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心理年龄
中国的殖民地时期虽然早就翻过去了,但是转型期却是如此漫长。
对今天的中国而言,社会心理年龄处于什么阶段?社会心理年龄如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如何影响着全民的幸福?
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主席图图主教在其《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说:“我对把过去扫入角落视而不见的做法是否合适表示怀疑。过去的从来就没有过去,它们有种怪异的力量,能够重现并长久萦绕我们心头……中国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往昔的痛苦,就会成为一个更加伟大的国家。”在图图主教看来:“宽恕不等于遗忘,铭记过去才能避免暴行的重演;而罪犯的坦白和悔过并不是宽恕的先决条件,因为如果罪犯不坦白和悔过,受害者就永远受制于罪犯,永远处在受害者身份的枷锁中。”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社会心理年龄主要处在儿童期,民众以权威的是非标准来看待世界,绝大多数人在写文章的时候,常常第一句便是“×××教导我们说……”。社会心理年龄处在儿童期,是个人崇拜的社会心理基础,对于权威,老百姓普遍具有顺从的心态,他们服从于权威。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社会心理年龄逐步发展到了青春期。许多人对现实中的许多东西都看不惯,对世界的认识偏激且容易产生极端情绪。这时,中国的社会心理年龄逐步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
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的极度流行,从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心理年龄从儿童期到青春期的变化过程。
1996年的夏天,北京持续着高温天气,比天气更热的是一本名叫《中国可以说不》的书,这本书是那一年最响亮的声音,“中国可以说不”成为当年大街小巷热血青年谈论最多的词句。
《中国可以说不》这本书的销量创造了一个奇迹,正版书的总销量就超过300万册,盗版书不计其数,仅在长沙有一次就查获了40万册盗版书。作者回忆说:“畅销到我们都无法想象了,我们曾经在某个新华书店签名售书的时候,新华书店提供给读者的都是盗版书。它当时的发行量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现在想起来都令人错愕。”
此书出版后,市场上形成一个“说不”的热潮,《中国还可以说不》《中国仍然可以说不》《中国为什么说不》等相继出版。
一方面是《中国人可以说不》的畅销,另一方面是它所招致的驳斥:“在作品里可以看到很多的‘啊呸’式的惊世骇俗之语,余者皆不知所云。”“该书本身不服从理性,只服从愚蠢。”“作者把愤怒变成了商品,如小贩的叫卖。”“《中国可以说不》这种‘自信’是缺乏自信令人可怜的。‘世界上的一切解放运动,无一不沐浴着中国思想的阳光。世界上的一切和平进步,无一不得惠于中国的功德。’这完全是大言不惭。这一‘伟大历史’是他们的期望,但这无论如何都不是事实。”
在这里,我们关注的不是书中的观点或者是反驳者的观点,而是“说不”成了一种现象,是一个现象级的社会存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响应。青春期的特征就是自我中心,就是说“NO”。这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恰恰标志着:中国的社会心理年龄,已经告别了儿童期,开始进入青春期的新阶段。
青春期说“NO”,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任意去网络上找一篇文章或者事件,然后去看看后面的评价,就知道主流的评论中有多少是指责和不满,又有多少是理性和建设性的。
事件:华为员工醉驾被抓,法院判了缓刑。
网络上出现了一则新闻,内容是华为员工醉驾被抓,法院判了缓刑。文章用的一个长标题为《缓刑理由:其在华为承担的工作属重点岗位,属重点培养的关键人才,保障业务连续性有重大价值》。
孙某,男,1988年出生,汉族,硕士研究生,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孙某酒后驾车,被现场设卡查车的执勤民警当场查获。执勤民警对孙某进行呼气式酒精检测,结果为145mg/100ml。随后执勤民警将其带至医院抽取血样,经鉴定,从当日提取的孙某血液中检出乙醇,含量为175.51mg/100ml。
公诉机关指控:孙某犯危险驾驶罪,建议判处一个月拘役,并处罚金。
辩护人发表辩护意见称:孙某系初犯、偶犯;案发当天系因妻子的紧急情况才实施了酒驾行为,社会危害性小;任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所承担的工作属关键岗位,是公司重点培养的关键人才,对保障公司业务连续性有重大价值;其是家庭唯一经济来源;综上,建议对其宣告缓刑。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裁定:判决孙某犯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一个月,缓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八千元。
文章接着引用了百度百科中关于“缓刑”的词条:“缓刑,全称刑罚的暂缓执行,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所以,根据我国法律,缓刑期间如果表现良好,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换句话说,如果孙某在缓刑期里不再惹事,法院的判决几乎等于让他逃过了被拘役的命运。
看完这条新闻,你持什么看法?
网络上的声音很强烈,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孙某能被处以缓刑,和华为员工身份有关。我们听听很多网友包括很多微博大V的声音。
网友A:“这法官很人性化,但是我建议最好判无罪释放,毕竟人家属于华为,而华为人才等同于国家人才,干啥都可以免刑,对吧?”
网友B:“华为高于法律?”
网友C:“懂了,华为嫖娼同样适用。”
…………
大V一:“厉害了,还能这么操作,人还是要提高自己的价值。”
大V二:“不服?”
大V三:“比法都大了?”
大V四:“除了吃惊还是吃惊!”
在转播这条新闻截图的微博下面,近3000条的转发及评论中,各种难听的话都有,谩骂的,讥讽的,既有针对华为公司的,也有针对法院判决的。
在各个网络媒体的各种声音中,我们终于发现了另一种声音。来自知乎的一网名叫“睿知”的网友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醉酒驾驶,认罪认罚了,妻子有紧急情况,而且没有犯罪前科,这种情形放到哪里基本都是判缓刑的。提到华为的是辩护律师的辩护意见,法院没有采纳,不是判决依据。律师的辩护意见自己想怎么提就可以怎么提,裁判书只是将其呈现出来而已,不代表法院认可。”
随后,他补充了一组相关的实证判决资料,证明醉酒驾驶缓刑判决率还是比较高的。
(续表)
对照上表,再结合孙某的相应信息,相对于同类案例而言,很显然法院的判决是公正的。
为什么会从轻缓刑?通常缓刑有三大条件:短期拘役、认罪认罚、初犯,这三项条件孙某都符合。孙某是短期拘役,是初犯,且认罪认罚,这些才是法院判决的依据,和孙某的“华为员工”身份没有任何的关系。
在相关文章或文章转发后的评论中,80%以上的评论都被带偏了节奏,对法院与华为,或讥讽或责骂;淹没在前者发出的大量声音之中,5%左右的评论,观点理性客观;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列出完整信息理性分析判决公平的文章评论区,剩下约15%比例的人又在讥讽那些讥讽判决的人。
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主要行为方式是忍;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主要行为方式是讥讽和说“No”。通过评论区,我们基本可以看出,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占据了发声区的绝大多数的比例。窥一斑而知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目前的社会心理年龄,正处于青春期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