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把钥匙:正面建设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成年期心理年龄的第五把钥匙:正面建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建设性。
当我们还处在青春期的心理年龄时,我们很容易批评和指责。当我们进入成年期的心理年龄之后,便发展出新的能力:面对问题,我们不做批评者和指责者,我们只关注——世界能否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这个阶段,我们从对抗升华到了建设性。
要完成从对抗到建设性的转变,先要客观地认清事件本身。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同时包含着两面,例如我们常常说到的“舍得”“危机”等等,“舍”的另一面就是“得”,“危”的另一面就是“机”。
有朋友通过微信转发了一篇文章,叫《舍与得》,文章的作者记载了她母亲善良的点点滴滴。读着文章,许多人热泪盈眶。全文如下:
父亲去世10年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郑州跟着我——她最小的女儿一起生活。
这一年,母亲70岁,我40岁。70岁的母亲瘦瘦的,原本只有一米五的身高,被岁月又缩减了几厘米,看起来更加瘦小,面容却仍然光洁,不见太多沧桑的痕迹,头发亦未全白,些许黑发倔强地生长着。
我们借了一辆车回去接她。她早把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收拾妥当,整理好了自己的行李。那些行李中有两袋面,是她用家里的麦子专门为我们磨的,这种面有麦香。但那天,那两袋面我决定不带了,因为车的后备箱太小,我们要带的东西太多。母亲却坚持把面带着,一定要带,她说。她这样说的时候,我忽然愣了一下,看着她,便想明白了什么,示意先生把面搬到里屋,我伸手在外面试探着去摸。果然,在底部,软软的面里有一小团硬硬的东西。如果我没猜错,里面是母亲要给我们的钱。把钱放在粮食里,是母亲很多年的秘密。
十几年前,我刚刚结婚,在郑州租了很小的房子住,正是生活最拮据的时候。那时,我最想要的不是房子,不是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只是一个像样的衣柜。就是那年冬天,母亲托人捎来半袋小米。后来先生将小米倒入米桶时,发现里面藏着500块钱,还有一张小字条,是父亲的笔迹:给梅买个衣柜。出嫁时,母亲给我的嫁妆中已有买衣柜的钱。后来她知道我将这笔钱挪作他用,便又补了过来。那天晚上,我拿着10元一张厚厚的一沓钱,哭了。
那些年,母亲就是一次次把她节省下来的钱放在粮食里,让人带给我,带给大姐二姐,在我们都出嫁多年后,仍贴补着我们的生活。但那些钱,她是如何从那几亩田里攒出来的,我们都不得而知。这一次,即使她随我们同行,也还是将钱放到了面袋里,在她看来,那是最安全的。
面被带回来后,我把钱取出来交还母亲,母亲说,这是我给童童买车用的。童童是她的外孙,这段时间他一直想要辆赛车,因为贵,我没有给他买,上次回老家,他许是说给母亲听了,母亲便记下这件事。2000块,是她几亩地里一年的收成吧,我们都不舍得,但她舍得。记忆中,母亲一直是个舍得的人,对我们,对亲戚,对左邻右舍,爱舍得付出,东西舍得给,钱舍得借,力气也舍得花。有时不知道她一个瘦小的农村妇人,为什么会这样舍得。母亲住下来,每天清晨,她早早起来做饭,小米粥、小包子、鸡蛋饼……变着花样儿。中午下班我们再也不用急赶着去买菜,所有家务母亲全部包揽。阳台上还新添了两盆绿莹莹的蒜苗,有了母亲的家,多了种说不出的安逸。
母亲带来的两袋面,一袋倒入桶里,另外一袋被先生放到了阳台上。过了几天,我却发现阳台地板上的那袋面被移到了高处的平台上晾晒。先生是个粗心的人,应该不会是他放的,我疑惑地问母亲,她说,啊,我放上去的,晒晒,别坏了。我一听就跟她急了,那平台,一米多高,那袋面,六七十斤,身高不足一米五,体重不足90斤的母亲,竟然自己把它搬了上去。我冲她大喊,你怎么弄上去的?那么沉,闪着腰怎么办?砸着你怎么办?出点儿什么事怎么办?……一连串地凶她。她却只是笑,围着围裙站在那里,等我发完脾气,小声说,这不没事吗?有事就晚了!我还是怕,但更多的是心疼。直到母亲向我保证,以后不再干任何重活,我才慢慢消了气。
