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把钥匙:界线

一、第一把钥匙:界线

成年期心理年龄的第一把钥匙,是界线。人生之中,任何人、任何事情之间都有其特有的界线,然而这条界线是无形的,眼难看见,耳难听闻,唯有用心,才能洞察。换言之,这条界线不是单凭“聪明”就能把握得到的。

我们先看一位校长的毕业讲话。2010年6月2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同学们亲切地称之为“根叔”)在16分钟的演讲中,畅谈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没有更多的大道理,没有更多的漂亮话,但根叔的许多话说到了“根”子上,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

“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

“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我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

“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这番真情告白之中,最触动内心的那句就是:“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这就是界线。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界线。比如说我是江西人,我们江西老乡在一起骂江西这也不行那也不对,这没有关系;但如果你是别的省份人,你如果骂江西就不可以,我们都不爽你。因为,这是界线。同样,如果你是某市人,你们本市老乡在一起骂自己所在的城市这也不行那也不对,这没有关系;但如果你的邻市人,他们骂你的老家就不可以,你们都不爽他。因为,这是界线。由界线而产生的这种感受不是个性化,而是普遍性的,正说明它具有规律性。同学有界线,同乡有界线,国家和民族也有界线,界线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群体有群体的界线,个人有个人的界线,事情有事情的界线,界线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我们重点谈谈每个人都有的各自的界线。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就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首先,这三件事的界线在哪里?我们需要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哪些是老天的事。在真实的生活中,许多人的常态是缺少对界线的认知,界线不明区分不清,于是他们活成了这个样子: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

其次,分清楚“人生三件事”以后,我们针对不同的事,就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办法:自己的事全力以赴;别人的事尊重;老天的事顺其自然。西方那句众所皆知的名言,说的基本上也是这个理(它讲清楚了两件事,而没有到三件事):“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区别。”平静地接受无法改变的,这是顺应;用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这是全力以赴。但是,前提是要先能够有智慧分辨两者的区别。

界线在生活与工作中无处不在。如果我们的心理年龄在儿童期,我们不懂得界线,经常让别人过自己的界;如果我们的心理年龄在青春期,我们不懂得界线,经常越过别人的界;当我们的心理年龄跃升到成年期之后,我们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界线,处理好人生中的各类事情。

下面是我遇到过的一件生活中的事例。

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富裕是更高级的教育资源,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更高级的教育智慧,否则富裕将变成双刃剑。

国内一家知名银行的行长为凝聚他们的私人银行客户,邀请我主持关于家庭传承及子女教育的沙龙。因为对象是他们的高端客户群体,行长非常重视,特意提前半个月约我专门讨论相关事宜。行长夫人在一所学校做老师,也参加了会谈。

因为谈的是孩子教育,我便问他们有没有孩子、多大年龄、男孩女孩?简短交流后,得知他们的孩子已经5岁,由于工作忙,孩子在老家由外公外婆带着。因为长期研究家庭教育这个领域,我知道孩子从小不在父母身边所造成的亲子关系中断,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多么严重的影响,于是建议他们尽量把孩子领回来自己带。行长夫妻解释说他们目前有这个那个困难,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看到这种情况,我打住了话题,便说:“看看以后什么时候能创造条件,让孩子回到身边。”

然后就开始谈沙龙的事宜。一开始,对于如何办好这个沙龙,妻子向行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接着,因为行长听不进去且不以为然,行长的妻子有些生气。再接着,即使妻子生气了,行长还是不听,于是妻子说:“我再也不管你的事了!”两人都生气了不再说话,出现了冷场的局面,当然我也不说话,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

过了一会儿,行长妻子说话了:“老师,您评评理,刚才我们两个谁对?”

自古就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他们双方现在都正处在“对错模式”之中。基于“有效果比谁对谁错更重要”的原则,我当然不会去评价谁对谁错,只是表达我所看到的:“我刚刚看到了一个三部曲的过程:第一步,太太想控制先生;第二步,先生不愿意被控制,太太用气愤增加力量;第三步,即使太太用气愤增加了力量,先生还是不愿意被控制,太太变得很无奈。我看到了一个‘控制-气愤-无奈’的三部曲。”

行长妻子说:“老师您错了,我根本没有想要控制我先生,我只是给他建议?”

