一篇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突然风靡网络,文中写道:

“两年多没工作,也没觉得哪里不对;每天只吃两顿饭,解决食物问题就是解决一切;每月花销控制在200块以内,没钱了,一年也就工作个一两个月;以打零工为生,薪水日结,欲望低下,仅保持着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只要还能度日就可以接着躺下去。在家里躺,外面躺,像闲散的猫猫狗狗一样躺,心情好的时候,还会揣着演员证,去横店扮死尸躺一躺……人生就是躺躺躺。”

“躺平”,迅速成了网络流行词。什么是躺平?就是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都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躺平的意思也包括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年轻人选择躺平,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生活的压力。

事实上,“躺平”并不是一夜之间蹦出来的。在这之前,“佛系青年”早已流行,“佛”讲求的是一切随缘,指的是这些青年们用淡然处事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对诸多事情态度都是“无所谓”,并不特别追求什么,他们奉行以无欲无求为向导的精神生活方式。他们认为,人活在世上,样样不公平,但有两样除外:一是死亡一视同仁,二是还有一件事非常平等,那就是人的感觉调节系统。实质如何,对人来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感觉要好。这第二个特点,让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变成了对美好感觉的追求。而美好感觉,并不嫌贫爱富。

在“躺平族”和“佛系青年”看来,他们可以以“保持最低的特质需求”和“无欲无求为导向”来生活,以摆脱社会带来的压力。

佛系和躺平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发展的物质原因,有网络技术便捷的科技原因,然而,更重要的是个人经历和心理年龄的原因。在心理年龄的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的不同阶段,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心理力量,因此而选择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躺平族和佛系青年的生活态度,是退回到了儿童期,这是心理层次的退步;如果试着运用六把钥匙,让心理年龄上升到成年期的阶段,让生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之后,便会有新的选择的自由。

其实,每个人在对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做出选择的时候,都可以问问自己的内心,你的心会给予正确的指引和答案。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想要选择的道路或方式,然后去感受自己的内心,当你的心同时感受到“温暖”而“有力量”的时候(注意:是同时有这两种感受),这就是你内心的选择。让自己遵从内心,勇敢前行。

再回看当年读到的那些故事。

以前我们读过许多故事,如果从心理年龄的不同阶段来看,所理解的东西就会明显不同。例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显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云亦云,“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青春期心理年龄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和与众不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成年期心理年龄的阶段,既能看到普遍性同时看到特殊性。

又如下面这个故事:

一个美国富翁到墨西哥湾的海滨去度假,他见到了一个正在垂钓的墨西哥渔夫。

富翁说:“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

渔夫答:“洗耳恭听。”

富翁说:“首先,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赚到钱后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

渔夫问:“那之后呢?”

富翁答:“之后你就可以买条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

渔夫又问:“再之后呢?”

富翁说:“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工厂,然后把公司上市。如此一来,你就会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

渔夫好像对这个结果没有足够的认识,又问:“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

富翁略加思索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边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

渔夫似有所悟:“噢,原来如此。那你不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之后的结果吗?”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在不同的阶段导致了不同的反响。最初,人们嘲笑这个美国人,他所孜孜以求的,正是这个墨西哥人现在拥有的,然而他自己却浑然不觉。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则又是另外一回事。对于富翁来说,他并不只是来海边晒太阳,而是享受着选择生活的自由:他今天可以来晒太阳,明天他又可以去骑马,后天他还可以去森林里打猎。即使是晒太阳,他既可以选择在墨西哥湾晒太阳,也可以选择在地中海晒太阳。对于渔夫来说,这是他的职业,为了生计他只能终日守在这里的沙滩上,每天重复着他的生活,直至终老而死,这正是他生命的悲剧所在。

两个人说的“晒太阳”是一回事吗?就如同我们常说“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的沧海的水和一般的水,它不是一个概念。

心理年龄达到父母期阶段之后的放下,是一种回归,表面上似乎回到了原点,但最为关键的是它拥有了生命的选择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