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定律:幸福=2×4
在回答“幸福是什么”之前,先弄清楚“幸福不是什么”。很多人,即使他们以幸福为生活的根本目标,也会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线。方向若错了,再努力也到达不了目的地。
这里有一个很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快乐和幸福混淆,快乐与幸福拎不清。幸福和快乐,它们都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心理感受,所以两者很容易被混淆。但是,它们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什么是快乐?为什么快乐和幸福不是同一回事?简单地说,快乐就是“乐”过一下,很“快”就没了。快乐是外在的、短暂的。一个简单的事例是,如果一个人打麻将胡了一把大的,他可以很快乐。“我打麻将胡了一把大的,所以我很快乐”,这句话是说得通的。换个词试试:“我打麻将胡了一把大的,所以我很幸福”,这个说法就不通了,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快乐和幸福的含义是不相同的。打麻将胡了把大的,是外在刺激带来的情绪感受,所以是外在的,同时这盘胡了,假如下盘输光了,很快就会变得很难受,是不是?所以快乐是短暂的。
如果说,幸福和快乐不同,那幸福有什么特点?幸福是内在的和持久的,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状态。
当我们看到某个人过着幸福生活的时候,这种幸福是心底里洋溢出来的,所以是内在的。除非遇到特殊的天灾人祸,通常不太可能出现这个人今天幸福,下个月就不幸福了的状况,所以幸福是持久的。
当一个人过着幸福生活的时候,并不仅仅意味着他拥有幸福人生这样一种表面的状态,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具备了幸福的能力。幸福更不是一种期望,不是我们期望未来幸福,就能够幸福的。因此,我们不会仅凭着一个美好的期待而得到幸福,我们需要提升自己幸福的能力。
幸福定律即“幸福=2×4”,我们用这个公式来定义什么是幸福,这个公式是什么含义呢?
“2”是指人生的两个领域,其一是工作和事业,其二是生活与家庭。人的幸福感,一半来自于事业中的满足感,另一半来自于家庭中的亲情感。
“4”是指自己居中间,在每个领域都有上下左右四个维度,见下图。
左边是你的事业领域:往下是顺天赋,你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顺应和符合自己的性格天赋,比方说如果让一个急性子的、大大咧咧的、特爱说话的性格的人去从事会计的职业,结果会如何?我们很多人没有全面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当初报考大学的专业和后来进入职场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需要顺应自己的性格天赋。往上是有意义,你所选择的职业除了造福自己外,能否帮助更多的人,能否让世界变得更好?如果选择了坑害他人的职业,只顾自己赚钱,在有意义这个方面就只能得负分了。左边是获得感,在工作中,如果你付出劳动,那么你收获工资;如果你付出心血,那么你收获成长;如果你付出爱,那么你收获爱。我们许多人在工作中从未付出心血和情感,那就只能收获工资。既然工作了,为什么不多收获一点呢?往右边是归属感,它体现在你和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的接纳和被接纳。
我们可以分析事业领域的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决定着自己在事业中的满足感(请注意,不是成就感)。我们对自己的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进行评分,哪个维度得分低,成长的方向就在哪里。
右边是你的家庭领域。我们可以看自己在家庭领域的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中,爱和被爱的水平高低,决定了你在家庭中的亲情感。往上是父母,你和自己父母之间的爱和被爱可以得几分?左边是伴侣,你和伴侣之间的爱和被爱可以得几分?右边是兄弟姐妹,你和自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和被爱可以得几分?往下是孩子,你和孩子之间的爱和被爱可以得几分?
四个维度都是说爱和被爱,但我们要注意:爱父母和爱伴侣的方法,是不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爱伴侣和爱孩子的方法,是不是同样有天壤之别?爱兄弟姐妹也是如此。所以,家庭中的亲情能力,又岂是一种爱可以涵盖的?
试着评一个分看看,比方说和自己的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用1-5分进行评分。5分,表示可以和自己的父母轻松地亲密拥抱;4分表示虽然很难拥抱,但坐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可以聊很长时间的天;3分则是和父母敬而远之,你尊敬父母,但难以亲近,平时打起电话就是“爸,钱收到了没?”“妈,天冷了加点衣服哈”,然后就没有下一句了;2分就是觉得父母有些事没做好,对他们有抱怨;1分就是觉得父母有些事做错了,对他们有恨意。自己可以打多少分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都知道父母是生我养我的人,是我在世界上最亲的人,但是当自己要去拥抱他们的时候,前面却有一堵无形的墙横在彼此之间。所以,难道爱不需要学习吗?
