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期的心理年龄

一、父母期的心理年龄

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学习了心理年龄的四个阶段: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父母期。这四个阶段是依次发展的,不同阶段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我们先看下图,它反映着父母期心理年龄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和心理年龄的前几个阶段之间的内在成长路径。

在心理年龄不同阶段的成长过程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儿童期心理年龄和青春期心理年龄均有心灵开放与心灵封闭的区分。所谓心灵开放,就是通常所说的打开心门;所谓心灵封闭,就是关闭心门。

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心灵开放或封闭的状态呢?这和他所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如果这个人是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他通常是心灵开放的模式;反之,如果这个人是在一个缺少爱的冷漠的家庭中成长,他通常是心灵封闭的模式。

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虽然他们缺少主见,且具有依赖性,但当他们处于心灵开放模式时,他们是顺从的和听话的,基本上是受人喜欢的;而当他们处于心灵封闭模式时,表现为冷漠的、麻木的、无所谓的、逃避的。

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当他们处于心灵开放模式时,主要表现为竞争的、有主见的、进取的、勇于挑战的;当他们处于心灵封闭模式时,主要表现为偏激的、对抗的、报复的、破坏性的。

但是,在成年期以上的心理年龄阶段,不再存在着心灵开放与封闭的区别。原因在于,当一个人的心理年龄跃升到成年期以上,他已经是先通情、后达理,已经完全有能力打开心门看待并处理好自己所面对的一切人和事。对他们而言,心灵开放已经成为常态。

父母期心理年龄,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其一是“大象无形”,其二是拿得起放得下。

父母期心理年龄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大象无形。最宏大的形状就是没有形状,最洪亮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心理年龄是指人的内心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这是从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说的。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在玩的时候,也完全遵循有界线的、全局的、次序的、从零接纳的、正面建设的、通情达理的,会是什么情形?我们是否看到过身边有不少的人,什么时候都透着一个“成熟”的劲,是不是太过四平八稳,而缺少了很多趣味?是的,处处成熟,也是无趣。

父母期的心理年龄阶段,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层次,就是说玩的时候像个孩子一样,可以全情投入,天真烂漫,该为理想拼搏的时候,可以充满着青春期的力量、激情和浪漫;遇到人生的困境和重大事件,可以用成年期的智慧,做到举重若轻,进退自如。如此,我们的生命就会充满活力,更加丰富多彩。

父母期心理年龄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放得下,先要“拿得起”,然后才是“放得下”。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常说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个比喻很有意思,作为父母我们先是长高了,我们有能力帮助孩子撑起一片天了,这是前提条件,然后在和孩子沟通的特定状态下,我们蹲下来。先撑起一片天,然后才是蹲下来。拿得起放得下,是从行为能力的角度来说的。

从儿童期,到青春期,再到成年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拿得起的过程;从成年期到父母期,是一个放得下的过程。

前面所说的“五剑境界”,从心理年龄的四个阶段来说,分别处在哪个层次呢?利剑和软剑都是在青春期,重剑是在成年期,木剑和无剑是从成年期向父母期逐渐过渡的阶段。

心理年龄上升到父母期,有几个基本的关键。

第一,自己的心理年龄先要上升到成年期以后,才能拥有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方式的自由,这是必不可缺的过程与步骤。举个例子,假如我们希望拥有这样的自由,在需要举20斤的时候就能举起20斤,在需要举50斤的时候就能举起50斤,在需要举100斤的时候就能举起100斤……首先我们得具备举起100斤以上的实力,才能够拥有这个自由,当我们只能举得起20斤的时候,我们是没有自由的。

第二,从成年期到父母期的心理年龄,是一个自然成长过程。在心理年龄的四个阶段,从儿童期到青春期、从成年期到父母期都是自然成长过程,或者说是量变;从青春期到成年期则是一个飞跃成长过程,或者说是质变。相比而言,自然成长过程比飞跃成长过程更容易完成。

第三,如果把人的心灵比作一艘船,那么儿童期的心灵就好像一艘小木船,青春期的心灵像一艘大一些的机动船,成年期的心灵像万吨海轮,父母期的心灵像航空母舰。我们常说的“小人气大,君子量大”“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人”是指孩子,如果像孩子般的内心,他们容纳不了多少东西;如果在成年期心理年龄以上,从更加全局、客观、通情达理的视野来看待这个世界,才会有更大的包容与智慧。

第四,当我们的心理年龄在青春期时,我们开始变得勇于挑战、敢于竞争,我们可以独当一面;当心理年龄飞跃到成年期时,我们真正体验到包容与多元,我们懂得了合作;当心理年龄提升到父母期的阶段后,我们就完全可以做孩子的称职父母、做部属的优秀上司、做年轻一辈的人生导师了。换句话说,这样的心智成熟程度,足以让他们给孩子、给部属、给他人以智慧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