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双翼三大定律
“大学之道”的这段文字,我们许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我在搜索“大学之道”百度百科中的译文时,却发现一个很严峻的现实。这段译文,如果是在学校的语文考试中,可以评满分;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却是很低很低的低分。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这段译文,可以说是“违背”了原文最核心的精神。
我们可以带着生活的体验和思考来重新阅读原文,从而真正触及原文最重要的精髓。如果原文这段话中只有一个字最重要,你会选哪个字?这个字就是“止”,即最终目标。如果原文这段话有两个字最重要,你选哪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知止”,即明白终极目标,并把它作为一切行动的起点。知道了真正的目标,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情绪平静;情绪平静才能够内心安稳;内心安稳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为什么百科中的译文只能评很低的低分呢?关键就在这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中将“事有终始”翻译成“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很显然,这违背了《大学》的本意,因为本意告诉人们,解决问题的真正过程是“止—定—静—安—虑—得”,“知止”才是最关键的第一步。“事有终始”的真正含义是每件事情都有终结有开始,而“终”是本末之中的本,是“知所先后”中的先。把“知止”放在行为指南中的第一步,则近道矣,才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大学》下面的这段话,特别特别有意思,它是对“知止”的进一步阐述。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意思是,京城周边方圆千里,都是百姓的止(住址)。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意思是:那些啾啾鸣叫着的黄莺,它们的栖息处是在多树的山丘之上。孔子说:“最终目标呀,最终的落脚处呀,就算是那些黄莺,什么时候都知道何处是自己的栖息之处。难道人反而比不上鸟吗?”孔子感叹的是,那些鸟儿,无论它们飞高飞低、飞远飞近,都时刻记得自己的落脚地,为什么人们却在迷失中忘却了自己的真正目标(不知止)?难道人连鸟儿都不如吗?
对于人而言,生活的“止”是什么?我们先学习幸福双翼三大定律,然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幸福双翼第一定律,也叫幸福定律,就是帮助我们明确生活的目标,即做到“知止”。在明确了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方向和路线坚定,路线坚定了才能够消除焦虑让情绪平静,情绪平静了才能够内心安稳,内心安稳了思考问题才会周详,考虑问题周详再采取行动才会有收获,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什么是幸福定律?就是“幸福=2×4”。幸福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后文将详尽展开。
幸福双翼第二定律,也叫改变定律。它的内容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想去改变别人,但很少人会想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并不是改变别人的重要途径,它是唯一的途径。当我们学习了成年期心理年龄的六把钥匙后,从“自己的事”开始,到六把钥匙的依次展开,就为改变自己提供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
幸福双翼第三定律,也叫资源定律。它的内容是:站在问题的角度看世界,全世界都是问题;站在资源的角度看世界,满世界都是资源。它包含了第四、第五把钥匙的思想与精神,看到任何事情的正反两面,接纳反面,然后回到正面进行建设性的工作。
这三大定律的相互关系是:第一定律是终点定律,先明确目的,即“知止”;第二定律是起点定律,明确目的之后的下一步是回归起点,当终点和起点都清晰之后,行动的路线和方向就确定了;第三定律是过程定律,明确了路线就可以开始行动,在行动中时刻从资源和建设性的角度向前迈进。
接下来,我们去知人生的“止”(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