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把钥匙:全局

二、第二把钥匙:全局

成年期心理年龄的第二把钥匙,是全局。

明确了界线之后,我们可以走向全局,全局是指界线之内的全部主要事实。从人脑的基本运作规律来看,片面和以偏概全可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常态。相反,能够从全局来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则是一种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达到的后天习得的能力。

片面是一种本能,不需要学习,人们天生就会;全局是一种本事,即使学习,也难以达到。我们看看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影响我们心理成熟的因素——偏见是怎样形成的?成见又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怎样为他人贴标签?贴标签的模式会导致什么结果?我们又该如何破解上述状态?

先看下图:偏见与成见形成模型。

为什么形成全局观会这么困难?这是因为,在人脑的运作模式中存在一个极大的秘密,那就是“成见自动化”模式。也就是说,除非一个人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或者他本人特别有悟性,否则很容易自动陷入这个模式之中,而无法形成全局视野与全局观念。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且看“成见自动化”模式是怎样形成的,一共有五个依次发生的环节。

第一,全局。指界线内的全部信息,包含正面的、反面的及其他的一切相关信息。世界原本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即使任何一件具体的事情,都如同一枚硬币,必然同时存在着正面或反面,还有着侧面。这些就是世界的全部信息。

客观上,由于每个人所处的角度和位置不同,他很难看到、听到全部的信息。主观上,人们能够接触到有关他的全部信息,很容易进行自动的删减。

第二,删减。人脑在面对所有的信息时,问题出现了:按它的运作规律,它会接受全部信息,还是对信息进行删减?

人脑具有自动删减的功能,它会把不符合自己心中所想的内容自动删除。所以,“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都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说,人脑会不自知地把自己不愿看到、不愿听到的信息自动屏蔽。人们只看得见自己想看到的东西,人们只听得见自己想听见的东西。

第三,偏见。接下来自然发生的问题便是:一个人对世界或事件的看法(见解),是来自客观世界原本存在的全部信息?还是来自他头脑中删减之后留下来的片面信息?显然是后者。这样,根据局部而片面的信息,所得出的对世界的“见解”,自然就是“偏见”了。

所以,对于人而言,形成偏见和以偏概全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第四,验证。当一个人对某个人或某类人、某件事或某类事形成了偏见以后,对于新发生的事情,人脑的运作模式是什么?不符合过去所形成的见解的,仍然会自动删除;符合过去见解的,它会被用来验证这种已经形成的偏见。

第五,成见与贴标签。几经验证后,这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会从“偏见”进一步强化为“成见”。最常见的成见有很多:如“男人有钱都变坏”,注意“都”字,有没有有了钱没有变坏的男人?“独生子女都是自私的”,有没有不自私的独生子女?“你总是这样对我”,注意“总”字,有没有不是这样子对“我”的时候?“某某地方的人都是骗子”,我相信“某某地方的人”90%以上都不是骗子。一竹竿打翻一船人就是这样来的。

人若陷入偏见,他的生活便会出现困扰;人若陷入成见,他的生活就会导致困境。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看看偏见和成见怎样导致困境。

比如说两个人,A是一个时间观念特别强的人,他对不守时的行为非常反感,而在他眼里,B就是这样一个不守时的人。我们看看这个看法是怎样形成的,之后又将会怎样演变?

①B的全部信息,他一定有准时的时候,同时也有不准时的时候,这是全局,真相在全局里面。

②A在大脑中,无意地就自动删减了B准时的那些时候,只留下了他不守时的那些信息。

③一般来说,A对B的看法或见解是来自于全部,还是删减之后留下的信息?于是他就形成这样的偏见,B是一个喜欢迟到的人。

④接下来形成偏见之后:B若准时,通常不太会引起A的注意;但B某天若不准时,就很容易验证A已经形成的看法——B是一个喜欢迟到的人。

⑤几经验证以后,A的看法不断加强,最后形成“你每次都迟到”的成见。

理论是抽象的,我们回到生活中,再来看看偏见、成见及其困扰。

一对很熟悉的朋友夫妻向我请教一点问题,顺便请吃饭,先生开始点菜。

当先生点了四个菜时,我说:“就点这么多吧,不要浪费,万一不够可以再加的。”

太太接过话说:“他每次点菜都浪费!”

