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脱困五步法
生命似乎是一个马拉松般的漫长过程,然而,当经历了之后,你会发现生命是这样的短暂。无论短暂也好,漫长也罢,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必然经历一些不如意的人和不如意的事,甚至是各种各样的困境。“困”的意思是陷在艰难痛苦的环境中,且无法摆脱。心灵脱困五步法就是摆脱内心困扰和痛苦的五个步骤。
什么是心灵脱困五步法?如何运用这个方法来走出困扰,从而开启新的人生呢?心灵脱困五步法可总结为:第一步是面对,第二步是认识,第三步是接受,第四步是放下,第五步是转身创造未来。当困境出现时,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通常都采取逃避的方式,但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除非你能面对它,否则无法认识它;除非你能认识它,否则无法接受它;如果你连接受都还没做到,哪有什么东西能够让你放下?如果你还未放下,那必然受到很多牵扯而无法转身去创造新的未来。
我们来看一个事例。
张某,男,37岁,参加中央电视台一档职场节目。在这场节目中,有参赛选手,有企业家评委,还有主持人。
张某(自我介绍):1990年从事皮革行业,与我太太几千元起家,创办了首家洗衣店,通过加盟发展,我们的产值达到5个多亿。
评委:在过去的创业中你很成功,那么过去这个公司和你的股份还有什么关系吗?
张某:我们的股份在今年4月的时候是被逼退出的,是含着眼泪退出的。
评委:为什么含着眼泪退出,我想知道这眼泪是从哪里来的?好像是跟您的哥哥闹翻了是吧?
张某:我哥最早开了个洗衣店,最后他们公司不太好,我说就跟我们一起干。干着干着,公司发展壮大的时候,我去开拓全国市场回来,我太太的法人代表变了,我太太的股份没了,我的股份也看不见了。在几个亿资产就要进来的情况下,我哥对我说:“给你几百万你就走人吧。你不走人,公司的门是关着的,所有的账户是锁着的,保镖管着的。”读书的时候全是我用卖冰棍的钱供他上学的。
评委(话锋一转):当然听起来也挺辛酸的。您觉得在过去的合作中间,你有错没有?
张某:我没有错!
…………
主持人:你跟你哥之间发生这么大的变故,你和他之间有没有推心置腹地谈过一次?
张某:他不见我,我一到公司他就躲。他知道自己错了,但是又不想放弃。
主持人:从那个时候转完股份,一直到今天你都没有见过他一次吗?
张某:见过,但是没法谈,一谈他就躲起来。
主持人:你父母知道吗?
张某:我父母知道,但是我父母给他打电话手机不接。我父亲天不亮,我门一打开就站在我的门口说,孩子你就退了吧,钱呢都是身外之物。
主持人:父母求你不要动用这个法律程序,对吧?你觉得遗憾吗?
张某:我父母要我退我不遗憾,但是我哥不跟我道歉,这是我最生气的。他只要说一句,兄弟对不起了,我不要钱,就这一句话就行了。
这只是人生的困境之一,人生的困境和困扰还有许多,可能是工作不顺心、下岗失业、资金被套、公司倒闭,也可能生病住院、亲人反目,恋爱受挫、婚姻危机、亲人离去……一句话就是,大人物有大人物的烦恼,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忧愁。
当这些困境出现之后,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很容易情绪低落,沉浸在伤心和痛苦之中,甚至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他们常常采取“逃避”或“麻木”的方式。每个人的内心都像是一艘船,这艘“心灵之船”的容量和载重量都是有限的,各种烦恼纠缠在一起,带来压抑痛苦的情绪和惶惶不可终日的焦虑,当这些不舒适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影响整个人生的品质和健康。
怎么办?
