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不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方式
生活中,人们面对一些事情或问题,常常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方式。
比如说,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能不能打孩子,要不要“快乐教育”。有人说要,有人说不,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这些问题上,一篇题为《复旦钱文忠教授:不能再对孩子让步》的帖子火了。文章中介绍了钱教授的一些观点。
我们今天讲快乐教育,讲我们的童年很快乐。可是,我们的童年快乐吗?至少我一点都不快乐。回忆一般都是虚幻的、快乐的,“好了伤疤忘了疼”。在座的我们,只要上过大学的,谁不是一路考试拼上来的?我们小时候也有不少作业,我们小时候还吃不饱饭,有时候还被老师揍两下、骂两句。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恐怕被国外教育搞晕了吧!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凭什么对注定将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我想不明白。我觉得教育不能再一味让步,我们对孩子要真的负责任。不要迎合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快乐教育、什么应试教育。应试是最基本的素质。
所以我想,我赞成对孩子真的要严格。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的!作为家长,我倒是希望如果我儿子的老师看他不成器,揍他两下,罚站一会儿,这是应该的。教育部就应该定出这样的规则,对学生要有惩戒。如果校长、老师惩戒确实犯了错的我的孩子,甚至揍他几下,我会感谢老师。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是有大爱的。我希望老师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还得拿着大棒。
我现在非常羡慕我父母,他们敢骂孩子、揍孩子,但是我们依然爱他们。今天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哪怕是一个眼神,没准明天就能把长辈杀了。老师也不敢批评学生,学生在校更不能受伤,老师害怕家长找上门来没完没了、纠缠不休。我们这个社会最后一道防线就是教育。我们不要轻易向社会让步,我们也不要轻易向我们的孩子让步,也不要轻易向家长让步。我们这个社会要赋予校长、老师更大的权利、更高的荣誉、更好的待遇,但是也应该赋予他们更大的责任。
文章后面的评论区,很多家长热烈地发言。
“钱文忠教授,中国真正有良知的教授。教育真的成了我们最后一道防线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的不能再向社会、家长、孩子们让步了。”
“不妥协!不让步!该怎样做就怎样!”
“学生和孩子不听话,只有一个字:揍!”
“一直认为那些自称儿童教育专家的人,都是骗子。自己养了几个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爸爸胜过好老师,都是扯淡。有几个妈妈是儿童教育学的硕士?”
“我觉得教育是因人而异。我就是一个孩子,如果打骂能解决问题还要父母做什么?任何一个人都会打骂,但我们要的是教育。钱文忠先生的理论我不赞同,因为他根本就不是个孩子,你站的是大人的角度。试问一下,钱教授小时候家里严厉地打过他以后,他心里难道会很高兴地说一句谢谢爸妈吗?”
“大赞,钱教授这样提倡,值得全中国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读读、深思、推崇!”
“打和骂、讲道理、鼓励都是教育手段,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孩子,现在还真是个大问题。我真为我们孙辈们担心,他们会被宠成什么样子,将来何以自立。”
“半懂事又不懂事的孩子往往会入歧途,完全用说服力可能行不通。某些时候只能用点小武力才有效。”
“我为钱教授这出教育方法点赞。累教不改的孩子,还是要有皮肉之苦的力度才行。”
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能不能打的问题。父母期的大象无形,就是不拘泥于“打”还是“不打”,而是先要“知止”,即知道自己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目的是要把孩子教育好,对吧?那么看看事实上的情况是怎样的:
(1)有没有小时候经常挨打,长大后成长得好的孩子?有的,很多,且不是个别。
(2)有没有小时候经常挨打,长大后出问题的孩子?有的,很多,且不是个别。
(3)有没有小时候很少挨打,长大后成长得好的孩子?有的,很多,且不是个别。
(4)有没有小时候很少挨打,长大后出问题的孩子?有的,很多,且不是个别。
打与不打,产生正反两方面结果的事例,都有一大把,说明如果自己的目的是把孩子教育好的话,这和“打”与“不打”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无须拘泥于“打”与“不打”。
关键在于——爱,然后能严。
怎么理解“爱,然后能严”?假如你当初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某一天你犯了错,你的老师非常严厉地批评你,甚至还打了一下。如果你感受到老师是真的爱和关心你,那就会记忆深刻,并且会改正;如果你从来没有感受到这位老师对自己的爱和关心,他打了你之后,你的心里留下的就是愤怒和恨,根本就不可能听得进对方说什么,更不要说去改正。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爱是第一位的。如果你真的满满地装着对孩子的爱,你不会大事小事动辄打孩子,也不会因发泄情绪而导致情绪崩溃。只有当孩子出现特别严重的错误时,你才有轻重地打他一下。这种“打”,对孩子得到的教训非常深刻,他会明白原来这样的错误是不被允许的。
可是,如果爱没有在你和孩子之间连接起来,孩子感受不到爱,你这么打过去,实际上是自己的情绪发泄。这样,很多问题都会出来了,孩子对父母会产生怨恨心理,既不可能起到任何的教育作用,又带来了更多的新问题。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说的正是这个理。
大象无形,就是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方式,而是根据实际情境和你的目标(止),作出恰当的选择。
孔子有一次在给学生们授课,师生们在一起交流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在外面敲门进来了,他问孔子:“听到一件事情,是不是马上就应该去做?”孔子就回答他:“你既然已经听到了,那就赶紧去做呀,你还等什么呢?”那个学生明白了,就赶快跑出去做了。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敲门。第二个学生进来,恰巧他问的也是同一个问题:“老师,听说一件事情,是不是马上就应该去做?”孔子回答说:“你家里有父亲、有兄长,你为什么不去听听他们的意见,要这么匆匆忙忙地去做呢?”第二个学生就去听父亲和兄长的意见去了。
其他几个学生一直在场,他们觉得很奇怪:“老师,他们两个人刚刚问的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您给的是不同的答案?”孔子说:“第一个人平时谨小慎微,所以我鼓励他赶快去做,第二个人平时非常莽撞,所以我要他去多听听意见。”
是的,大象无形就是根据不同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情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不是拘泥于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因为,生活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