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阶段

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阶段

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基本照搬苏联和东欧预制技术发展装配式建筑,开始在全国建筑业实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大力发展装配建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技术本土化、通用性及预制结构抗震研究严重滞后,装配式建筑由预制空心板作为楼板在地震中易损坏、倒塌,造成的巨大生命财产损失,一度让大家对建筑谈“预制”而色变,因而大量的装配式建筑在现浇结构飞速发展的潮流中被拆除。

(二)第二阶段

20世纪80年代之后,因防水、冷桥、隔声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加之现浇混凝土机械化的出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再次骤然止步。

(三)第三阶段

21世纪初,研究和设计人员吸取教训,在参考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适合我国建筑风格和地区特征的装配式建筑之路。随着国家战略推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生产工艺、施工技术等日趋成熟,装配式建筑发展迅猛。

不同于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抗震薄弱、抗风防水效果差等特点,目前常用的装配式建筑有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三种形式。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主要应用于住宅,如政府保障房、商品房等;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和装配式框架结构主要应用于公共建筑,如教学楼、体育馆、商场等。而装配式建筑等同于现浇建筑,甚至在防水、质量方面效果更好。

作为装配式建筑的一种最新形式,装配式地铁车站将传统工法施工的钢筋、混凝土集中在工厂内进行流水化生产。构件成品在厂区内存放,并根据施工生产需求外运至现场。构件拼装就像是搭积木一样,将预制好的主体结构在地基上一块一块按顺序拼接成型,使建筑结构的施工生产实现工厂化。相比传统工法,装配式车站具有建造速度快、气候条件制约小、劳动生产率高、工程质量优、施工用地少、节能环保等优点。该技术不受冬季施工环境影响,可降低对城市道路的交通干扰,比明挖顺做法可缩短4—6个月工期,大幅减少现场施工人员,减小施工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做到低噪音、少扬尘、绿色、信息化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