先生感到不舒服了,反问道:“你怎么能这样说话?难道就没有不浪费的时候吗?”

“每一次都浪费!”太太斩钉截铁地回答。

夫妻俩很不高兴,过了好一阵,先生调整了一下情绪,解释说:“我点菜是看情况的。如果和比较陌生的人一起吃饭,就点多一些,以免不够吃而造成尴尬;如果与熟悉的朋友一起,就适量点菜,万一不够时再加。”

我们看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第一,全部信息。先生和陌生人进餐,就多点些菜;与朋友进餐,就适量点菜。

第二,自动删减。太太的大脑里,自动把适量点菜的场合删除了,只留下浪费的场合。

第三,形成偏见。基于删减后的信息,太太形成了先生“点菜浪费”的偏见。

第四,继续验证。以后在点菜吃饭的时候,实际上既有浪费的时候,也有适量的时候。对于太太而言,适量的不会进大脑而继续被删减,浪费的全部进大脑来验证已经得出的偏见:你看,又浪费了不是?!

第五,固化成见。经过几次验证,偏见发展为成见——“每次点菜都浪费”。请大家警惕:在我们对人对事的看法中,一旦出现了“每次”“总是”“都”这样的词语时,就表示成见已经形成了。

一个人如果思维模式停留在这个阶段,如果他对某件事情形成偏见与成见,对其他事情会不会如此?如果用偏见与成见来应对彼此间发生的分歧,会不会影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

偏见和成见,是儿童期心理年龄和青春期心理年龄很容易出现的心智模式。以上述事件为例,这种模式形成后,若太太还在儿童期,她对先生的“每次”“都”浪费虽然不满意,虽然心情很难受,但还是自己忍着,儿童期的她无力对抗。若太太处在青春期的心理年龄,她就会对这些浪费行为说“不”,会进行指责。上面的事例中,太太的心理年龄显然在青春期。

偏见和成见,必然会给彼此双方造成困扰。假如妻子认为“男人有钱都变坏”,在男人赚钱的过程中,她在潜意识中会支持还是妨碍?假如一个管理者认为“独生子女都是自私的”,当他的部属是独生子女时,他能否从心底里信任部属?假如一个人认为“某某地方的人都是骗子”,一旦遇到这个地方的人,在这么深的成见下,他会信任还是排斥?

有些偏见和成见,甚至被广泛传播,影响到许多人。例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真的决定成败吗?先不说这个问题吧,反问几个问题就行:大局是否决定成败?是所有的细节都决定成败,还是和目标相关的细节决定成败?和目标无关的细节决定成败吗?“细节决定成败”显然正好经过了“全部信息”—“删减”—“偏见”—“验证”—“成见与标签化”的过程,以偏概全的结论显然会误导自己。

我们已经了解了“偏见”“成见”“标签化”的自动形成模式。那么,如何走出这种自动化的困境呢?这就需要我们透过“成见”或“偏见”,寻找真正发生的事件,然后回到与事件相关的全部信息之中。这些全部的信息就是全局,真相在全局之中。

如何透过偏见或成见,回归全局来寻找真相,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觉察成见或偏见。我们接触到的东西,是真实发生过的,还是存在脑海里的看法?如果只是脑海里的看法,我们先把看法放置在一边,看法不重要,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才重要。比如说“每次点菜都浪费”,如果你想处理这场夫妻争执,那么先觉察“每次点菜都浪费”,这在模型中处于哪个位置?“都”字提示我们这很可能是“成见”。如果我们接受和否定太太的这个观点,想解决问题几乎不太可能。看法不重要,真实发生了什么才重要。

第二步,寻找真实。我们先把看法(无论它可能是偏见,还是成见)放在一边,透过看法,去寻找哪些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