幸福定律是幸福双翼的第一定律。什么是幸福双翼?幸福是目标,双翼是通往目标的路线,即事业和家庭两方面的能力。
小学教材提供了儿童版的幸福方法:“智慧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我们的生活证明了,那只是童话故事。
本·沙哈尔在哈佛幸福课提供了西餐式的幸福,即“汉堡牌幸福”:“第一,什么带给我意义?第二,什么带给我快乐?第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它只解决了职业幸福感,而导致今天大量国人幸福指数下降的因素,并不是源于工作,而是源于家庭。所以,西餐虽有一定的营养,但并不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口味。
幸福双翼提出的幸福定律,是中国人“事业与家庭双丰收”的圆满人生的幸福。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拥有了充分的工作中的满足感和家庭中的亲情感,是不是基本上确保他能幸福了呢?人的心灵空间,一半由事业中的满足感来充实,一半由家庭中的亲情感来充实。两者兼具,内心就会很充实,而只有充实的心灵才容易体验到生命的幸福。缺一半,则幸福指数下降;若两半都缺,就是心灵空虚了,心灵空虚的人无幸福感可言,极其严重时甚至会丧失生活的信念。除此以外,事业与家庭对于生命本身还有特别的含义,事业解决“生存”的问题,家庭解决“传续”的问题。
事业与家庭两项能力,二者不可缺一。我们以一位知名教授(以下称L教授)为例,用“幸福定律”来看看人生的幸福。
在工作与事业领域,L教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卓越成就。他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L教授的事业成就为他赢得了广泛尊重,他去世时,国务院总理亲临追悼会现场,国家主席敬献花圈。
在所有人看来,L教授的人生无比成功。那么L教授人生的幸福指数,如果满分为100分的话,会是多少分呢?按L教授自己的说法,大约只有50分。在无数光环的背后,L教授却称自己是“悲剧性人物”,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自述其一生“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L教授的“喜悦”和“忧伤”差不多,“失望”与“希望”也相等,也就是说幸福指数大约可以折半评分。
一个人的幸福,一半来自于事业中的满足感,另一半来自于家庭中的亲情感。
关于家庭中的亲情感,来自于四个方面:与父母之间的爱与被爱如何?伴侣之间的爱和被爱如何?与孩子之间的爱与被爱如何?与兄弟姐妹之间的爱与被爱如何?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形成共识: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假如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与家人亲情疏离,那么当他成年后建立新的家庭时,家庭关系也容易疏离。对孩子而言,童年时期最重要的家人当然是父母,所以,童年时期与父母之间爱和情感的断裂,将影响到人的一生。由于他们没有从父母身上体验和学习到情感上的亲密关系,长大后建立新的家庭时就难以与伴侣建立亲密关系,同时难以和自己的孩子建立亲近关系。由此往下,当孩子未能体验和学习到爱和情感亲密时,他们将复制上一代的关系模式。于是,亲情的疏离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容易代代相传。从这个意义上说,爱的中断,是不幸的起点。反过来,一个成年人通过新的学习之旅,将爱重新连接,是重建家庭幸福并将幸福传承给下一代的开始。
第一,与父母之间的爱和被爱
L教授和父母之间的爱与被爱,是极少的。他出生于山东的一个普通农家,6岁时离开亲生父母,为省城的叔叔家所收养,后来提及在叔父家的时光,L教授经常用到“寄人篱下”一词。
