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名称的由来
2.2.2 名称的由来
“八大关”名称的由来一直是个谜。既然开始设计是10条关路,为什么不叫十大关而称八大关呢?众说纷纭,归结起来有以下三个原因:
1.与“八大关”的“大”字有关系
名称为“zylpzylp”的用户在青岛新闻网的青青岛社区板块的城市档案栏目撰文《释疑:“八大关”为什么叫“八大关”?指的是哪“八大关”?》提出此种观点,文章认为:青岛城市建设的步伐太快,一夜之间,从荒蛮闭塞的小渔村发展成初具规模现代化都市,很多事情都使那个时代的民众感到震撼。开埠早期,在岛城的方言中,对“大”这个字似乎有些衷情。民间曾把很多地方、建筑的名称冠以“大”字,如:掖县大沟、大庙山、崂山大院、台东大庙、四方路大茅房等,同时也常把内容相似的归纳在一起联合冠名,如八大公馆、两大脏土沟等。这些名称通俗直白,大多是当时底层社会某些特定群体在日常生产劳动、生活劳作中形成的,逐渐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的约定俗成。这种约定俗成在民间口口相传,多数自生自灭不为官方接受,只有少数经过多年的流传演变后逐步被官方认可,有幸载入官方资料。
“八大关”的“大”字隐约与湛山大路有某种联系。湛山大路西起伊尔梯斯兵营东至大湛山村,始建于德国侵占时期,为一不成形的土路,路面宽度仅3~5米。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青岛市政府对这条路进行了全面整修,路面加宽到7米。尽管这一时期“欧人区、华人区”的好多道路宽度都在20米左右,就连“鲍岛、台西、台东”等地的路面大多也都6~7米宽,但是在郊外最常见的还是宽度仅三四米能够通行骡马的土路,以及不足两米宽仅能走行人和独轮车的阡陌小道,就连有着“中国第一条公路”之称的台柳路路面最窄处也仅有4米。相比之下,平坦通达、绵延数华里、路面宽7米的湛山大路足以让人震撼,堪称为名副其实的“大路”。湛山大路扩建完成后,1931年山海关路建成;紧接着1932年,居庸关路、临淮关路、韶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正阳关路完工;1934年,“八大关”内最后三条路:武胜关路、嘉峪关路、函谷关路也相继建成。这时“八大关”区域内10条以关隘命名的路宽都在6~7米,似乎都有资格像湛山大路那样冠以“大”字,这样说来应该是“十大关”而非“八大关”,显然在当时的人眼里有两条路不够“大”,没有进入“大关”的资格。
临淮关路和居庸关路由于自然地形地势的原因,没有被纳入“大路”的行列。
从道路走势来看,临淮关路、居庸关路最为起伏曲折,大部分属于山沟中道路,并在沟谷的底部横跨冲沟,道路修建时在下面构筑了暗渠,以便流水通过。从道路位置看,两条路分别被夹在两个水塘中间,平日靠道路下面的暗渠排水,夏秋季节遇到大雨,入塘水量增大,无法在短时间内入海,造成水塘迅速漫溢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整体的临时性湖泊,导致临淮关路、居庸关路部分路段没入湖底,就像老居民曾说的那样:尽是水,没法走。从道路坡度看,两条道路坡度较大又都是沙土路,两边均没有铺设路岩石,因雨水冲刷造成路损的现象非常普遍。据原招待委员会的老人回忆:1956年9月初台风来袭,狂风呼啸、暴雨倾盆、天昏地暗,暴雨过后正阳关路以南的公园内一片汪洋,临淮关路、居庸关路分路段没入湖底,当时从被水浸泡的树干高度推测,低洼处路面水深接近2米。
