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街道空间特色

3.4 街道空间特色

街道空间由街道和两侧的建筑物、绿地共同形成,建筑物高度和街道宽度的变化以及建筑物的疏密程度,都会对街道空间产生影响。青岛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街道尺度宜人,建筑与绿地组成的街道空间收放有致,处处给人以亲切感。

1.道路的识别性与趣味性

道路的识别性重点之一在于街道入口,入口是一个区域的标志与态度,是欢迎还是冷淡,是热情还是冷漠,是高雅还是混沌,在某些意义可以反映这个区域的性格特征。从香港西路进入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在每个入口处都设计为宽阔的绿地,在一开始就告诉人们将要进入一个亲切宜人的绿色景区(图3-4)。

img14

图3-4 街区荣城路(左)、宁武关路(右)入口绿地

结合街道叉口、街道绿地等,每隔200~300米,设立一个趣味点或停留点。八大关景区内的道路交叉口或道路节点的距离不超过300米,在连续的街道中间或交叉口设置节点空间,丰富了街道层次,并且这种一开一合的空间节奏,一收一放的空间感受使道路不显冗长无味,道路结构更加清晰,消除了人们视觉的疲劳和单调。

2.道路的尺度

街道尺度是影响街道整体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住区外部空间的比例尺度,一般以宽高比(D/H)值的大小来衡量。当D/H=1时,适于观察细部;当D/H=2时,适于观察整体;当D/H=3时,适于观察整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八大关街道的横剖面由车行道、步行道、间隔绿化带等部分组成(图3-5)。建筑为二、三层洋房,高度为9~12米,街道宽为12米,庭院因地形不同宽度变化比较大,控制在5~12米,空间舒适,适合观察建筑整体效果。

img15

图3-5 一板两带式道路居庸关路(左)、二版三带式道路武胜关路(右)

3.道路的连续性

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道路两旁的绿树、围墙、建筑等形成的界面加强了街道的连续性,形成了人们对道路空间环境的了解和体验,增强了人们的历史认同感。

4.道路的景深与层次

为使道路空间与周围空间结成整体,道路的设计考虑道路建筑立面与轮廓的协调;从绿树丛中不经意可以看见丰富的建筑立面,使建筑与绿树互为衬托、加深层次,加强道路的纵深感。

5.丰富的建筑立面感受

走在街道上,视觉感受无比的丰富,从材料方面,有黄色、浅灰色粉墙;有红砖与花岗岩交相砌筑墙面。建筑基座通常为蘑菇石,而装饰石和隅石既有细方石,又有蘑菇石;从虚实方面,既有券式敞廊,还有镶嵌竖向窄条窗的厚实墙面,墙体上时不时伸出挑台,造成立面的阴影变化;最动人的是丰富的第五立面—屋顶,各种形状的尖塔、老虎窗和山墙山花错落有致,建筑的屋顶形式也各有千秋,这些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建筑立面形象,丰富了街道优美的轮廓线。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八大关景区内的道路结构布局非常清晰。道路顺应地势开设,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植物群与风格多样的建筑创造出宜人的道路空间,道路景观的整体性强,连续性好,具有尺度感、层次感,所达到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八大关景区的道路个性。

【注释】

[1]早在奴隶社会,随着城市的形成,在我国出现了最初的城市居民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里制。里又名闾里、坊,由经纬道所划分的地盘为“里”的地域范围;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四周围以墙,设里门出入,里内排列居民住宅;其规模、形式与经纬路网有关,住宅的排列整齐有序。里坊制在西汉至唐代年间是它发展的鼎盛时期,并且里的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周宫》里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里”;战国时期:“五家为轨,七轨为里”。北魏洛阳罩制,“里”一律为方三百步或方一里,住户的数量不受编户组织影响。隋初改“里”称“坊”:东都洛阳“坊各周四里,开四门临大街,门普为重楼,绵以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