第三步,确定这些事件的界线,然后发掘界线之内的全部信息,于是全局观就形成了。形成全局观,是真正有效地、从根本上认识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总之,在偏见与成见形成模型中,顺时针方向看问题的模式是形成偏见与成见的根源,其破解之策就是逆向还原,在逆向还原的时候越过验证这个环节。

全局,是进入成年期心理年龄的第二把钥匙,它的重要性早已为我们整个的工作与生活所证实。我们可能常常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提醒:“你要有全局观念呀”,“看问题不能片面呀”……当我们了解到片面认识恰恰是人脑进行删减运作的本能时,就已经明白,为什么被提醒和教育很多次,我们可能也难以全面?不是想全面就能全面的,全面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方法,这些方法恰恰不是人脑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自我的学和习才能完成。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我们把全局性成长的内在规律揭示出来了,从而使这种成长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可能。当规律未找到之前,只有少数特别有悟性和学习力的人,才能通过自己大量的人生历程走出偏见与成见。

全局是如此得重要,我们通过一个练习,进一步掌握这个方法。

事例:某省一个电视节目播出这样的内容——北京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养了5个儿子,但儿子们都不赡养老人,老人被饿死了。在节目中,主持人、嘉宾和互动的观众众口一词,都在谴责五个儿子不是人。

练习:先不看下面的分析过程,自然结合上面的模型,我们如何全面地看待这件事?从中我们真正可以学习到什么?

接下来,我们运用下面“全局思维模型”分析上面这个事例。

第一步,“五个儿子不是人”在全局模型中是什么?这是“见解”(注意:如果没有了解全部事实,就认为这是偏见,这本身恰恰是偏见)。我们不依赖于见解就做判断,而是倒过来看看真实发生过什么。

第二步,发生过什么?儿子没赡养老人,老人饿死了,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真实不一定等于真相,事件不一定等于事实,真相和事实往往隐藏在全部信息中,从全部信息里去分析归纳才能找得到。

第三步,顺着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我们可以界定这件事的性质是“亲子关系”,我们可以按照亲子关系这条线索,透过时间的长河去寻找全部信息:有两件事情和这有着深刻的关联——其一,孩子们小的时候,母亲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其二,母亲自己在青壮年的时候,她是怎样对待长辈的?如果孩子们小的时候,母亲对他们充满着智慧的爱(不是溺爱、不是冷漠、不是横加控制),同时如果母亲自己当年孝敬长辈,5个儿子都变成这样的可能性有多大?把这两个方面加进来,才构成事情的全貌,才能找到事情的真相,即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

第四步,作为观众或读者,我们运用人生三件事进行区分,“自己的事”是什么?如果真正的原因是这位老母亲当年不懂得如何教养孩子,如果真正的原因是这位老母亲当年不孝顺老人,反求诸己,对照一下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呢?如果有,是否需要改正?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这是否比简单地评判他人更重要?

在他人的严重事故中,找准并聚焦于“自己的事”,当我们因此做好了“自己的事”的时候,我们从他人的教训中就学到了东西,这些教训就有了意义。反之,如果我们忘了“自己的事”,只是骂这五个儿子不是人,或者指责老太太年轻时做得不够好,于人于己都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当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都可以从这些教训中学会并做好“自己的事”,只需用好成年期心理年龄的第一把钥匙,整个社会的文明都将得以提升。

到这时候,我们不再停留在对老人的五个儿子的指责或谩骂上,而是采取了更为切实有效的行动。面对问题,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通常是抱怨,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通常是批评指责,成年期心理年龄的人不会让自己成为抱怨者和批评者,他们关注的是:我还能够做些什么,事情才会变得更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从他人的经验或教训中进行学习。

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在接他回家的路上,他开始背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然后解释这句的意思: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好的方面我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我想跟孩子交流多一点,就问他:“这句话里面,如果只有一个字最重要,只能选出一个字,我们选哪个?”我们选了“必”字,一定有!无论是“好事”和“坏事”,一定有值得自己学习、帮助自己提升的地方。

