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期心理年龄的主要特征:成年的六把钥匙

三、成年期心理年龄的主要特征:成年的六把钥匙

心理年龄对于人的事业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听话的员工没能力,有能力的员工不听话。”听话、顺从、忍耐构成为儿童期的心理特征,基于这些特征,他们可能成为听话的员工,但不可能优秀。因为有自我、有主见、敢负责是发展出独立能力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具有这样心理素质的人心理年龄在什么阶段?青春期。青春期同时带有竞争性甚至对抗性的特征,所以有能力的员工不听话。

在事业发展过程中,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可能有能力,可能优秀,但不可能卓越。因为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其人生哲学是竞争,而不是合作。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即使有合作,也是被迫合作。被迫合作就是,因为不合作就无法实现目标,所以不得不合作。在某种意义上,竞争和合作是同时并存的,但两者的关系亦有本质的区别——是“在竞争中合作”,还是“在合作中竞争”?前者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后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

无论是远古还是现代,人类的活动中总会面临资源稀缺的问题,而人类解决生存资源稀缺问题不得不依靠合作。而竞争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发了活力,提高了效率。但是,在青春期心理年龄下,常常出现的是过度竞争,其弊端越来越突出,甚至由于过度竞争造成了诸多问题。过度强化竞争机制最大的弊端是使人们偏离了根本的目标,人们的根本目标是让生命更加美好,过度竞争导致了输多赢少,无法达到整体优化。“在竞争中合作”,容易导致过度竞争的出现;“在合作中竞争”,既享有竞争带来的活力与效率,更兼顾到整体的优化与共赢。

心理年龄对于个人智慧的成长,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叫“小聪明,大智慧”,恰好反映出心理年龄之间的区别与差异。儿童期与青春期是“小”孩子的心理年龄状态,成年期以上是“大”人的心理年龄状态。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越来越聪明的过程,比如说当我们才几岁、十几岁甚至二十多岁,别人说我们“聪明”,那是真正的夸奖;假如我们三十多、四十多甚至五十岁以上了,别人说我们“聪明”,我们还会感觉这是夸奖吗?如果说我们“智慧”,这才是称赞吧?

聪明,是用耳朵听、用眼睛看,所谓“耳聪目明”;智慧就不是外在的眼耳所及了,而要用心才能感悟,所谓“慧由心生”。聪明的眼耳所及,接触到的是有形的东西,智慧的心之所及,触及的是无形的东西。从有形到无形,当然需要质的飞跃。聪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是多和少的问题;而智慧对于每一个人,则是有和无的差异。

在这个世界上,成就事业的是聪明人,起破坏作用的还是聪明人。何谓“小聪明”?聪明者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他们表现为聪明伶俐,你能千变万化,我能随机应变。聪明就像一首流行歌曲,华丽炫耀,让人一开始就很容易招人喜欢,却难以爱之恒久。何为“大智慧”?智慧者兼顾自我、他人与环境的平衡,而非只从某一角度看问题,他们表现得不显山不露水、稳重大方,拙中藏巧、大智若愚,运筹帷幄、高屋建瓴,有种水滴石穿的坚韧,有种任你有千变万化,我早已将一切看穿的沉稳。大智慧就像一部哲学著作,初读时不一定令人喜欢,可要是能够继续读下去的话,会变得深厚,会让人终身受益。

也有人曾这样形容聪明与智慧的区别。

聪明一时,糊涂一世;聪明在体,智慧在心。聪明多数得益于遗传,而智慧更多靠修炼。聪明能获得更多知识,而智慧让人更有文化。反过来,一个人知识越多越聪明,而文化越多越智慧。

聪明是一种生存能力,而智慧是一种生存境界。聪明人与别人共事总能保全自己的眼前利益,而智者则更多看重的是长远利益。聪明人总喜欢把自己闪光的一面展现出来,也就是所谓的脱颖而出。比如在一个聚会里聪明人嘴忙,往往侃侃而谈,因此是茶壶;而智者耳忙,注意聆听别人,因此是茶杯。茶壶里的水最终要倒进茶杯里。

聪明能带来财富和权力,智慧能带来开心和幸福。因此聪明人往往有更多技能,而现实中这些技能只要机缘巧合,就能转化为财富和权力;但是财富和权力与快乐很多时候不能成正比,因为快乐来自人心。因此求聪明容易而求脱离烦恼,非修智慧不可。

智慧跟聪明的区别,从下面这则小故事里也可以体现出来:

一个亿万身家的富人高薪招聘司机,条件是技术一定要好。管家千挑万选,最后在全国挑出来三个司机,他们的水平不相上下,技术上绝对一流。管家定不下来,把三人带到富人面前说,你自己定吧。富人问他们仨同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现在出去,前面是悬崖,凭你的技术,能够把车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

第一个司机:我技术好,我能稳稳当当把车停在离悬崖一米远的地方。

第二个司机:我技术比他还好,我能停在离悬崖三十厘米的地方。

第三个司机:我一看见悬崖就提前停车,我不过去。

结果,富人录取的司机是第三个人。为什么呢?前面两个司机靠着技术逞强,难免不会出事。第三个司机知道安全最重要,所以他不会把技术当作炫耀的资本。这就是智慧和聪明之间的区别。

