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教授告诉我们:幸福是西式汉堡。

2.大家教授告诉我们:幸福是西式汉堡。

积极心理学代表人物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哈佛大学所开设的“幸福课”被学生们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他相信,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基于快乐和意义两个维度的纵横组合,本·沙哈尔从汉堡里,总结出了4种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有快乐没意义,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即“享乐主义型”。

第二种汉堡,没快乐有意义,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为的是追求未来,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汉堡,没快乐没意义,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

第四种汉堡,有快乐有意义,是“幸福型”。一个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即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

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未来的有意义的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快乐。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从上小学那天起,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是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放学和每一个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

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运动,选修更多的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活动和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履历和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超时上班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曾经所追求的每一阶段目标的达到,都无法找到幸福,他终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酗酒、吸毒、尽可能延长假期,在海滩一待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他也不去考虑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本·沙哈尔总结说,快乐而有意义,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他教学生们这样去做到快乐而有意义,用以下3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第一,什么带给我意义?第二,什么带给我快乐?第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西式“汉堡牌幸福”,能够给中国人带来幸福吗?好像也未必。我们分析一下本·沙哈尔总结提供的方法:“第一,什么带给我意义?第二,什么带给我快乐?第三,我的优势是什么?”首先,要做到这三点,本身就很不容易。其次,即使把这项很不容易的内容完全做到了,也未必能够幸福。因为,这三个方面,充其量也只能带来工作中的幸福,对于今天的许多中国人而言,家庭因素同样是影响幸福指数的最重要因素。有数据为证: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1010.8万对,离婚登记数为380.1万对,在同一年度的结婚和离婚比中,离婚率高达38%。这个数据在最近几年还在不断地增长中。

显然,西式汉堡“幸福的方法”对提升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指导意义并不大。无论是小学教材,还是西方名校,他们对幸福的定义并不相同。更主要的是,无论用其中的哪一种方法,似乎都不能让我们获得真正的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无法问每一个人,还是再看一些典型的说法吧。

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幸福,是一个人自我满足后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来源于目标达成后的喜悦,也可以是和别人(或事)的不幸对比后,对自身处境产生的满足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会到的快乐,满足。情感得到升华之后的感情。”

我们看到,东西方的教材、汉语词典、互联网的权威说法,对幸福的定义各不相同。甚至,你若去问一百个人,可能就会有一百种不尽相同的答案。

第66届联合国大会设定“国际幸福日”,其目的在唤醒人们对幸福这个生命终极目标的重新觉察与追求,“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项基本目标,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目标和期望”。也就是回答孔子之问:鸟儿都知道自己的落脚步处,人怎么能够还比不上鸟呢?联合国这个决议就是帮助人们“知止”。

当人们重新明确幸福为生活的目标之后,就做到知止了吗?远远没有。因为,我们必须对幸福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什么是幸福?如果幸福的定义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错漏百出的,那就做不到“知止”。

那么,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出发,什么是幸福呢?接下来,我们学习幸福双翼第一定律,即幸福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