由于特殊的地形关系,两条路更像公园里的道路,在庸关路与临淮路低洼地带,没有什么建筑,留有大片空地。早在1930年植树节(清明节)时就曾在此栽了一大片“总理纪念林”,多为杉树,并立有“中山林”的石碑。过去“八大关”内曾有大小18处游园,其中最大的飞机公园和亭子公园都在这一区域,整个沟谷就是一个天然公园,从谷底穿过的道路更像园中路。直到今天,临淮关路依然没有人行道,紫荆关路以西的临淮关路两边依然没有任何建筑;在居庸关路处于低洼地带的道路两侧,从前也没有什么建筑,与宁武关路交口处的公共厕所及其东边的环卫用房都是在回填出的空地上修建的。新中国成立前,水大的时候,全长330米的临淮关路仅剩黄海路到紫荆关路几十米的上坡路段勉强可以通行,比“八大关”内最短的正阳关三支路还要短;由于宁武关路以东的居庸关路段被积水阻断,全长482米的居庸关路剩下西段的200余米,不足其他8条路中长度最短武胜关路的一半,就是这剩余的200米还被正阳关一、二、三支路(这三条路当时是无名路,纯属园中小路)等六条南北走向的路分割为5段,这些残余的路段更像园中路。
2.出于对“八”字的喜爱
青岛人认为“八”是个吉数,喜欢以“八”来命名。如“八大湖”、“八大峡”、“八大码头”、“八大棉纺厂”等。如今不只是青岛人喜欢“八”,中国的大部分人都喜欢“八”“发”了。同“八大关”本来是10条关路而叫“八大关”一样,青岛的“八大峡”也是以我国著名的10条峡谷来命名的路,即三门峡路、青铜峡路、西陵峡路、巫峡路、瞿塘峡路、刘家峡路、龙羊峡路、明月峡路、观音峡路、红山峡路。而“八大湖”则是以我国著名的湖泊命名的八条路,即洞庭湖路、鄱阳湖路、太湖路、巢湖路、洪泽湖路、高邮湖路、西湖路和微山湖路。
3.与八关山有一定关系
青岛市城建档案馆的周兆利根据对市档案馆馆藏青岛地图的研究,得出此种可能性。1940年出版的《青岛市街图》第一次出现了八关山。他认为:第一,八关山的“关”有可能是指10条关路。第二,用“八”不用“十”,有其历史背景。八关山成名时间正是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日本人素来喜欢用“八”字,早在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今天的观海山就曾被叫做“八幡山”,因此八关山的得名有日本因素存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绝大多数日伪时期的路名地名都被改正,但八关山保留下来(1947年《青岛指南》有记载)并沿用至今。
笔者认为:第一种和第二种说法源自于预定俗成的民间口口相传,有一定的历史沉淀,第三种说法基于对历史的研究,最终流传下来其实也和人们对数字的喜爱有一定联系。这么看来,这三种说法还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即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大关路”这一叫法最早见诸报端,是1948年9月12日青岛《民言报》刊载的一则征地广告。全文为:“征求空地。兹征求八大关路空地一段,愿出让者请拨电话(203877)接洽。”从这则广告可以看出,当时青岛市民已经对八大关路作为一个区域概念有了较为明确的共识,“八大关路”这个叫法已经得到相当一部分人的社会认同。青岛在新中国成立后,八大关路最早的公文记载出自1952年中共青岛市委的信函:“青岛八大关路及太平角一带近来业主(包括外侨和中国人)想出卖房屋的很多。”1958年,由梁思成主持编写的《青岛——中国建筑协会专题学术讨论会的报告》中,则提出了“八关路”这个概念,而且在该书地图上标注有八关山。
八大关正式作为独立概念最早出现于1958年由青岛日报社编印出版的《青岛游览手册》。该书《湛山疗养区》一章中称:“所谓八大关,是那一带海滨纵横交错的几条马路的总称,这就是:武胜关路……这一带的休养所和疗养院的建筑,各具特色……建筑分散在绿树丛中,构成了一幅极为瑰丽的画图……园内和附近的马路旁,栽植着紫薇、紫荆、海棠、碧桃、雪松等,园内建有茅亭和花坛,曲径通幽,丛林掩映。”
自此八大关已经从“八大关路”这个概念中独立出来,确立了自己的身份,成为青岛城市地标之一,八大关开始像前海栈桥、汇泉浴场一样成为青岛的特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