成年期心理年龄和青春期心理年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相比于青春期的心理年龄,成年期是一个质的飞跃。成年期心理年龄的人,面对外部的世界、外部的人和外部的事,他们不再根据权威,而是根据事物本身进行判断。无论是儿童期的“Yes”,还是青春期的“No”,都停留在用是非对错的两分法来看待世界,其观点常常都走向两个极端,陷入片面甚至偏激。而成年期心理年龄的人,在“Yes”与“No”之外,能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正是因为看到了更多的其他可能性,所以他们看世界更全面、更客观、更准确,因而具有了理性的智慧,在解决问题方面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无论是工作或者是家庭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境和难题,成年期心理年龄的人都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智慧,重新面对这一切。

同时,成年期心理年龄虽然是质的飞跃,但它并不是对青春期的否定。相反,青春期恰恰是向成年期起跳之前必不可少的踏板,没有踏板的支持力,我们根本就无法起跳。每个人的心理年龄从儿童期到青春期,都是一个逐步积聚、逐步增加力量的量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步增强着自我意识,逐步壮大着内在的力量。由于有这种力量作为基础,在时机来临的时候,我们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心理年龄跃升到成年期的阶段。

最后的问题是:怎样从青春期的心理年龄,跃升到成年期的心理年龄?有六把钥匙,可以开启心理年龄的成年之门,这也是心理年龄跃升到成年期的六个关键方法。它们是:

第一把钥匙:界线。所谓界线就是,任何人或任何事,都有一个无形的界线,懂得界线才真正懂得尊重自己,同时尊重别人。儿童期和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都缺少界线:儿童期的人容易让别人过自己的界,比如说别人对他无礼,他也会忍着,又比如说他会容忍别人干涉本属于他自己的事;青春期的人则喜欢过别人的界,对于本属于别人的事,他会横加干涉,他们容易指责,他们喜欢操控他人。成年期心理年龄的人,则拥有内心的智慧看清无形的“界线”。

第二把钥匙:全局。全局是指相对于人或事而言,在界线之内的全部因素,因此没有界线就没有全局。儿童期、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容易只从自己所处的角度、时间、地点,只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然后以偏概全,以为这就是事实和真相本身。成年期的人则可以超越自身所处的角度与环境本身,窥一斑而知全豹,察一叶而知秋。

第三把钥匙:次序。全局是在界线之内有哪些事项,“次序”是这些事项之间的内部关系,以及处理这些事项的优先级别。儿童期和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首先是没有全局,容易陷入片面,然后他们缺少次序,分不清轻重缓急和优先顺序。成年期心理年龄的人则是:先有界线,区别界线之内和界线之外的人或事;然后有全局,统筹考虑界线之内所有紧要相关的人和事;然后有次序,明白如果处理这些人或事,其优先顺序是什么。

第四把钥匙:接纳。我们来认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世界上所有的不开心,都源于不接纳;第二,世界上所有的改变,都从接纳开始。什么是接纳?我们常常把接纳等同忍受,但接纳不是忍受。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忍受是表面上忍了,但内心里难受,对事情持消极无力的态度;接纳是你接住了,同时内心是平和的,对事情持积极进取的态度。所以,接纳就是从自己的主观要求回归到客观真实之后的接住和引领。这里涉及回归、接住和引领三个关键词,在后面的章节中全面展开。

第五把钥匙:正面建设。现在已经到了处理某个具体事项的时候,这里面的基本规则是,任何事件都像一枚硬币,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反面必有正面。儿童期的人只愿意看到正面,他们期望世界上一切都是美好的,这叫“童话”;青春期的人很容易只看到反面,他们通常很容易发现他人或事物的缺点,并致力于改变这些缺点。成年期心理年龄的人,看到的是硬币的两面,以及如何处理正反两面的高度智慧;甚至他们在正反两面之外,还看见了侧面,从多个角度来解决问题。

第六把钥匙:通情达理。情是感性,和人相关;理是理性,和事相关。通情达理的意思就是在人和事之间建立平衡,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达成平衡。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无法把情和理区分开来,他们经常夹杂着情绪来处理事情,这种方式的结果是事情未能得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陷入僵局。成年期的人明白,“通情达理”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通情”和“达理”,优先次序是先通情、后达理。事实上,人们的无数经历反复验证着一个真理——情不通则理不达。

成年期心理年龄的六把钥匙,前三把钥匙用来认识问题,后三把钥匙用来解决问题。当我们掌握了这六把钥匙——明了界线,立足全局,有序不紊,平静接住,客观地处理正反两面,在人和事之间建立起平衡,我们便飞跃到了成年期的心理年龄,成年期的成熟将给我们带来崭新的人生与体验。

成年是如此得重要,六把钥匙是如此得有效,接下来我们用三章的篇幅系统地展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