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功到幸福人生之间的距离
再通过一个例子,看看人生的最终目标是成功,还是幸福?两者有不同吗?当然不同,幸福包括了成功,但成功不包括幸福。
Z,1955年生,与前妻相识于少年时代,一同在铁路二局文工团工作后又一同调入省艺术剧院工作。1982年,儿子出生。解读他们追求成功和幸福的历程,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今天的结局由过去铸就,明天的人生已由今天开始播种。我们播下的,是幸福的种子吗?
此时的Z27岁,事业起步,儿子出生。与许多家庭一样,Z可以憧憬着美好与幸福人生的开始。然而,幸福是一种能力,而非一种状态,更非一种期望。任何人若期望未来人生幸福,必须同时具备做好三个最重要的人生角色的能力——事业角色、丈夫/妻子角色、父亲/母亲角色——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是需要学习的。演艺已经学习了数年,另两个角色的能力,Z准备好了吗?
1983年在拍摄电视剧时,Z与D相识,1988年他与前妻协议离婚,第二年与D重组家庭。前妻离异后一直未再嫁。儿子先由前妻扶养,后由Z接回到北京。
一个人如果重组家庭时,若要过得幸福,需要一种特别的能力,那就是前段婚姻的双方,可以在心态平和的前提下分手。真正的平和分手,代表着双方都有能力处理婚姻中的矛盾与分歧,都从过去的婚姻中学到了东西。反之,若彼此带着抱怨甚至怨恨分手,其作为丈夫或妻子角色的能力,并未从前段失败的婚姻中得到提升。能力若未提升,前段家庭关系还带来了负债,新的婚姻当然更难经营好了。打个比喻,一个人在画画,因为画画的水平不够,第一次画得不好,于是用橡皮擦掉,然后在纸上重新画过。如果画画的水平没有提升,而现在用橡皮擦过之后的纸张又多少留下了以前的痕迹,重新画起来当然更有难度了。
Z和前妻分手后,前妻一直没有再婚,没能走出前一段婚姻。在情感上,前妻是否有怨气?这种怨气会不会传递到儿子的心中?在父母的矛盾和冲突中,孩子通常会选边站,同情他认为被“欺负”的一方。儿子被接到北京上学,在填写学籍表中父亲的职业时,儿子填写的是“修鞋的”,变相讥讽继母。
1995年,D怀孕,Z刚开始时非常高兴,但很快就忧虑:没有给儿子一个完整的家,儿子现在就这样叛逆了,如果D怀孕,父子的关系会更难处。他希望放弃孩子,D哭了:“难道我连有个自己的孩子都不行吗?”Z说:“如果你觉得寂寞,不如养条狗吧。”从此,D养了一条小狗。
真正的幸福因何而来?幸福是心灵的内在感受,只有充实的心灵,才能感受到充分的幸福,而心灵的充实,50%来自事业中的成就感,50%来自家庭中的亲情感。
这时期的Z正值灿烂年华,事业欣欣向荣,成就感十足。男人的幸福,在于同时具备事业、丈夫、父亲三个角色的能力。Z学会了事业能力,所以事业上成就斐然,另两个方面呢?家庭中,儿子经常和爸爸对骂,甚至动手打架。13的儿子才开始有力量,对抗才刚刚开始。如果“幸福=事业成就感50%+家庭亲情感50%”,Z的丈夫角色呢?未来幸福的发展趋势会怎样呢?
1997年,Z和D重新开始备孕,准备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但是随着年龄一天天地增大,D一直未能怀孕,昔日的恩爱夫妻关系变得紧张起来。2006年3月,双方决定领养一名1岁多的女孩,半年后又领养了一名不到1岁的男孩。
在备孕的近十年时间里,D想要孩子却长时间不能怀孕,想想当年被放弃的孩子,她对Z会是什么心情?情感需求的缺失虽然用宠物来填补,但宠物真能填补内心深处所渴求的亲情感吗?宠物不能,这才领养了两个孩子。
这一时期,Z和前妻所生的儿子变得越来越叛逆,Z说:“除了吸毒,能做的事儿子都做了。”不久,儿子因为吸毒被警方逮捕。Z称他已经心力交瘁。
透过别人的经历,反省自己的生活,我们对于自己生活“知止”吗?明确真正的目标,才有后面的每一步骤:“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是否遵循了规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能否分清楚本末?以终为先,本为先,终为先,这才是生活的规律。
“缗蛮黄鸟,止于丘隅。”“于止,知其所止,何以人而不如鸟乎?”孔子说:“目标呀,一定要记住目标呀,人怎么可以连鸟儿都不如?”通过前面两个例子,如果我们真正将人生目标找清了,真正懂得了以“2×4”来规划通往目标的路线,我们就走在幸福的路上了。
从成功到幸福之间的区分,其实和心理年龄所处的阶段密不可分。当一个的心理年龄还在儿童期时,他没有追求;当一个人的心理年龄成长到青春期时,他追求成功;只有心理年龄跃升到成年期之后,才有能力追求事业与家庭双丰收的圆满人生的幸福。
家庭和事业是怎样的关系呢?如果事业是出发,家庭就是归来,事业与家庭兼顾,就是出发与归来的平衡。我们每天早上出门,晚上都要归来,我们每次外出旅游,一个阶段后同样要归来。想想看,如果只有出发而没有归来,这实在是不可想象的情形。窥一斑而知全豹,如果人生只有事业的出发,而没有家庭的归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是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为什么生而为人,既要有事业的出发,还得有家庭中的归来?事业和家庭于人类,还有着什么特别的意义呢?回到自然界,我们去探索自然的规律。先思考两个更深刻的问题:人和其他动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最大的相同点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去观察和体验自然,便会发现人生的两大使命。
人和其他动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这个不同点就是,一万年前的蚂蚁怎么活,它们今天还这么活,一万年前的猴子怎么活,它们今天同样这样活。可是一万年前的人类还在用石器和木棒,今天我们拥有了楼房、汽车、计算机、宇宙飞船等等,在各个方面人类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进步与飞跃。为什么其他动物还像一万年前那样活着?为什么人类会有天翻地覆的飞跃?原因在于,人类在通过工作和事业创造着世界,每个人都从世界上获得必要的资源使自己成长,又为这个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许多人他们的贡献大于获取,于是他们为世界创造了盈余,一万年以来,这些盈余的总和便构成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便构成了人类和其他动物的不同。这就是事业对于人类的意义。
人和其他动物相比,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这个相同点就是,传承生命。所有延续至今的动物,他们最大的相同点就是传承生命,没有生命的传承,这个物种便会灭绝。人通过家庭来传承生命,因此,愈是幸福的家庭,所传承的生命得到的滋养愈多,生命愈加强有力。这就是家庭对于人类的意义。
这就揭示出人生的两个使命:人是创造者,他们通过工作和事业来创造世界,通过生活与家庭来创造生命。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创造,都是不完整的创造。从这个意义来说,生命的创造代表着延续和未来,没有这个创造就没有未来。当两个创造完成的时候,我们便达到了“事业与家庭双丰收”的圆满人生。
以成功为“止”,还是以幸福为“止”,区别也正是在这里。成功是局部地针对事业而言的,它不包括幸福;而幸福是全面地针对事业和家庭两大领域而言的,它包含了成功。联合国之所以要设立国际幸福日,是因为“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项基本目标,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目标和期望”。那么,你把幸福作为自己的基本目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