第一步,面对。
在兄弟纠纷这件事情上,从张某的讲述这个角度中,我们可以怎样去了解他和他哥哥呢?据张某所述:“他不见我,我一到公司他就躲。”“见过,但是没法谈,一谈他就躲起来。”“我父母给他打电话手机不接。”从这段对话中可见,兄弟两人一个是战斗模式,另一个是逃避模式,张某是青春期心理年龄的指责,他哥哥是儿童期心理年龄的逃避。如果遇到困境,我们采取的是逃避模式,那根本就不可能认清事件的原因与性质,也不可能找到其他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人生,难免出现逆境,甚至有很多不公平需要去接受。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用勇气去直面它,才能真正从困扰的问题中走向解脱的第一步。因此,面对的哲学,简单而又深沉。面对它即是告诉自己,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发生,都有它一定的原因。我们不需要追究谁对与谁错,也无暇追究对错,只有面对它改善它,才是最直接最紧要的。当问题发生时,逃避并不能阻止它不出现,只有坦然以对,把它当作是一种应对危机处理的历练或者另一处让自己成长的助力。敢于承担做错的后果,努力从中累积人生的经验,直面人生。面对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逃避的人,既没有面对自己,也没有面对事情;指责的人,虽然在面对事情,但没有面对自己。
第二步,认识。
当我们面对了,才有看清和认识问题真相的可能。然而,要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本身有许多的困难。为什么?因为陷在困扰中的人,他们在看待问题时,在自己的潜意识里面提前做了一道减法和两道加法。一道减法就是,他删减了许多内容,只留下了自己潜意识接受的部分。人们常常只看得见自己想看见的东西,人们常常只听得见自己想听见的东西,所以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之说。两道加法就是,首先他加进了是非判断,在自己的潜意识里认定了“我对你错”;其次他加进了自己的情绪因素,或愤怒,或伤心,或其他,这类情绪因素的增加会进一步削弱理性分析。
于是,要看清楚事情的本质和真相,方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即二减一加。第一步,先做减法,减去“对错”的判断,不做是非判断而回归到事情本身;同时减去夹杂于其中的情绪因素,不被情绪带动,回归到理性本身。第二步,再做加法,常言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除了当事人本人,我们能否再从其他相关人员身上做更全面的了解?除了当下本身,我们能否再把时间线延伸开来,同时关注与事情相关的过去和未来?
用“二减一加”的方式,我们就可以接触到真相。没有真相,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以前面张某所述为例,看看如何做加减法。
首先,张某在叙述时,显然同样做了两个加法。第一个加法是在事实本身之外加入了“我对,你错”这个判断:“我哥最早开了个洗衣店,最后他们公司不太好,我说就跟我们一起干。干着干着,公司发展壮大的时候,我去开拓全国市场回来,我太太的法人代表变了,我太太的股份没了,我的股份也看不见了。在几个亿资产就要进来的情况下,我哥对我说:‘给你几百万你就走人吧。你不走人,公司的门是关着的,所有的账户是锁着的,保镖管着的。’”如果我们只听一面之词,也很容易会跟着他形成“他对,他哥错”的是非判断,如果形成了这样一个判断,我们是否还有找到真相的机会?第二个加法是,张某在表述的时候,在事实之外还加进了很深的愤怒和不满情绪,他说“读书的时候全是我用卖冰棍的钱供他上学的”。
其次,张某的表述还做了减法。小事情有小的减法,大事情有大的减法。比方说“读书的时候全是我卖冰棍的钱供他上学的”,这里面的事实可能是:其一,哥哥上学时,张某可能已经卖冰棍赚钱了;其二,张某卖冰棍贴补了家用。但是,这里可能有被删减掉的部分:哥哥上学的钱难道都是他卖冰棍赚来的吗?他们的父母当时有没有赚钱?卖冰棍赚的钱在哥哥上学的开销中占了多大的一个比例?通过减法,张某无形中把这一切都算作自己的功劳。从简短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张某对诸多问题都以类似的心智模式看问题,因而产生了类似的恩主心态。兄弟矛盾的激化并不一定只缘于生意本身,有没有从小到大的其他事情以及因此累积的心态,也影响到了兄弟感情?这些影响会不会进一步加剧彼此在生意上的分歧?即使是在洗衣事业本身,同样有类似的减法模式和恩主心态,张某描述了这样一个景象:洗衣店生意兴隆,似乎都是他们夫妻的功劳,哥哥在这沾了极大的便宜,结果反而恩将仇报。我们回头看看他们的对话,就很容易看出事实的端倪。
这些描述可能是真实的,但不一定是真相。
真实和真相,常常不是一回事。真实可以是局部的,但真相一定存在于全局之中。结合真实和真相的原理,我们来品味一个读过无数次的寓言。
从前在印度有三个盲人,他们在道路旁边聊天,这时候他们听说有人赶着一头大象过来了。他们想知道大象的形状到底是什么样子,于是请求赶象人允许他们去用手摸大象。第一个人高大伟岸,他摸到了大象的身体;第二个人个头矮小,他摸到了大象的脚;第三个人走路快,他握住了象的鼻子。之后各自说出象的形状来告诉别人。身材高大的人说:“象的外形大概像墙,宽广而平坦。”个头矮小的人反驳他说:“大象明明像一根柱子,你居然认为像墙,怎么这么笨?”走路快的人说:“象的外貌,不是墙,不是树,而像一条蛇。”
赶象人牵着大象走了,而这三个人却一直在路上争吵不休,争论不停。
张某兄弟矛盾的真相在哪里?这个事情里面至少牵涉到他哥哥和他们的父亲,如果结合三个人的表述综合来归纳分析的话,才可能找到问题的真相,真正要解决问题,首先须基于真相。
第三步,接受。
在问题发生之后,很多人很难接受这个“令人失望”而“意外”的后果,但生活本来就是一连串的起伏波折,它并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得失是很平常的事,我们不可能永远在顺境之中。如果遭遇逆境,我们如何接受?