即使在成年以后,L教授提到父亲,也只有负面的评价,在一篇文章中他介绍了自己的父亲:祖父母早逝,留下其父亲兄弟三人,最小的弟弟被送给他人,父亲和留下来的叔叔流浪济南。兄弟二人约定有朝一日要衣锦荣归,消泯胸中那一团郁闷之气。这样的机会不久就得到了,他们买彩票,竟然中了巨奖,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大的数目,他们雇了几辆人力车运这些银圆。父亲要盖砖瓦结构的大宅子,但宅子太大,当地的砖瓦全部买下也不够用,便昭告天下:有谁拆了自己的房子,出卖砖瓦,他将用十倍的价钱来收购。结果宅子盖成了,极有气派,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弟兄俩露足了脸。但是,时隔没有多久,父亲把身上的钱都挥霍光了,最后只能打房子的主意。整个去卖,宅子太大没有人买得起;分开来卖,也没有人买。于是只得拆掉宅子卖砖卖瓦,又回到了往日一贫如洗的生活。对于父亲,在接受CCTV《艺术人生》栏目访谈时,L教授说:“我从来不想自己的父亲,他没有值得我想的地方。”他没有值得我想的地方,父亲在L教授的情感连接中没有位置。
六岁离家的L教授也只得到了有限的母爱。但这更多的不是爱和被爱,而是深深的内疚。他说:“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对于母亲,没有多少爱和被爱来滋润L教授的心灵空间,留下的只是永久的缺憾。
第二,夫妻之间的爱和被爱
L教授18岁结婚,这是一段由叔父包办的婚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L教授对妻子都是若即若离。他在日记中多次披露:“家庭,理论上应该是很甜蜜,然而我的家庭,不甜蜜也罢,却只是我的负担。”“非走不行了——我希望能永远离开家庭,永远不回来。”
清华毕业后,L教授回济南在省立一中短暂任教,“虽然同在一个城内,我却搬到学校里来住,只在星期日回家一次”。已婚的L教授毕业后回到济南,几乎就在家门口,却坚持在学校留宿,个中情形显而易见。所以,接下来L教授留学德国十一年,这既是对学业的一种追求,又何尝不是对家庭的一种逃离?
1947年L教授回国,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系主任,“文革”以前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61年,成年后的儿子和女儿将母亲接来北京,L教授与妻子在分居26年后团聚了。然而,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团聚,季教授退掉了双人床,夫妻两人分室而居。儿子说到母亲:“她从来没有享受到夫妻间的真情。婚后的一生都是在形式上圆满、内心里空虚寂寞的情况下度过的。”
当L教授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看到父亲未发表的一篇短文,写妻子住院时,L教授去医院探望,妻子睡着了,他摩挲老伴的手。儿子说:“这件事过去我就不知道,我的第一感觉是你还摸过妈妈的手?不可能!不过我估计这也是他唯一的一次。”
第三,与子女之间的爱和被爱
L教授有一儿一女,L教授的儿子在接受一档电视节目的采访时说:“我从小就不知道父亲这回事。”儿女俩都从来不叫“爸爸”,儿子一直用“L先生”来称呼父亲,女儿则称呼父亲为“L博士”或“L教授”。
L教授的儿子后来写了一本书,直称父亲是“一个人生失败者,一个有国无家的浪人,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父亲和我们之间可以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可就是谈不了心里话,交流不了感情。大家表面上一团和气,可内心里却隔着一堵墙。这堵墙是我们家先天条件造成的,先天不足,是我们家不幸的根源。”
1995年,L教授父子反目,儿子全家搬离,自此两不相见,家里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老人,从84岁起,直到97岁,前后一十三年。老境凄凉,孤立无依,亲情断裂,个中滋味谁能体味?
2008年底,骨肉分离十几年的父子终于在医院相见了,73岁的儿子给97岁的父亲磕了三个头,说:“我给您请罪来了。”L教授回答说:“你何罪之有啊,这些年,何尝不是天天想念呀。”儿子接着说:“十三年了,我很想念你。”父亲说:“我没有年的概念,但我知道时间是很长了,太长了!”此后,儿子每天都来医院看望“L先生”,给送点吃的,陪着聊聊天。虽然父子关系“表面上很好”,但儿子一直用“L先生”来称呼父亲。
关于事业中的满足感,也来自于四个方面:所从事的事业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天赋?工作的意义有多大?付出是否有恰当的回报?与同事关系的接纳与被接纳,即团队的归属感如何?
