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修建顺序
3.1 修建顺序
在本书第二章第二节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形成的历史时期中提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青岛设为特别市。“根据工务局档案,1929年,由青岛市工务局(相当于今天的规划局)和农林事务所联合勘察设定荣城路、黄海路、汇泉路围成的区域,作为青岛特别建筑区域,绘制了‘特别规定建筑区域图’,在这张图上一开始就设计了10条道路,最早建成的是山海关路,后来相继开辟了其他9条路,组成10条关路。”
最先建成的街道是山海关路。据1932年《工务纪要》记载:“荣成路东,依山面海,风景宜人,为特别规定建筑地。第一期开辟之山海关等路路基工程,业于去年完竣。”由此可知,山海关路在1931年即已建成。此后,山海关路不断得到完善。1934年,山海关路铺设了沙石路面。据当年《工务纪要》,“查山海关路,紧邻第二海水浴场,往来交通,至为重要。亟须就原有路基修筑沙石路面,以利行人,计长775公尺,宽6公尺,面积4650平方公尺。……于7月10日开工,25日完竣”。同年,山海关路海滨公园建成,据档案记载:“此公园位于山海关路之南,与浴场相毗连,本年在山海关路与海滨之间开一公园及浴场之干路,并于该处相度地势,分开曲径,砌石级,垒护坡,建凉亭,布石桌石凳,以为公共游赏之地。”由于山海关路是八大关第一条街道,位于最南端而且临海,占据地理优势,因此在八大关的形成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
山海关路开辟后,居庸关路等六条路作为八大关二期工程推出。据1932年工务局档案记载:“兹继续开辟第二期居庸关路、临淮关路、韶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荣成路南段(自山海关路至正阳关路)、正阳关路及荣成路与正阳关路相接处迤北一小段。总计长4662公尺。于去年九月开工,嗣以天气严寒,停止工作,本年三月庚继进行。越三月而始告竣。”这样,1932年居庸关路等三横三纵六条路继之完工。
居庸关等路开辟的同时,市政当局就提出,“嗣以该特别建筑地预定各路线内,尚有武胜关、嘉峪关、函谷关三路路基,未经开辟,于公地放领,及市面交通,均有不便,亟应从速进行”。1934年7月11日,武胜关等路被作为公地竞租,其道路暨上下水道等设备则被列在1935年的预算中。可见,八大关北部东西走向的三条路即武胜关路、嘉峪关路和函谷关路作为最后一期工程亦已竣工。
至此,“荣成路特别规定建筑地”七横三纵十条路的街区格局,经过先建一条、再建六条、最后建三条的过程完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