我问她:“你知道建议和控制之间的区别吗?建议就是把你所知道的告诉对方,把决定权留给对方;控制就是把你知道的告诉对方,然后非要对方按你说的去做。比如说前面一开始的时候谈到的带孩子的问题,我建议你们把孩子领回来自己带,当你们表示目前有现实的困难时,我就平静地打住了,这就是建议。再比如刚刚你谈到如何举办沙龙,你先生没有采纳,你非让他按你所说的方式去办,不这样做你就生气,这就是控制。”

在这件事例中,如何举办沙龙显然是行长的事。对于妻子而言,这是“别人的事”,她没有分清这个界线,在做越界的事。而行长不让妻子干涉自己的事,两个人的心理年龄都在青春期,各不退让,因此“堵车”了。

出现不同意见时,如果两个人的心理年龄是“儿童期”对“儿童期”,他们不会塞车,因为都会忍让。如果两个人的心理年龄是“儿童期”对“青春期”,也不会塞车,因为虽然一个要闯,另一个会停。如果两个人的心理年龄是“青春期”对“青春期”,那就会堵死了,因为彼此都要闯,彼此各不相让。生活与工作中很多的争执和对抗就出现在这里,原因之一是心理年龄都在青春期,原因之二是不懂得界线。怎样打破青春期“大塞车”的僵局呢?如果两个开车的人,一个在地面,另一个在立交桥上,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人的心理年龄提升到成年期这个更高的层次时,还会堵车吗?界线就是我们迈上立交桥、步入成年期心理年龄的第一张通行证。

不仅是在与他人的事情中,有时候在我们自己的事情中,我们也不懂得界线。

一个大龄“剩女”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三年之内要生孩子。这就是一个比较麻烦的目标:其一,一般而言生孩子之前要结婚吧,婚姻除了自己的事,还包含了别人的事,别人的事我们无法定目标。其二,就算男人和女人生活在一起,也不一定会生孩子吧,还得看天意,所以,能否生孩子还包含了老天的事。

这样的目标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困扰,因为无论你如何努力,也无法掌控,因为无法掌控,最后可能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这位女士,能否定如下目标呢?我如何提升自己的内在与外在,让自己更有魅力和吸引力?我如何在适婚男士经常出没的人群里,增加一些社交活动,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这样的目标会不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踏实?如前所述,人世间的烦恼多来源于忘了自己的事,操控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

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区分人生三件事?换言之,三件事之间的界线是什么?

自己的事,就是你自主可为,自己有直接决定权的事;别人的事,就是你有机会施加影响,但需要别人去作为的事;老天的事,就是你鞭长莫及,根本无法影响到的事。

我们通过生活中很常见的几个例子,试着区分人生三件事。

例一:那些处于“不提作业母慈子孝,一提作业鸡飞狗跳”情境中的父母。对于作为父母的你而言,写作业是“别人的事”,你有机会影响到孩子,但是这需要由孩子去写。当孩子没有按你规定的时间去写作业时,你就用生气来增加力量对孩子加以控制,显然是不懂得界线。那父母“自己的事”是什么呢?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自己的事;如何改变沟通的方式与方法,是自己的事;参加学习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平,是自己的事。

例二:先生和他的朋友又出去饮酒,又是大醉而归,妻子忍无可忍,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我问这位女士:“是否出去饮酒是谁的事?”她说:“如果他的身体垮了,对我一样有很大的影响呀,所以这也是我‘自己的事’,我必须得管。”我又问她:“假设你每天都是开车上下班,今天沙特阿拉伯决定石油涨价,你明天加油就得多掏油费,这对你有没有影响?”不是对自己有影响就是“自己的事”。所以,沙特阿拉伯石油涨价在你的人生三件事之中,是谁的事呢?当然是老天的事,因为你根本就是鞭长莫及。

怎么解决问题,我们在后面展开。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会区分三件事:自己的事,是你自主可为的事;别人的事,是你有机会施加影响的事;老天的事,是你鞭长莫及,无从影响的事。区分三件事之后,自己的事全力以赴,别人的事尊重,老天的事顺应,这是基本的思路和方向。尊重别人的事和顺应老天的事,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目的:聚焦并集中全力做好自己的事。

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越界,最严重的情况往往发生在家庭里面,我们常常越是亲近的人,越分不清彼此的界线。原因何在?因为关系疏远的人,彼此之间天然就存在一条界线;只有彼此亲近的人,才容易界线模糊。守住自己的界线,那是尊重自己,守住别人的界线,那是尊重对方。懂得界线,懂得尊重,正是走向成年期心理年龄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