对于L教授而言,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显然符合他的性格天赋,同时这些工作符合“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共赢理念,他的付出换来了足够的认可和回报,他在工作团队中同样有很高的归属感。在上述四个方面,他显然都是很高的得分。
L教授的勤奋治学是有口皆碑的。几十年来,L先生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清晨4点起床,不论酷暑严寒、天晴天雨,从来如此,人称“北京大学的第一盏灯”。有人说他闻鸡起舞,他说:“不是我闻鸡起舞,是鸡闻我起舞。如果4点钟我还不起,就好像有鞭子抽我。”他不允许自己有半点懈怠。
1978年,L教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其后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在事业上迈向了顶峰。但是,他在家庭中(尤其是晚年)却是异常孤独的。
L教授的勤奋是可敬的。对于他的心灵空间而言,几乎完全缺乏家庭中的亲情感,工作自然而然地几乎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意义,他需要并且也只能通过工作让自己的心灵更充实。
但是,从根本上说,家庭亲情和事业成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灵需求,它们之间是无法相互替代的。最通俗的比喻,就像是吃饭和吃菜,这是两个决然不同的口味需求,你可能吃饭多一点,也可能吃菜多一点,但绝不可能永远都是光吃菜不吃饭,或者是光吃饭不吃菜。年轻和壮年时的L教授,可以更多地沉浸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感。但是,人总有年老的时候,工作总有停下来的时候,就像机器不可能成为永动机一样,到此时,对亲情感的需求会变得空前强烈。
随着岁月的流去,当家人之间亲情的缺失无法满足L教授的情感需求时,宠物就成了填补这种亲情空虚的一种方式。1978年,L教授养了第一只宠物猫,后来最多达到8只,他发现从猫身上可以找到寄托,有一只猫和自己亲近,能够多多少少地减轻感情上的孤独感。L教授说:“我的家就我一个孤家寡人,这样一来,我应该感觉很孤独了吧?然而并不。我的家庭成员实际上并不止我一个人,我还有四只极为活泼可爱的猫,它们时不时地爬上我的脖子,为所欲为。有一只还专在我的裤腿上撒尿。这一切我都不但不介意,而且顾而乐之。我的家庭成员还不止这样多,我还养了两只乌龟。我的家庭成员还没有到此为止,我还养了五只大甲鱼……”
L教授爱猫爱乌龟爱甲鱼,局外人鼓掌欢呼,认为体现出大师“智者知爱,仁者真爱”的博大光辉。L教授以猫为主题的文章和照片,曾充斥报刊而蔚为时髦。但是,宠猫不过是表象,背后隐藏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大孤独与大悲凉,他的儿子更是一次次地追问:“父亲既然能与猫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为什么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建立更深的感情呢?”L教授如此爱猫,妻子不满意了,她手持苍蝇拍,见猫就打。外甥跟猫更是结了仇,他也是见猫就打,而猫一样见他就抓,在屋里走路得拿着竹竿走,否则猫就扑上来。儿子后来说:“养猫在父亲和那些不了解情况的人的笔下,成了一件富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的趣事,我们家人倒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复杂感觉。父亲对猫越喜爱,我们对猫就越反感。”
由于爱的缺失,过度地以宠物填补心灵中的亲情需求,就成了一种错位,伤了自己,也伤了身边最亲的人。当CCTV的主持人问L教授,总结一生的近百年经历,你对我们有什么建议?老人和蔼的面容顿时凝重起来,他说:“将来你当爸爸要注意这个,不要让孩子将来把你忘记。能够让孩子跟你讲心里话,这爸爸就够格了。”
L教授在晚年自称是“悲剧性的人物”,他的儿子说:“若真的谈到什么‘悲剧性的人物’,在我们家里岂止父亲一人。其实,在我们家,除了他之外,悲剧性的人物很多。父亲的母亲是不是?我母亲是不是?德国的伊姆加德为他终身不嫁是不是?我姐姐是不是?……公平地说,L家本来就潜藏着巨大的悲剧性,我们这一家就是悲剧式的一家。”
所以,幸福定律中的“幸福=2×4”,什么是幸福,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从事业和家庭两大领域、每个领域的上下左右四个维度去检核、去提升的。幸福定律所说的幸福,不是某个人在某个局部的幸福感受,而是这个人和自己最亲的人之间的幸福总量;不是某个人在某一时段的幸福感受,而是这个人一辈子的幸福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