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主要特征

一、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主要特征

关于儿童期的心理特征,我们先回顾上一章中的相关简介,然后再系统而全面地展开分析。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对权威说“Yes”,根据心目中权威的标准来判断世界,而不是根据事情本身。由于世界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如果一个人只用权威的标准来看待世界并处理问题,对世界的看法就容易简单固化,显然无法在复杂的环境中独当一面。“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杯弓蛇影”等传统寓言中的主角,其心理年龄就停留在儿童期。

如果某个人的心理年龄还在儿童期,且他们成长于一个充满着爱的家庭环境,一般来说他们就是“乖孩子”。主要特点是善良、单纯、孝顺、听话、依赖,因此他们基本上还能够受人喜欢。但是,自己幸福人生的主动权却掌握在别人手中。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年龄还在儿童期,但他们成长于一个冷漠缺爱的家庭环境,一般来说他们容易成为别人的“包袱”。其主要特点是没想法、没追求、无所谓,对事业和人生没有上进心,甘于现状,处理事情缺少主见,牵强附会,人云亦云,总觉得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去追求,觉得自己只有做弱者的份,幸福和成就与自己毫无关系。人生幸福基本上已经远离了他们。

对于权威的要求和指令,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容易表现为顺从和追随。对于与权威观点不一致的强大的外在力量,“乖孩子”更多地表现为忍耐和妥协,而另一些人则表现为逃避、无奈、抱怨和麻木。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实例,更加直观地了解儿童期心理年龄的这些特征,以及心理年龄的儿童期水平对于人生中工作、事业、生活、家庭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非你莫属》是一档求职节目,23岁的李某来到了这个舞台上。我们透过她的心理年龄,看看她的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某(节目开始时自我介绍):大学毕业之后,我是一个很幸运的孩子,直接去了机场,是一名地勤工作人员。今天来到这个舞台,是想谋得一份时尚杂志社编辑或者和时尚传媒相关的策划执行类工作,希望在座的BOSS们能够为我的梦想插上翅膀,让我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主持人:为什么现在就不想干地勤了?

李某:因为地勤经常要倒班,就是天天熬、天天熬,我就受不了啦,我是一个小姑娘,我还未婚、我还没朋友、我这人生才刚刚开始,我还想插上翅膀继续远航呢。

BOSS1:你刚刚上台就讲,希望企业给你插上翅膀,让你飞得更高,你觉得凭什么呢?

李某(长叹一声,唉):你这一句话真是问到我了,因为大学刚刚毕业,我对这社会目光有些短浅,在处世方面也不够成熟,所以我只能说是靠着我的热情继续学习,因为年轻,我还不能放弃自己前进的步伐,只有这样。

BOSS2:其实我觉得你是一个没有什么思维的女孩子,我不希望这样。我只能说是你求职的目的性很差,来之前你曾经试想过哪些工作是适合你的?

主持人:对,你注意到有哪些时尚杂志曾上过这个节目?

李某:这个其实,我个人还是挺善于搭配的,我喜欢这个……

BOSS2:等一等,不要绕开这个问题。

主持人:所以,你不明确,对吧?找工作的思路有点乱。

在一开始的介绍中,李某把自我定义成“幸运的孩子”,更特别希望在座的BOSS给她的梦想插上翅膀,让她飞得更高更远。在其后一系列的对话中,她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茫然。很典型地,她的核心词是“你”,我的梦想就靠你们了。

接下来的对话就更有意思。

BOSS3:我们是一家网络媒体,需要编辑,你一来就谈到想做时尚方面的编辑,我不知道你在编辑方面有什么样的经验,或者是有什么样的特点?

李某:其实我之前学的专业,对这些真的都是一知半解,如果您觉得我做得来的话,我愿意去尝试。

BOSS4(一家人力资源机构的负责人):我就想问你,你对人力资源这个专业,对招聘这个行业,是不是感兴趣?

李某:对,我感兴趣。

主持人:我拜托各位,你们现在说什么工作,她都感兴趣,因为她不清楚。

李某:对,因为我虚心接受一切。

“儿童”的最大特点是,对什么都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各个工作领域也不会有独特的能力。作为乖孩子,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不清楚,他们能够“虚心接受一切”。

经过几轮对话与选择,最终剩下了2家企业,其中一家企业提供了编辑的工作,另一家提供的是人力资源工作,而且两家机构提供的薪资是完全一样的。主持人让李某去选择去哪一家。

主持人:我再说一遍,一个是人力资源机构,一个是视频网站,他给你提供视频编辑,你自己做选择。

李某(望着台下,哽咽着):爸爸,我想自己选。可以吗?爸爸谢谢你,我爱你。谢谢大家的支持,真的谢谢大家。谢谢您主持人,真的谢谢您,您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我),我非常感谢您。对不起,我浪费了你们的时间……

主持人:不着急,今天爸爸在现场吧。……您是啊?你没有给信号吧?

