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的背景

1.1 研究的背景

百年青岛凭借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历史底蕴,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西文化交融而形成的独特城市风貌景观,成为青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青岛老城区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勾勒出其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和富有个性的城市风貌,成为青岛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面,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在保护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理解和轻率的做法,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加之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城市开发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历史成为矛盾的焦点。突出的问题是千城一面,建筑雷同,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缺乏文化内涵,文化形象不鲜明,很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建筑、街区被破坏了,代表城市特色的历史街区正在逐渐消失。对于城市建设的现状,人们喜忧参半,一方面为城市日新月异的新成就、新变化感到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为一些“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而遗憾。在这个经济转型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越来越频繁出现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也渐渐融入现代城市建设规划,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视程度也被提上了一个重要高度。

由于受到城市经济发展、对文物保护的片面认识、文物保护技术力量薄弱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青岛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同样存在着不尽完善之处,具体表现在:①旧城改造采取全盘推倒新建,或对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盲目进行插建、拆建,使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严重破坏,造成对历史文化价值无法弥补的损失,如在对中山路的改造中,将部分具有宝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拆除,造成部分城市风貌历史可读性的遗失,街道虽然变得时尚了,可是要在时下的中山路上寻找点老青岛商业的历史痕迹,确实有点困难。②对保护建筑“谈虎色变”,认为保护建筑不应触及,不能改造,只能按原样保留,对濒临倒危的历史优秀建筑不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和修缮措施,加之对其不合理使用,任由建筑破损毁坏。③对外观破旧或倒危的历史保护建筑不首先对其加固修缮,而主张将建筑全部推倒,模仿原貌新建,使得新建建筑失去原有历史的信息,影响了历史文化名城中真正历史遗存的保护。④只注重主要建筑的保护,而忽视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性、保护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⑤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优秀建筑的基础资料未形成系统工程,对部分历史建筑的建成年代、建设背景、使用权属不明,造成对建筑的保护和管理无依可循;对部分有基础资料,但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修缮、改造、产权所属调整的建筑,不能及时补充变更资料,出现建筑基础资料的“断层”;基础资料尚未做到社会共享,直接影响保护管理工作的深入和提高[1]

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家级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区域,它对青岛的意义非同寻常:①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是青岛城市特色的主要组成部分,八大关的风景度假区的景观、建筑以其现实的物质实体和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揭示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各种审美追求,其巨大的历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②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是青岛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城市改造建设发展目标的实施。③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是青岛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片区环境特色,构成青岛市独特的城市景观特征,对它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塑造城市整体环境特色。④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在社会中仍然承担着城市的很多功能,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因素,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如社区环境的衰败,部分建筑的毁损、破落,市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等。保护更新八大关的物质形态、延续特色风貌是本书的意义之一。

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不论在风貌特色、建筑风格还是环境规划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但目前街区内也存在着上述种种问题,如何更好地保护街区格局和街区建筑,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