母亲来后不久,有天对先生说,星期天你喊你那些同学回家来吃饭吧,我都来了大半个月了,没见他们来过呢。先生是在郑州读的大学,本市同学的确很多,关系也都不错,起初还会在各家之间串门,但现在,大家都已习惯了在饭店里聚会。城市生活就是这样繁华而淡漠,不是非常亲近的,一般不会在家里待客了。我便替先生解释,妈,他们经常在外面聚呢。母亲摇头,外面哪儿有家里好,外面饭菜贵不说,也不卫生。再说了,哪儿能不来家呢?来家才显得亲。然后,母亲态度坚决地让先生在周末把同学们带回家来聚一聚。我们拗不过她,答应了。先生分别给同学中几个关系最亲近的老乡打了电话,邀请他们周末来我们家。周末一整天,母亲都在厨房忙碌。下午,先生的同学陆续过来了,象征性地提了些礼品。我将母亲做好的饭菜一一端出,那几个事业有成、几乎天天在饭店应酬的男人,立刻被几盘小菜和几样面食小点吸引过去。其中一个忍不住伸手捏起一个菜饺,喃喃说,小时候最爱吃母亲做的菜饺,很多年没吃过了。母亲便把整盘菜饺端到他面前,说,喜欢就多吃,以后常来家里吃,我给你们做。那个男人点着头,眼圈忽然就红了,他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他也已经很久没回过家乡了。那天晚上,大家酒喝得少,饭却吃得足,话也说得多。那话的内容,也不是平日在饭店里说的生意场或单位里、社会上的事。很少提及的家事,被慢慢聊起来,说到家乡,说到父母……竟是久违的亲近。
那以后,家里空前热闹起来。母亲说,这样才好,人活在世上,总要相互亲近的。母亲来后的第三个月,一个周末的下午,有人敲门,是住在对面的女人,端着一盆洗干净的大樱桃。女人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送给大娘尝尝。我诧异不已,当初搬过来时,因为装修走线的问题,我们和她家闹了点儿矛盾。原本就不熟络,这样一来,关系更冷了下来,住了3年多,没有任何往来。连门前的楼道,都是各扫各的那一小块儿地方。她冷不丁送来刚刚上市的新鲜樱桃,我因摸不着头脑,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她的脸就那样红着,有点儿语无伦次,大娘做的点心,孩子可爱吃呢……我才恍然明白过来,是母亲。母亲并不知道我们有点儿过节儿,其实即使知道了,她还是会那么做,在母亲看来,“远亲不如近邻”是句最有道理的话。所以她先敲了人家的门,给人家送小点心,送自己包的粽子,还送自己种的新鲜小蒜苗……诚恳地帮我们打开了邻居家的门。后来,我和那女人成了朋友,她的孩子也经常来我们家,奶奶长奶奶短地跟在母亲身后,亲得犹如一家人。邻居们,不仅仅是对门,前后左右,同一个社区住着的许多人,母亲都照应着。她常在社区的花园和先生同事的父母聊天,帮他们照顾孙子。不仅如此,还有物质上的往来,母亲常常会自制一些风味小点,热情地送给街坊四邻,这也是母亲在农村生活时养成的习惯。小点心虽然并不贵重,却因有着外面买不到的醇香味道,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有一次,得知先生一个同事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母亲要我们送些钱过去。因为是来往并不亲密的同事,我们只想象征性地表示一下,母亲却坚决不答应,说,人这辈子,谁都可能会碰到难事,你舍得帮人家,等你有事了,人家才会舍得帮你。孩子生病对人家是天大的难事,咱们碰上了,能帮的就得帮。
在母亲过来半年后,先生竟然意外升职,在单位的推荐选举上,他的票数明显占了优势。先生回来笑着说,这次是妈的功劳呢,我这票是妈给拉来的。我们才发现,最近我们的人际关系竟然空前好起来,那种好,明显地少了客套多了真诚。一个字都不识的母亲,只是因为舍得,竟不动声色地为我们赢得了那么多,是我们曾经一直想要赢来却一直得不到的。再想她说过的话,你舍得对人家好,人家才会舍得对你好。于她,这是一个农村妇人最朴实本真的话;于我们,无疑是一个太过深刻的道理。
