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父母期

4.父母期

父母期心理年龄是经历了成年期之后的又一次飞跃。心理年龄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境界和智慧,父母期的内心境界,我们可以借用老子的名言来形容,那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洪亮的声音就是没有声响,最硕大的形状没有形状。在心理年龄之中的意思是,最高的内心境界是没有境界,也就是它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

我们身边也许有这样的人,他们无论面对任何问题都成熟稳重。试设想,如果大家在一起玩乐,也一样四平八稳,是不是有些无趣?玩的时候,我们可以尽情地像个孩子;面对未来,我们充满着理想和青春的激情;遇到重大事项、复杂事项和人生困局,我们可以成熟而富于智慧地解决。当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和环境,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境而异时,我们便跃升到了更高级内心智慧的新境界。

心理年龄到了父母期这个阶段,就可以做孩子的称职父母、做部属的优秀上司、做年轻一辈的人生导师了。换句话说,这样的心智成熟程度,足以让他们给孩子、给部属、给年轻一辈以智慧的引领。

然而现实中的很多人,自己的心理年龄还处在儿童期或青春期的孩子状态,就做了生物意义上的父母,于是从心理成熟度来说,就是“孩子”带孩子,面对现实问题,他们经常因此陷入束手无策的无助境地或者恃强蛮干的偏激情境。若父母自己的心理年龄还在儿童期,便会看到他们对孩子的讨好、纵容与无奈,这不是真正有智慧的父爱与母爱;若父母自身的心理年龄处在青春期,孩子也长到了青春期,就经常发生青春期的父母与青春期的孩子在互掐。若爸爸妈妈的心理年龄真正到了成年期甚至父母期,当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真正的接纳和爱,同时包含着力量与引领。

在工作中,经常可听到这样一句话:“听话的员工没能力,有能力的员工不听话。”原因在于: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才会听话,但他们没有主见,当然不太可能独当一面解决问题;青春期的人虽然可能独当一面,但在做事独立的同时也很可能存在着人际方面的对抗和冲突。作为管理者,如果自己的心理年龄没能达到成年期甚至父母期,他们怎么可能带领好青春期的部属?

在青少年的教育中,老师是另一个意义上的父母,老师自己以什么样的心理年龄来教育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这和前者的原理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