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导航?
“导航”一词,我们已耳熟能详,无论是秋天南归的大雁,还是草原上暮归的羊群,或是在森林中迷失方向、在广阔无边的大海航行、在陌生的城市旅行时的我们,都需要导航;而且,我们的人生同样也需要导航,我们自入学伊始,就需要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准自己的位置,并朝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奋斗。
导航源于人类交通和军事活动对方位或位置识别的需求。自人类诞生以来,为了获得准确定位,拥有5 000年灿烂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古人很早就掌握了通过北斗七星(图1-1)来辨别方位和季节的方法,古书《鹖冠子》就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图1-1 北斗七星
后来,古人还掌握了使用磁体来定向的方法,即指南针,在11世纪末,我国船舶开始使用指南针导航,而家喻户晓的郑和下西洋也使用过指南针导航。这一发明后来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的航海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另外,据传我国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指南车(图1-2)来指示方向。它与利用地磁效应的指南针不同,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明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在特定条件下,无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
在国外,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导航的发展,在哥伦布时代,使用的是磁罗盘导航;到了18世纪上半叶,在海洋中航行时,开始使用六分仪(图1-3),该装置能够用来测量船舶的经纬度。
图1-2 指南车
图1-3 六分仪
到了近现代,人类发明的导航方法越来越多,如无线电导航、卫星导航、惯性导航、视觉导航、组合导航等,越来越多导航方法的应用,也反过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从上面人类导航的例子中,可以得出导航广义上的定义:引导各种运载体(飞机、船舶、车辆等)及个人按既定航线航行的过程,是保证运载体安全、准确地沿着选定路线,准时到达目的地的一种手段。
从狭义上来说,导航是确定运载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速度和姿态。作为无人机导航的感知单元,导航系统承担着无人机状态参量测量与估计的重任。
无人机导航即无人机获得自己当前(在某个参照系下)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必要时还需要获得当前(相对于某个参照系)的姿态、姿态角速度等信息。因此,简要概括无人机导航的主要工作就是要“知道无人机在哪,知道无人机的姿态”,即解决的是“我在哪”的问题。
而容易与无人机导航概念相混淆的是无人机制导(图1-4)和无人机控制。无人机制导即无人机发现(或外部输入)目标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并根据自己的位置、速度及内部性能和外部环境的约束条件,获得抵达目标所需的位置或速度指令。例如,按照规划的航路点飞行时,计算无人机径直或沿某个航线飞抵航路点的指令;采用基于计算机视觉目标跟踪的光学制导时,根据目标在视场中的位置(以及摄像头可能存在的离轴角)计算跟踪目标所需的过载或姿态角速度指令;而当预装地图中存在需要规避的障碍物或禁飞区时,根据无人机飞行性能计算可行的规避路线或速度指令。因此,简要概括制导的主要工作就是要“知道目标在哪,以及如何抵达目标”,即解决的是“要去哪”的问题。
图1-4 无人机制导
无人机控制是指无人机根据当前的速度、姿态等信息,通过执行机构作用来改变姿态、速度等参数,进而实现稳定飞行或跟踪制导指令。例如,当固定翼无人机需要爬升高度时,计算需要的俯仰角和俯仰角速度指令,以及为了让空速不至于大幅降低所需的油门指令;当沿着航线飞行,但是存在侧风时,计算所需的偏航角指令以利用侧滑抵消侧风影响;或者当多旋翼无人机的某个旋翼失效时,计算如何为剩余旋翼分配指令以尽可能实现稳定飞行。因此,简要概括控制的主要工作就是“改变飞行姿态,跟踪制导指令”,即解决的是“怎么去”的问题。
要实现无人机的自主飞行、顺利完成指定任务,需要飞行控制、导航与制导系统共同作用。对于无人机来说,在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导航、制导和控制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5中的框图来表示。
图1-5 无人机导航、制导和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