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理论上的探索
6.2.1 理论上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城市房地产开发急剧扩展,由于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法制的滞后,特别是某些急功近利的做法,造成不少城市无序的发展。为此多位建筑学家和资深建筑师曾呼吁重视城市设计问题。吴良镛《广义建筑学》从理论到实践论述了城市发展的规律,还发表过许多有关城市设计的论述。林奇的《城市的意向》、培根的《城市设计》等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著作先后被翻译介绍给中国建筑界。《建筑学报》、《新建筑》等杂志发表了不少有关城市设计的文章和译文,城市设计问题逐渐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学者们开始更多地了解国外的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对城市设计的认识不断丰富。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国内作了多方面的探索。
1.注重保护的整体观的探索
1995年,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针对体现北京旧城格局的北京中轴地区进行了城市设计研究,提出了一项旨在通过整理历史文化遗产、发掘历史文化价值来推动该地区发展的城市设计构想方案。研究分为保护与复兴两个部分,保护部分包括文物、景观特色、城市肌理、空间类型、乡土礼仪、风俗习惯、建筑片段与细节、传统城市生活等不同层次的内容。复兴部分则从该地区的历史与现状出发,按照该地区空间发展的类型与模式,通过土地的小规模使用与混合利用发掘该地区空间发展的类型与模式,增强该地区城市功用的多样性[4]。
1998年,吴良庸和方可在98全国城市设计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题为《以城市设计的观点和方法推进历史文化地段的保护与发展》的会议论文,并结合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对北京南锣鼓巷、国子监和白塔寺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研究,提出了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的六点看法[5]:
①历史文化环境保护要善于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观点、技巧,以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的问题;改建后的新的建设,应充分烘托和增进原有地段的环境美,不仅不能破坏原有景观,还应当利用改建改善环境,增加和创造新的景观,为环境增色。
②应保持旧城历史风貌的完整性,通过改建加强历史文化地段之间的联系。
③应尽可能保留旧城原有的小而多样化的城市绿地、开敞空间和步行道路等系统。
④需尽可能通过城市设计的技巧来增加新的城市生活内容,历史文化地段辅以新用。
⑤需要在总的城市设计原则与整体的构思下,逐步实施,最怕大拆一片,建造一片。
⑥历史文化地段的城市设计,说到底仍然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谋求可持续发展。
2.保护性城市设计原则的探索
刘宛在《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四个原则》一文中,依循着在旧城改造中运用城市设计方法的脉络,总结了四个原则:探寻旧城的空间规律;发掘旧城的文化特色;激发旧城的社会活力;维护城市的环境生态。
3.保护性城市设计内容的探索
同济大学阮仪三指导下的同里镇中心保护性城市设计提出:保护规划侧重于空间环境和建筑实体的保全和改造,而城市设计可以从功能配置及新旧建筑的配合这方面作更多的工作。所以,城市设计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展开[6]:
①合理调整包括增加日常生活要求的功能性,特别是古镇区文体活动、民俗活动等的展开。
②在保护规划的原则指导下,对非文物和非历史建筑的改建、新建与整体街区空间的融合作更多的探讨,从空间到界面作出详细设计;同时对城市小品、城市家具等设计花更多的精力。
4.注重空间构成的形态主义
仲德在淳溪街的保护性城市设计中运用形态学原理通过对传统街区空间构成的分析,发掘出其基本的空间模式以及这种空间模式是如何适应传统城镇街区生活的,进而把它们作为保护性城市设计的依据。他指出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总体规划为指导,以改善街区整体环境为目的,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进行即可以指导传统街区保护又可以指导其更新改造的城市设计。并提出三个设计的着眼点:
①设计着眼于整体街区的利用、更新和改造,而不是局限于一条街两个面的保护。
②设计着眼于街区内商业、文化、居住、旅游活动的复兴和发展,使街区重新繁荣起来。
③设计着眼于整体环境质量的提高,而不是对传统建筑形式作单纯的修复和模仿。
5.生活与形态互动的人文主义
城市设计如何反映地域性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特别是旧城改造中的重要课题。朱小雷在“一种地域性城市设计的研究思路”中讨论了如何在城市设计中提取和进化地域生活模式的方法。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研究思路对保护性城市设计很有启发性意义。朱小雷认为城市设计是为人们设计生活和创造生活,要在设计中反映地域特色,不能仅注重形体形态等物化要素,应该从文化深层结构上研究城市人群生活方式及其变迁,进而提炼出更为本质的生活模式与形态设计互动,从内涵上促进城市地域特色的表达。他以广州上下九传统商业街保护规划为例,利用文化生态学和社会学方法,以人作为模式选择的中心,使传统的地域城市生活模式得以延续和发展。此项城市设计仅限于保护性的工程实例,目的在于保持老城区的吸引力,立面风貌的保护和实现步行化是该项目的中心内容,但在新旧风格的协调性以及骑楼空间的延续性方面仍有待改进。如骑楼街道出现断层,少数大型物业没能将骑楼空间模式融入现代城市设计中[7]。
从上述分析来看,基于保护的城市设计研究在国内还处于经验总结的初级阶段。但总的来说,无论是作为观念、思想的城市设计,还是作为方法、手段的城市设计都是一个复杂的、成系统的全过程,贯穿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不是几点看法可以说得清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引入城市设计方法是个新课题,需要更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