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形成的原因
2.2.3 形成的原因
八大关因其优美的环境、多样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声誉远扬,备受国内外瞩目。笔者认为其形成有如下原因:
1.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
(1)选址: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选址深受西方花园别墅建设思想的影响,这种设计思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16世纪意大利的花园别墅建筑是欧洲别墅设计的典范,其造园艺术继承了古罗马的造园要素以及构图、风格、意境。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造园艺术最有影响的建筑家阿尔伯蒂很重视乡村别墅的选址,在他的著作《论建筑》中强调“别墅建筑离城不要太远,既可以享受城市生活的方便,又可以有乡村生活自由闲散的乐趣,环境要卫生,要把别墅建造在最有益于健康的地点”。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构想,他认为居住中心应该环境优美、充满绿化空间和田园景色。
八大关区域的自然风景条件非常优美,背山面海,在当时建造时其地理位置属于风景优美的郊区之地,可以避开城市的喧嚣又离城市不是很远,符合西方建造设计原则与审美观念。
(2)规划:青岛在被德国占领之前不像中国其他的殖民城市有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自1898年青岛城市开埠,在德国人长达17年的统治中,完全按照欧洲市镇的建造模式修筑了一座典型的西方建筑文化理念的城市。即使在国民政府管辖时期,很多作品出自中国人的手笔,但是这些建筑师所受到的教育是来自欧美专业院校,他们的建筑思想萌芽于西方,建筑基础知识来自欧美建筑理论,大批的外国建筑师的登陆、先期留学欧美的一批中国建筑师的回归,给青岛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建筑理论和技术,创作图纸上依然体现了浓厚的西方文化痕迹,使青岛的近代建筑渗透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
八大关区域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从规划到建筑沿着西方建筑文化的道路建设。区域所反映的建设理念与中国《周礼·考工记》的设计思路相差甚远。规划结合现状的自然地形设计为开放型格局,而且路网顺应自然地势布局呈自由式和棋盘式相互扭化的形式,淡化了中国道路网“经纬”的关系。并且区域结合道路网布局,在不规则交叉口处放置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形成街道对景,还创造街心花园,街道绿地、空地很大,一切显得顺畅有序。
(3)建筑:八大关区域的别墅建筑遵循西方别墅建筑文化的影响。建筑单体注重体块组合,造型讲究完善的比例和尺度以及整体构图的完美,强调与环境的融合。建筑单体平面为集中式布局,按功能划分空间,以人的居住质量、功能流线为重要设计指导思想。建筑院落布局是以建筑为中心,庭院包围建筑的形式,院墙镂空、通透,讲究景观的流通,将周边良好的自然景色引入建筑庭院中,是外向的、开放的院落形式。
这些特点都反映了早期西方建筑文化对青岛八大关区域的影响,表明了今天八大关区域风貌以及特色的本身即是西方建筑文化直接指导下所产生的结果,是西方文化的片断缩影。
2.建筑法规的制约和影响
德国和国民政府在统治青岛时期曾颁布的许多建筑法规,这些法规对城市形态特征的形成以及城市建筑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德战时期:采取了土地强行买断和村庄迁徙政策,1898年颁布了土地法规,至1902年,已将当时青岛市区内土地基本收买完毕,并逐步推行市政建设。1900年胶澳当局制定出第一个青岛城市发展规划,实行欧华分区,同时配合城市规划制定出一系列有关建筑设计、道路、绿化、房产、环卫等严格具体的法规法律。如规定青岛区“屋之高度以十八公尺为限,楼则限于三层以下,建筑面积应占宅第面积十分之六以下,邻舍中间之距离至少三公尺,有窗之面至少距四公尺”[8]。德国当局妄图长期侵占中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且将本国最新实施的建设管理办法应用于青岛的建设,从而使青岛城市建设在短短几年中发生很大的变化。经过数年的建设,一个欧式的现代城市青岛出现在中国海岸。
这些规范、措施基本决定了青岛近代建筑的形成和特征,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出台《青岛市暂行建筑规则》提供了蓝本。
(2)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设立工务局作为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的主管部门,工务局掌管24项事务,其中有四项与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直接相关:一曰土地行政;二曰建筑及修理公用房屋、公园、公共体育场、公共墓地等;三曰指导及取缔市民建筑;四曰道路、桥梁、沟渠、堤岸以及其他土木工程,几乎囊括了今天所有城建部门的职能。工务局还掌管了制定修改有关建筑法规、建筑设计图纸的审批和建筑许可证的核发三大权力。尤其是1931年到1937年沈鸿烈任青岛市长期间,对青岛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这期间当局对城市建设制定了相关规则简章,按时间顺序分列如下。
《青岛市建筑工程师注册规则》[9],规则规定了建筑工程师的注册资格和程序,并对违反规则的处罚作了相应规定。该项规则规范了建筑工程师的注册资格和程序,保证了建筑工程师的水平,为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优秀建筑的设计建造把好了人才观。
《青岛市暂行建筑规则》[10],规则共分10章236条,内容包括总纲、建筑通则、设计准则、里巷房屋、防火设计、旅馆公寓医院校舍等建筑物、戏院电影院及其他公众集合场所等建筑物、货栈工厂公署商店办事处等建筑物、特别区域建筑物等。对设计施工程序、建筑各部分规范、材料载重等规定极为详尽。尤其是在第九章中对特别区域建筑物设计建造作了更详细的规定,从建筑高度、建筑密度、面积规定、建筑样式、围墙厕所以及外饰面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如第二、三、七条规定:基地面积,在600方步以上者,其建筑物面积,不得超过基地面积的30%,在300方步以上者,不得超过40%,在300方步以下者,不得超过50%;第二、三、九条规定同一路上,不得建造同一式样房屋等等。可以说该规则对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该规则于1931年4月由青岛市工务局印行出版,当时售价每册银五角。如今市面早已不见,只有青岛市档案馆有存扫描版,为帮读者深入理解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美丽的根源,也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笔者全文打印,附录在后。
《青岛市建筑师执行业务规则》[11],该规则是《青岛市建筑工程师注册规则》的延伸,规定建筑师在设计图样时,对于当地特殊情形(如土质、海潮、涨落面、房屋配置等)应实地调查详列图内,所制图样须遵照本市建筑规则之规定及工务局颁发之格式绘制,以及设计技师和监工技师的权利和责任。
3.东西方建筑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外建筑师共同写就的一部建筑融和环境的经典,处处展示了一幅跨文化对话图景。参与八大关建设的外国建筑来自俄、法、德、日、英等国。以刘耀宸、张新斋、徐垚、刘铨法、王节尧、王屏藩、苏复轩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师的艺术实践尤显重要,他们久经西方建筑思潮的熏陶,已能娴熟地融贯各种建筑艺术语言来完成有个性的艺术设计并有所创新。八大关标志着中国建筑师正式走上历史舞台,他们是一个优秀群体,完成了大部分建筑的设计。他们历史性的担当意义非凡,不仅极大地协调了八大关的文化氛围,而且标志着青岛的建筑艺术已经摆脱了单一的殖民色彩,而成为中国文化吸纳域外文明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