温煦的日子里,我很想带母亲到处走走。可母亲因为天生晕车,坐次车如生场大病,于是常拒绝出门。那个周末,我决定带她去动物园。母亲说,没有见过大象呢。动物园离家不远,几站路的样子。母亲说,走着去吧。我不同意,几站路,对一个70岁的老人,还是太远了。可她又坚决不坐车,我灵机一动,妈,我骑车带你去。母亲笑着同意了。我推出车子,小心地将她抱到前面的横梁上,一只胳膊刚好揽住她。抱的时候,心里一疼,她竟然那么轻,蜷在我身前,像个孩子。途中要经过两个路口,其中一个正好在闹市区。小心地骑到路口,是红灯,我轻轻下车,还未站稳,却有警察从人流中穿过来,走到我面前说,不许带人你不知道吗?还在前面带。说完,低头便开罚单。母亲愣了一下,攥着我的胳膊要下来,我赶忙扶稳她,跟那个年轻的警察说了声对不起,解释说,我母亲晕车,年纪大了,不能坐车,我想带她去动物园看看……警察也愣了一下,这才看清我带的是一位老人,还不等他说什么,母亲责备我,你怎么不告诉我城里骑车不让带人呢?然后坚持要下来。我正不知所措,那个警察伸手一把搀住了母亲,大娘,对不起,是我没有看清楚,城里只是不让骑车带孩子,您坐好。然后他忽然抬起手,向我认认真真地敬了个礼。接着,他转身让前面的人给我腾出一个空间,打着手势,阻止了四面车辆的前行,招手示意我通过。我带着母亲,缓缓地穿过那个宽阔的路口,四面的车辆静止行人停步,只有我带着母亲在众人的目光里骄傲前行。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受到如此厚重的礼遇。因为母亲,因为舍得给予她一次小小的爱,一个萍水相逢的年轻警察,便舍得为我破例,舍得给我这样高的尊敬。这礼遇,是母亲送给我的。
母亲是在跟着我第三年时查出肺癌的。结果出来以后,有个做医生的朋友诚恳地对我说,如果为老太太好,不要做手术了,听天命尽人事吧。这是一个医生不该对患者家属说的话,却是真心话。和先生商议过后,决定从医生的安排,把母亲带回了家。又决定不向母亲隐瞒,于是对她讲了实情。母亲很平静地听我们说完,点头,说,这就对了。然后,母亲提出要回老家。母亲在世的最后一段时间,我陪在她身边。药物只是用来止疼,抵挡不了癌症的肆虐。她的身体飞快地憔悴下去,已经不能站立,天好的时候,我会抱她出来,小心地放在躺椅上,陪着她晒晒太阳。她渐渐吃不下饭去,喝口水都会吐出来,却从来没有流露过任何痛苦的神情,那些许黑发依旧倔强地蓬勃着,面容消瘦却光洁,只要醒着,脸上便漾着微微的笑容。那天,母亲对我说,你爸他想我了。妈,可是我舍不得。我握着她的手,握在掌心里,想握牢,又不敢用力,只能轻轻地。梅,这次,你得舍得。她笑起来,轻轻将手抽回,拍着我的手。但是这一次,母亲,我舍不得。我说不出来,心就那么疼啊,疼得碎掉了。
母亲走的那天,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村头排到村尾,除了亲戚,还有我和先生的同学、朋友、同事,我们社区前后左右的邻居们……很多很多人,里面不仅有大人,还有孩子,是农村罕见的大场面。
队伍缓缓穿行,出了村,依稀见围观的路人中有人议论,肯定是个当官的吧?或者是孩子在外面当大官的……母亲这一生,育有一子三女,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不官不商。母亲本人,更是平凡如草芥,未见过大的世面,亦没有读过书,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她只是有一颗舍得爱人的心。而她人生最后的盛大场面,便是用她一生的舍得之心,无意间为自己赢得的。
世界上的事情就像一枚硬币,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反面同样必有正面,反面有多大,正面就有多大。然而,当我们的心理年龄还处在儿童期或青春期的时候,我们常常只看得到其中的一面,割裂地看世界,认为舍就只是舍,得就只是得,危就只是危,机就只是机……
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常常只愿意看正面,期望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这是“童话”。当他们看到现实世界不那么美好的一面时,他们无法接受。他们觉得“世界应该是美好的”,我们常常说这叫“天真”。但儿童期心理年龄的天真是一种缺少力量的善,它基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往往只看到反面,因此产生很多的不满、愤怒和指责。他们希望改变,所采取的做法就是去对抗这些“反面”。但结果常常是,自己做得很累,却引发了更大的冲突与反弹,同样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看待事情容易只看反面,看待人亦容易只看到不足。客观上,每个人都存在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但对于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他们非常容易只看到别人的不足或缺点的那一面,然后指出来,以“帮助”别人进步。