以前我们可能会忍受,然而接受和忍受是完全不同的状态,形似而神不似。从心理年龄而言,儿童期的人会忍受,青春期的人却不会,他们会简单地对抗。忍受和接受的不同点在于:忍受的人,虽然当时忍了,但自己不开心,甚至形成情绪的积压,累积到忍无可忍之时可能会造成破坏性极大的总爆发;接受则不然,自己内心平静,是主动的而不是被迫的,不仅不会积压情绪,反而可以让自己以平和的心境去处理问题。
为什么我们可以做到接受呢?因为我们完成了第二步“认识”。当我们从问题的全貌中看到了真相,当我们看到了别人的贡献,当我们看到了自己可以从中学到的东西……我们当然容易心平气和地接受了。
在这里,有一句话很重要——看到别人的好,才能温暖自己的心,心若温暖才有快乐。反过来,如果我们形成了这样的模式,很容易只看别人的“坏”,这必然只会让自己心寒,一颗寒冷的心,是无法拥有快乐的。
第四步,放下。
在心灵脱困五步法中,真正最难做到的是第一步和第二步。为什么?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常常卡在第一步,因为非常缺乏勇气,他们无力面对,尤其是当他们进入“麻木”状态之后;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常常卡在第二步,原因则在于他们自我意识太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既看不到全局,也看不到他人的贡献。
当我们面对了,认识了,心平气和地接受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会有很多。回顾一下僵局中的情形,事情从来都不难,难的是情绪。一旦认清问题的本质,平和了自己的情绪,许多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
至此,我们可以放下了。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好的一面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永存于心灵深处,不如意的一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融入我们的能力和智慧之中。无论“好”与“坏”,都已经变成了我们生命中的滋养。我们又还有什么东西能放不下呢?放下的禅理类同于得失的智慧。失即是得,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空下了双手,才能够捧起新来的幸福。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大多感谢自己的亲人,感谢自己的朋友,感谢一切帮助过自己的人。但是,还有人会感谢自己的对手,甚至是自己的敌人。在心理年龄处于儿童期和青春期的阶段,我们不容易理解,当心理年龄成熟之后,我们才明白,所谓的“对手”和“敌人”,一直以另外的方式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和付出,才会有我们的成长和进步,我们由衷地感谢他们。
连“对手”和“敌人”都可以感谢,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放下呢?!
第五步,转身创造未来。
以前,我们也曾被教育要想开点,要忘记。比如说“我每天都在抱怨没有鞋,直接有一天看到了没有脚的人”。我们试图用别人更大的痛苦,来缓轻自己当下的痛苦,当时似乎心情开朗了一些,但是,一旦遇到别的问题,这种痛苦又会从心底里冒出来。现在,走过“面对”“认识”“接受”这三个步骤之后,我们发现,这些事情是披着“痛苦”外衣的生命滋养,剥开这层外衣之后,里面实际上明示了我们成长的方向与方法。当我们吸取了这些滋养,完成了成长之后,这些“痛苦”也就完成了它们本身的使命,于是现在我们可以放下。以前之所以放不下,原来是因为其中的滋养还没能被我们吸取。
站在问题的角度看世界,全世界都是问题;站在资源的角度看世界,满世界都是资源!
现在,我们放下了过去的包袱,不再受过去困境的牵绊,我们可以转身了。现在,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滋养,完成了质的成长,我们可以更有力量创造新的未来了。
心灵脱困五步法,是处理重大困境和具体问题时,一个很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每个人心理年龄的综合成长,必然经过三个重要的阶段,它们分别是儿童期的依赖、青春期的独立与成年期的互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