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心理年龄的成长小结
我们学习《升级心理年龄》,了解心理年龄及其各阶段的主要特征,目的不是用于评价他人,而是用这个系统的方法论进行自我觉察,完成自我成长,从而让自己更有智慧去教育孩子,更有能力去面对工作与家庭,更能够去拥抱幸福圆满的人生。
如何评价个人的心理年龄呢?最基本的原则是,对于他人,他在处理某件具体事情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年龄,并不代表这个人所处的心理年龄水平,切忌以偏概全并给他人贴上标签。对于自己,不是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要觉察一下自己当时的心理年龄水平,我们要做的是,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重大问题或者困境时,我们才觉察自己的心理年龄。
学习心理年龄及其基本规律,关键是把这些原理用于自己的生活、家庭、孩子教育与工作实践。
一般而言,当重大问题或困扰发生时,如果我们的模式是“忍”“逃”或其他诸如此类的方式,虽然没有爆发冲突,但我们的心境仍处于不顺畅、不开心、不舒适状态,这个时候我们的心理年龄就在儿童期。如果我们的模式是“对抗”“指责”或其他诸如此类的方式,我们很生气,甚至很愤怒,这个时候我们的心理年龄在青春期。心理年龄无论在儿童期,还是青春期,它给自己的信号都是,要升级到成年期。
这个时候,成长便是我们的人生课题。如何成长?现在,我们可以运用成年期的六把钥匙开启心理年龄的成长之门。
第一把钥匙是界线。我们看看这件事情之中,人与事的界线在哪里,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分别是什么?如果我们在儿童期,重点在于我们是否认清了“自己的事”,如何对自己的事负起责任。如果我们在青春期,重点在于我们是否尊重了“别人的事”,是否企图或正在操控“别人的事”,如果是,我们要学习尊重,并回归自我,对“自己的事”全力以赴。
第二把钥匙是全局。先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两减一加”的方法,用这个方法回归到全部信息来看待他人看待事情,如此我们才能更加全面,从全局中找出真相,解决问题真正有效的方法从来都隐藏在真相的背后。
第三把钥匙是次序。在界线之内按全局的方法把所有重要因素或重要事件全部列出,理清头绪,看看如果想解决问题,这些因素或事件的优先顺序是什么?
第四把钥匙是从零接纳。当我们想影响他人做出改变的时候,我们不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标准里,如果你以自己的主观标准为生活的原点,这就是企图把活生生的对方套进你的主观标准中,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其结果只能是彼此都不开心,且一切都不会真正地改变。所有的不开心,都源于不接纳;所有的改变,都从接纳开始。回归到对方的客观真实水平,看到对方已经拥有的,不断地看见对方点点滴滴的新的进步,世界将会和原先不同。
第五把钥匙是正面建设。无论任何事件,我们如何同时能看到正反两面,如何让自己能够容许反面的存在,如何把主要精力集中用来发挥正面资源的优势,在正面做建设性的工作从而让正面的力量日益增大?
第六把钥匙是通情达理。情是什么,理又是什么?我们是否正陷入“理”中不能自拔,而忘了还有“情”这件更重要的事?如何做到先通情后达理,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在人和事情之间建立平衡?
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成长需要时间。对很多人而言,他希望这些方法一用,世界马上就改变了,这是不符合规律的。我们本身对这些方法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对方感受的变化,同样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人的改变,人的行为的改变,不是电灯的开关按钮,你一按,灯就开了,再一按,灯就灭了。记得,那是灯,这是人,两者太不相同了。
我们可否允许自己有一个成长的时间和过程?如果我们去体会,定会感受到这种成长是一个充满喜悦的奇妙过程,从现在起,每当不愉快的事发生时,我们都可以有自我的觉察与成长。
刚开始的时候,当我们遇到工作与生活中的困境时,依然和过去一样地陷入压抑或愤怒的情绪之中,和过去一样正在不自知地被这种情绪操控着,哪里还有心思来觉察自己是儿童期还是青春期,更不可能还记得口袋里有六把钥匙。但是,从今天起,我们和自己的过去已经有了一个分界点:以前,生气之后虽然表面上恢复了平静,但我们把这些不舒适的情绪积压在心底里,所发生的事情不仅没有给自己带来成长,反而可能因不满情绪的累积,导致最后总爆发,然而现在,即使当下那一刻依然迷失,但事情过去之后的第二天,当我们平静下来之后,就可以运用上面的方法来觉察自己的心理年龄在哪个阶段,来思考怎样运用成年期的六把钥匙。随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反省和觉察的速度将越来越快,最初要到第二天,然后是当天下午,然后是一个小时之后,有一天甚至在当下那一刻就明明白白。成年期的心理年龄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
心理年龄的高度不同,人生之路和人生境界也就不同。设想一下,这样的过程经历了一年或者数年之后,会是怎样一个全新的景象?!让我们回顾心理年龄的各个不同的阶段,期待完成一个个新的成长。
心理年龄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