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为什么本能地容易去关注别人的不足或缺点呢?
有三个最主要的原因:第一,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完美的,只要是人,他本身确实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点。第二是生理因素,人的眼睛是向外看的,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环顾四周,但如果想看看自己,就得借助镜子作为工具才行。第三是心理因素,能够看到别人的不足和缺点,说明我比你强,在内心深处可以得到自我的心理满足,因而满足了潜意识里面的一些心理需求。
指出别人的不足,一下子就能不自觉地让自己处在更高的位置。比如,指出你的工作不好,就是我的工作比你好;指出你不努力,就是我比你努力;指出你态度不端正,就是我的态度比你端正;批评你能力有待改善,就是我的能力比你强。这是一种最容易得到的内心满足感。世界上的基本规律是要想有回报,必先有相应程度的付出。然而,当我们指出别人的不足时,竟然可以无须付出任何努力去把事情做得更好,只需指出别人的不足就可以证明自己比别人好了,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内心的满足。这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心理秘密,这个秘密,往往自己也未曾觉察。
在青春期后期的阶段,我们的另一种模式不再是通过“指出别人的不足,来帮助别人进步”,而是希望能直接改变他们、改变外在的环境与世界,采取强迫的、对抗的甚至是暴力的方式。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得到别人好的一面呢?
我们怎样才能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别人的优点而非不足之处?实际上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通过指出别人的缺点,我们可以证明“我比你好”而得到内心满足的“好处”,所以我们会这么做。当我们要把关注点转变为发现别人的优点,需要我们的潜意识能真切地感受这样做能够带来更大的“好处”时,内心里才会产生行动的动力。
发现别人的优点,最大的“好处”是——看到别人的好,可以温暖自己的心。仔细体会一下过去的所有经历,几乎都有这样一个规律,当我们看到别人“好”的时候,我们心里面会感到温暖,反过来,当我们看到别人“坏”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寒心。更重要的是,世界上所有的开心、快乐与幸福,都只跟温暖的心在一起。反之,所有的痛苦和不开心,都跟冰冷的心在一起。所以,一个经常看到别人“好”的人,内心就会温暖,温暖的心才会有快乐幸福。所以,看别人的“好”与“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想拥有快乐幸福的生活,还是痛苦而不快乐的生活。这需要我们去做一个决定,做完这个决定才谈方法,才谈如何才能发现别人的“好”。
在方法层面,要看到别人的“好”,需要的实际上不是别人有多好,而是自己内在的强大。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的人,他会允许别人也优秀;一个内心虚弱的人,他很难允许别人优秀。对于内心虚弱的人,即便对方优秀,他们也会鸡蛋里挑骨头,以吹毛求疵的方式用放大镜去找寻别人的不足。
在用好了第四把钥匙——从零接纳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建设性。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建设性?