上面的事例中,五个儿子不赡养老人导致老人被饿死,这样的事情难道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必”字的意思就是一定有。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这个“必”字,于是心思都在指责别人,而忽略了自己可以学到什么,忘记了“必有我师”。

接着谈我和孩子的那次交流,我再问:“这句话里面,如果只有两个字最重要,可以选出两个字,我们增加哪一个字?”“必”字之外,我们增加了“择”字,选择和分辨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又问:“这句话里面,如果有四个字最重要,还能增加两个字,我们选哪两个?”我们增加了“从”字和“改”字,这两个字代表着自己的行动。他人做得好的地方,我们学习、借鉴、照着做;他人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对照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改正它同样可以帮助自己进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必”是信念,是胸怀,这是根本的出发点;“择”是智慧,是眼光,我们需要拥有智慧来辨别;“从”和“改”是行动,是自己可以怎么做,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评判别人是非的层面。

其实,就人生三件事而言,孔子的另一段话也特别值得品味。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问:“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回答说:“不抱怨老天,不指责他人,研究的是生活中普通的事情,得出的是符合自然的根本规律。了解我的大概只有老天吧!”

不怨天,就是对于老天的事,不去抱怨;不尤人,就是对于别人的事,不加以指责。“不怨天,不尤人”才能让我们把精力从外面收回,从而做好自己的事。学完成年期第一把钥匙“界线”,融会了人生三件事的生活哲学,我们对“怨天尤人”这个词以及这种状态对自己的破坏力,是不是有了新的理解?

以上介绍的是偏见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回归到全局。有些偏见可能是刻意而为,去错误影响别人的,这就更需要我们运用智慧去分辨。

近日,有一篇文章——《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的悲惨下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文章作者先列举了一系列“事实”:1977年以来全国高考的1000多名状元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人成为行业领军人物。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这些所谓“事实”的可信度有多大?是作者道听途说,还是他亲自走遍祖国的四面八方和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去逐一加以考证?作者何以知道这1000多名状元中就没有人成为某一领域的“家”呢?更何以能断定这1000多名状元中年纪尚轻的人今后就不能成为“家”呢?“家”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什么水平成了“家”?什么水平不是“家”?

作者还说:“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言下之意,学生成就与学校教育没有关系。作者分析“状元”悲惨下场的原因是学习中只重记忆、看重分数、思维僵化、缺乏见解、没有创新。

把这个观点抛出来,大家自己通过全局思维模式,从更丰富的角度来看这类问题,进而在分析种种问题的时候做到触类旁通。本书就不再逐一分析了。

中欧商学院在上海张江的EMBA的同学,邀请我去给他们做一个演讲。

在演讲中我谈到,幸福一定要同时兼顾事业与家庭。在演讲结束提问交流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举手了,他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现在几乎百分之百的精力都只放在工作中,可是我觉得我很幸福。”

我说:“当你百分之百的精力都在工作中,你觉得自己很幸福,这是完全可能的。请问你今年多少岁?”

他说:“35。”

我说:“如果人的平均年龄活80岁,当一个人在20岁之前,他的幸福主要来自于事业还是家庭?这个阶段的幸福当然主要来源于家庭。当这个人二十多、三十多、四十多岁时,他仅仅在事业中似乎都可以幸福了。然后呢,当他五十多岁以后一直到八十岁,幸福主要来自于哪里?这个阶段的幸福又主要来自于家庭。试想,如果这个人二十多到四十多岁,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中,当年没有在未来家庭的幸福中播下种子,五十多岁到八十岁的幸福他能有吗?幸福双翼里说的幸福,不是人生某一个阶段的局部幸福,而是他整个人生的全局与幸福总和。”

我继续说:“即使以目前的35岁为例,当你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放在事业中,自己觉得很幸福的时候,请问你太太的幸福指数高不高?父母的幸福指数高不高?你自己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有没有受到影响?幸福双翼所说的幸福,不是你个人的局部,而是你和你最亲的亲人加在一起的幸福总量。”

所以,全局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考虑,上面的例子中,既有纵向的角度,也有横向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