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形成的历史时期
2.2.1 形成的历史时期
作为一片有着丰富历史积淀的街区,八大关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里曾经是明代出现的青岛古村落——会前村的主要活动区域,今中山公园内尚存会前村遗址。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以后,在八大关区域南部修筑南炮台(汇泉炮台),在八大关区域北部建造了伊尔梯斯兵营,并将八大关区域以西的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规划为别墅区。当时八大关地区还只是德人的狩猎地区。当时的别墅区分布在沂水路、德县路和江苏路一带。受当时欧洲复古主义思潮以及当时流行的工艺美术运动建筑美学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多种建筑形式:半木构、殖民式、文艺复兴、哥特手法……这些形式后来多被日本人和中国人模仿。这时期的花园式独立式住宅对以后形成的八大关别墅区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本第一次占领期间,来青岛的高层日侨和部分中国富人阶层沿南海岸向市区东侧的金口路、莱阳路一带延伸建成一批独立式住宅,将德占时期的别墅区加以扩张,为“高等”日本人居住。此时的八大关别墅区的规划发展是自行延伸,没有具体的规划,区域建设进入萌芽期。
北洋政府及第一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是八大关地区的主要形成与发展时期。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以后,重新进行城市规划,将太平山与太平角、太平湾一带规划为别墅区,共12条马路。《青岛概要》记载:太平角为颐养区之中心,西人避暑,皆集于此。避暑别墅,比比皆是。其他林木成荫,一碧无际,所有马路均隐藏于绿叶丛中。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青岛设为特别市,继德占时期之后,出现了第二轮城市建设高潮,大量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涌入青岛,八大关一带设为“特别规定地”。“根据工务局档案,1929年,由工务局(相当于今天的规划局)和农林事务所联合勘察设定荣城路、黄海路、汇泉路围成的区域,作为青岛特别建筑区域,绘制了‘特别规定建筑区域图’,在这张图上一开始就设计了10条道路,最早建成的是山海关路,后来相继开辟了其他九条路,原本命名为临沂一路、临沂二路、临沂三路、涛雒路、青口路、靖海路、石岛路、成山路、里岛路,后改以关隘为名,与山海关路组成10条关路。”[7]至30年代末,10条以重要关隘命名的道路俱已开辟,自南向北7条:山海关路、居庸关路、临淮关路、正阳关路、函谷关路、嘉峪关路、武胜关路;自西向东3条:韶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就此,形成“南北七关”和“东西三关”之大势。
随着道路的开辟,1930年青岛市政府正式核准规划并宣布陆续放租,寓华的外国侨民、商人、传教士与外交官,中国的新兴贵族与社会名流热衷于在此兴造别墅。包括何思源(曾任北平市市长)、袁家普(时任山东财政厅厅长)、周钟岐(燕京大学教务主任)、涞比池(上海的俄国报业商人,花石楼的主人)等名人纷纷前来竞租。这种趋势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形成高潮,至40年代初,一个由300余栋欧陆风情建筑构成的别墅区已然完备。至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前夕,特别规定建筑地基本成型。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把这八大关地区作为在青岛办中央会议和中央领导休养之用,八大关地区的性质由别墅区变为休假疗养区。1959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下达了《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准备中央在青岛召开会议所需房屋建筑规划方案》,文件中提出将八大关度假区作为中共中央在青岛召开会议、接待中央领导的区域。方案中对八大关布局提出两点:
(1)将休养与疗养分开,休养地区在汇泉路以东、湛山大路以西,南至海滨。该区域作为中央开会时会场,不开会时作为中央负责同志休养之用;疗养区向东迁移,以浮山所一带形成疗养区中心。
(2)在区域内新建礼堂一处,要求容纳500人。一年之后,青岛八大关礼堂建成,至今仍在使用。
以后相续对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整治和建设。如1962年市委针对八大关地区对公众开放的要求,成立了八大关管理委员会,对八大关房产、城建、公安、园林绿化、环境卫生、海滨浴场等各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八大关的市容市貌有了较大的改观。1992年青岛市规划院、市房产局和市勘测院等单位联合调查形成《青岛八大关风景度假区开发规划草案》。1993年7月根据市政府《关于整理、完善、美化“八大关”风景度假区的决定》要求,规定了八大关地区范围、规划开发方式、实施步骤、组织领导等方向,在组织对“八大关”一带的现状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正式委托同济大学编制了《八大关风景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994年4月同济大学根据审定意见正式完成并印刷成册。
此时,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被辟为国家级风景区,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观光和休闲疗养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