如果要解决复杂问题,特别是当反面力量很强大的时候,我们按三个步骤就可以做到正面建设,就可以帮助到我们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对策。
第一步,正面和反面都能看到。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甚至多面,成年期心理年龄的人正面和反面都能够“看”到。由于我们每个人都站在一个特定的角度,目之所及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个面,站在儿童期心理年龄的角度,容易看到的是正面,站在青春期心理年龄的角度,容易看到的是反面。当我们成长到成年期,希望能够客观地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时,无论我们站的角度是任何一面,都需要透过目之所及的这一面,用内心的智慧去看到它的背面,从而做到“两面都看到”。
第二步,容许反面存在。无论是儿童期还是青春期的心理年龄,正面当然是大家都欢迎的,但是对于反面,他们都难以接受。当反面出现的时候,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觉得,“怎么可以这样?”他们或选择忍耐,或选择逃避;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同样不能接受反面的存在,他们或选择指责,或企图改变。
接下来常常发生的事情是:当我们用两分的精力去消灭“反面”,“反面”就会用三分的力量来反抗;接下来我们就得耗进去四五分的精力,“反面”可能用六七分的力量来反抗;最后我们不得不消耗八九分的精力……会发生什么?我们只有十分的精力,这些精力是不是都陷进去了?以前我们碰到不爽的事情,看不惯之后就激发冲突,于是越来越陷入进去,却常常达不成想要的效果。
成年期的人看到反面怎么办?我们不需要去对抗它、控制它、消除它,我们可以接受它,允许它的存在,这就是包容。成年期意味着心胸更加宽广,心胸宽广才能包容。包容之后,才知道自己真正要往何处去。
第三步,把精力放在正面,在正面做建设性的工作。现在,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去发掘和发挥正面的资源,我们可以在正面做更多的事。由于我们投入了足够的精力,做了足够多的工作,于是正面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发展壮大。随着正面的不断壮大,在整体的格局中,反面所占的比重就会越来越变得微不足道。所以,接受反面的存在,我们把正面做好了,事情也就改变了。这个时候,我们开始体会到一种新的哲理和境界——除非你能接受它,否则无法改变它,世界常常因为接受而改变。
用正面建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以用于所有的大事和小事。我们用具体事例来谈谈怎样运用上面的三个步骤。
例一:把问题的发生变成教育和成长的机会。
再谈谈身边的小事,如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假设孩子碰到了一个脾气不好的老师,师生关系很糟糕。如果家长能有全局意识,就会明白孩子在学校要学习的,并不仅限于学科知识,还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很多方面。如果家长能够有建设性,就可以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孩子学习如何与这样的老师相处,其意义是什么?这个老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而且是一个无风险的学习与实践练习机会。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孩子学会和这样的老师相处的时候,实际上在学习长大后如何同上司相处,如何同比自己位置高的人相处,这些人是否都会脾气很好?站在资源的角度看世界,满世界都是资源;站在问题的角度看世界,全世界都是问题。正面建设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是多么得重要。
再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家长向我咨询一个问题,以下是我们的一小段对话。
家长:如果孩子犯了错,家长怎样办?
我:家长怎么办不是问题,孩子是否犯了错才是问题。
家长:如果孩子真的犯了错呢?
我:家长怎么办仍然不是问题,孩子是否“真”的犯了“错”才是问题。
家长(纠结了):如果孩子真的,真的犯了错呢?