李某父亲:我给了个信号,我觉得应该学一些人力资源。但是我觉得最终由她选择呢,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主持人(面对李某父亲):尊重孩子的选择,好不好?不发表意见,好吗?我希望你尊重孩子的选择。

主持人(转向李某):既然是独立做决定,就索性独立到底。好吗?15秒钟的思考,然后告诉我们,你的选择是人力资源还是时尚编辑,还是选择谢谢再见。

李某:请多指教,我选择人力资源,谢谢。(走向前去,和人力资源BOSS拥抱)真的谢谢您。

BOSS:乖啊,不要哭啊。

李某(一路小跑着,跑下舞台)

主持人(把李某叫回):一直有人在底下看着呢,跟爸爸说句话。这是你第一次真正为自己做的选择,因为你的选择跟爸爸说句话。

李某:爸爸,您看我的选择,您还满意吗?

节目最后达到高潮,李某哭着跟爸爸说“爸爸,我想自己选,可以吗?”主持人一再提示“既然是独立做决定,就索性独立到底”。最后供选择的两家企业:一家提供的岗位是视频和时尚类编辑,这是李某自己一上台就说出的自己喜欢从事的事;另一家提供的岗位是人力资源,这是她爸爸希望她去做的事,李某选择的是人力资源。最后,她对爸爸说的一句话是:“爸爸,您看我的选择,您还满意吗?”

李某爱她的爸爸,她的爸爸也非常爱她,很显然她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在这个家庭,爸爸把一切都为女儿安排好了,她从来不需要为自己做决定,虽然23岁,但一直是个被呵护的孩子。这种家庭培养出了乖孩子,甚至人力资源机构的BOSS在拥抱李某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说“乖啊,不要哭啊”,纯粹是对乖孩子说话的语气,她在潜意识里已经把李某当成一个乖小孩了。李某以这种心理年龄状态开始工作,她能成为一个听话的好员工,还是能够成为对自己对工作都负起责任的优秀人才?

在工作中,每个组织都需要一些听话的员工,“乖孩子”自有其立足之地。在家庭中,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可能会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我们再看几个其他的例子,然后分析一下,他们的心理年龄分别在什么阶段、原因是什么,最后我们总结其中的规律。

事例一:一名妻子对丈夫的控诉

“老公常常因为喝酒与赌博,晚归或不回家。我们是周末夫妻,我工作劳累,又带小孩,而他竟然不顾老婆孩子,我对他非常生气,常常自己气得要死要活,有时哭得都晕过去。我感到痛苦万分,而他无动于衷,我想一死了之,但又怕孩子失去母爱,我想和他离婚。我真不知要怎么办。我痛恨那些邀老公喝酒赌博的人,他们常常用激将法刺激我老公,让我老公傻乎乎地听他们的话。”

事例二:妻子动不动就往娘家跑

这是一对三十多岁的夫妻,最令丈夫苦恼的是:30多岁的妻子已经是五岁孩子的妈妈,结婚都六七年了,还是动不动就往娘家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征求爸爸妈妈的意见。家里明天准备买什么菜、做什么饭,这些琐碎的生活小事她都要请示汇报,得到父母的详细指导后,才安心地回到自己的家。更加令他难以容忍的是,她连夫妻生活间的隐私都毫无保留地向父母汇报。孩子出生以后,她没有因为成为母亲而欣喜若狂,反而觉得多了一个累赘。总而言之,丈夫觉得他妻子不像妻子,母亲不像母亲,只是她爸爸妈妈的小女儿而已。

事例三:“妈宝男”和长不大的老公

这是另一对夫妻,他们既是高中同学也是大学同学,彼此互为初恋。他是家中独子,父母都是公务员,从小在不错的家境中长大。谈恋爱的时候,她一直觉得他是一个温和善良的男孩,在一起玩的时候也很有趣。大学毕业后,他找了一份销售的工作,因为依然贪玩,业绩差得厉害。她越来越看不惯他的不思进取,总是爆发争吵。准婆婆说:“他还是个孩子,你们结婚算了,结了婚他就会定性了,就会有家庭责任感,自然会好的。”然后他们结婚了。婚姻并没有让他成熟起来,因为业绩差被公司淘汰。从此,他开始了晚上玩、白天睡的生涯。每次看到这些,她都特别想哭,不知道那个长不大的老公什么时候能有责任感。

心理年龄的成熟与否,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谁的影响最大呢?当然是父母,父母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儿子年满30岁,仍然未婚;父母50多岁,对此心急如焚,今天又托人介绍儿子前去相亲。这是儿子相亲回来后的母子对话:

儿子:妈,饭好了吗?

母亲:我现在就给你盛饭,快说,谈得怎么样?

儿子:不怎么样!

母亲:怎么了,又不合适?跟妈说说,她哪儿不好?

儿子:不是她不好,是我不喜欢,您就别操这份心了。

母亲:行行,先不说这个,工作还是不顺心吗?

儿子:这样的单位,能顺心吗?

母亲:同事关系好吗?你们在外面吃饭可得注意了,现在年轻人得脂肪肝不少,要少喝酒少吃肉,多吃蔬菜。

儿子:那您还往我碗里夹肉?

母亲:妈就是为你做的,一顿两顿的,吃不胖。再说你得加强营养,还在长身体呢!

儿子:还长呀?妈,我都三十几啦!

母亲:你就是八十岁,也是妈的儿子。

父母的方式不改变,孩子能长大吗?如果这样,将全面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婚姻、家庭、事业和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