我:家长怎么办不是问题,孩子是否“真的”,“真的”犯了“错”才是问题。
…………
接下来我问他,孩子犯的是什么错?是涉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根本问题,还是成长过程中的一般问题?我感觉应该是后者,这是因为,如果是前者,错误很明晰,解决方法同样很明晰,家长自己早就知道怎么处理。反过来,通常是那些似错非错的事情,我们才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这是因为这些错误常常看“似”错误,实际上并“非”错误。回顾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今天的诸多能力,哪一项不是在那些看似犯“错”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错”本身需要被客观地看待,从一个方面看是“错误”,从另一个方面看是“学习的机会”,剥夺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例二:真正的人才,是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人。
当我们开始从界限、全局、次序的方式来看待世界,当我们开始以接纳和正面建设的方式来处理和解决问题时,不知不觉中,我们开始成长为真正的人才。真正的人才,不是那些评判是非、指出对错的人,真正的人才是能够让事情变得更好的人。
什么是真正的人才?美国学者马歇尔·戈德史密斯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你不能只会抱怨》,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回答。
我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就学的时候,弗瑞德·凯斯博士既是我的论文指导教师,也是我的老板。我的论文主要内容涉及洛杉矶市政的咨询项目,这是我走向咨询行业的第一步。那个时候,凯斯导师不仅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名教授,还是洛杉矶城市规划委员会的领导者。仅就此而言,凯斯导师就堪称对我最重要、影响也最大的人。
尽管凯斯导师生性乐观开朗,但这天他看起来非常气恼。“马歇尔,你到底怎么回事?”他严厉地责备道,“市政厅的一些人常对我说,你在那里似乎很消极,易发怒,好评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教授,你根本想不到,市政府的效率是多么低下,发展目标也存在着严重问题。”我愤愤不平地对我的导师说道,“那里存在的毛病实在太多了。”
“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大发现!”凯斯导师揶揄道,“你,马歇尔·戈德史密斯先生,居然发现了我们的市政府是一个效率极低的政府,真不简单!但我还是要很不情愿地告诉你,马歇尔,街边角落的那个理发师早在几年前就告诉过我这一点,他和你有完全一样的发现,甚至他发现的问题比你还多。你还有别的什么让你烦恼的事情吗?”
凯斯导师的讥讽并没有吓倒我,我继续愤慨地指出,市政府的许多举措都明显地偏袒那些曾经慷慨捐助的富人。
这一次,凯斯导师笑了起来。“第二个重大发现!”他说道,“你的评判能力的确很高,你的眼光也非常锐利。但是,我不得不遗憾地再次告诉你,那个理发师也早就发现这一点了。我的孩子,我实话对你说,以你现在的状况,我恐怕不能给你颁发博士文凭了。”
他注视着我,脸上呈现出经历丰富的人才会具备的睿智神情:“我知道,你一定认为我老了,跟不上时代了。但请你允许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说一下我的看法。我认为,你现在的言行,对将来有可能成为你的客户的人绝不会有丝毫帮助,对我,对你自己也没有什么帮助。现在,我可以给你提供两种选择:A.继续你的愤慨,你的消极,你的评判。如果你打算选择这一项,我会解雇你在市政厅的工作,而且,你永远也别想在我这里拿到博士学位。B.做一个能不断提出建设性的且具可行性的意见和方法的咨询家,而不是评判家,让事情因为有你而变得越来越美好。我的孩子,你选择哪一个呢?”
我最终回答道:“凯斯导师,我明白我错在哪里了。”
凯斯导师欣慰地笑道:“你是一个聪明的年轻人。”
我从凯斯导师那里学到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真正的人才,不是能够评判是非、指出对错的人,因为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真正的人才是能够让事情变得更好的人。在我此后的职业生涯中,我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和各大公司的领导共事。我从他们身上,也更进一步领会了凯斯导师的忠告,这些成功的领导者,无一例外都在致力于使公司更具竞争力,更加美好,而没有一个是置身事外的批评家或评论员。
真正的人才,是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人。感谢凯恩导师,感谢马歇尔·戈德史密斯先生。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