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 山海关路重要建筑(8座)

4.5.4 山海关路重要建筑(8座)

1.约翰·高尔斯登别墅(山海关路1号)

建筑编号2402,位于山海关路1号,建于1933年,由中国建筑师刘耀宸和俄国的拉夫林且夫设计。砖石结构,地上二层,有地下室。原业主是约翰·高尔斯登,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图4-30)

img51

图4-30 约翰·高尔斯登别墅

(上为南大门,下为后立面)

八大关最先建成的街道是山海关路。据1932年《工务纪要》记载:“荣成路东,依山面海,风景宜人,为特别规定建筑地。第一期开辟之山海关等路路基工程,业于去年完竣。”由此可知,山海关路在1931年即已建成。由于山海关路是八大关第一条街道,位于最南端而且临海,占据地理优势,因此在八大关的形成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

该建筑是街区内建筑的经典之作。首先是庭院布局彰显尊贵。其前院人行主入口接通山海关路,后院车辆入口在居庸关路,入口处是硬质花岗岩铺地,中轴线上布置圆形小喷泉,四个小天使雕塑围绕喷泉,东侧是室外停车处,地面嵌草铺装,西侧布置弯顶小圆亭、室外游泳池。院内植物除了美化作用,还具有暗示分割限定作用,乔木树冠形成顶面空间限制,多是槐树、松树、柏树等,灌木形成围绕边界的作用,如在室外停车处用豆瓣黄杨划分界限。后院布局与建筑风格协调,整体强调中轴对称,方圆规矩,雕塑、圆亭都为白色,尽显欧式风情。

其次是庭院入口大门非常独特。门洞小巧,上设横梁,装饰雕花,大门两侧用弧形墙面与门主相连,弧形墙面上贴狮子图案,大门小巧含蓄,与斜对面的花石楼形成鲜明对比。

再次是建筑造型典雅大方。建筑平面大体对称,主入口设在建筑中间,从两边台阶到达入口平台进入室内门厅。建筑从立面上看遵守建筑美学横三纵五式,尤其是南立面的四根科林斯柱呈现了明确的西洋古典建筑营造法式,主入口之上圆拱成窗,檐口之上设宝瓶栏杆女儿墙,整体造型遵循严谨的古典比例,各种构成要素关系和谐,既传达了古典建筑所特有的庄严之美,亦弥漫着一种优雅的浪漫气息。

建筑四周为较大的庭院,庭园中种植了很多攀援性植物,大门左方和上方为紫藤枝叶所遮掩,春夏之际繁花盛开,浓香满园,更显幽雅宁静。许多国际友人喜欢这座别墅,瑞典瑞中友好协会主席米尔达每次来中国都专程从北京赶来这里住上几天,一些西方人士住在这里感觉像回到了欧洲。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粟裕等曾下榻于此。艺术大师刘海粟曾入住这里,并为康有为墓题书墓碑。

2.白少夫别墅(山海关路3号)

建筑编号2401,位于山海关路3号,建于1943年,由中国建筑师周翱设计。砖木结构,地上二层,有阁楼和地下室。原业主为德国机械工程师白少夫,欧式风格建筑。(图4-31)

img52

图4-31 白少夫别墅

同山海关路1号别墅一样,庭院栽植高大乔木。建筑入口突出,拱形门,两侧两颗方形柱子,柱子上二层设露天阳台,阳台栏杆用宝瓶装饰。光墙面装饰花岗石。

3.丁慰农别墅(山海关路5号)

建筑编号2105,位于山海关路5号,建于1936年,由中国建筑师叶奎书设计,新慎记营造厂负责施工建造,赵诗麟监工。砖混结构,地上三层,局部有地下室。原业主为丁慰农。(图4-32)

img53

图4-32 丁慰农别墅

别墅是一座日本现代式风格建筑,平面锯齿形。以北侧楼梯间为中心在西、南两侧对称,建筑主入口设在南边,东南向布置长长的室外走廊作为进入室内的过渡空间,平屋顶,体形简单组合,建筑表达了丰富的虚实体量对比,南面建筑局部退台,一层室外门廊、二层露台化解建筑体量感,配合露台上藤类植物蔓延伸展至庭院,建筑、庭院光影斑驳;北面窗户韵律组合,增添建筑的活泼感。外立面采用清水砖墙,墙体颜色是黄色,被称为“小黄楼”,建筑原本是黄色墙面,后一度曾刷绿色涂料。建筑外形很别致,院内的植物是紫藤,整个院子十分幽静。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谭震林等政要曾在此下榻。该处庭院正对着第二海水浴场正门。1957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住在这里时,每天要到对面的海水浴场游泳,故该建筑也被称为邓小平别墅。

4.美国驻青岛总领事署别墅(山海关路9号)

建筑编号2101,位于山海关路9号,建于1943年,由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砖木结构,三段式,地上二层,有阁楼和地下室,原业主为德侨欧万仁(瓦而大奥尔文)所有,后转让给日侨三宅騹七,1947年一度为美国驻青岛总领事署使用。砖石木结构,地上二层,有阁楼和地下室。该建筑造型设计不对称、不等层,格调简洁明快,不作繁琐装饰,没有雕塑等繁杂结构,墙面大部分被窗户占据,且都采用大块玻璃,少有窗棂,整座建筑给人以简洁轻松、线条明快的感觉。(图4-33)

img54

图4-33 美国驻青岛总领事署别墅

该建筑曾是美国第七舰队司令柯克上将的宅邸,家具全部由美国运来,有的至今仍保存。以后为美国西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居住。1946年,根据与美国签订的《青岛海军基础工业秘密协议》,为阻止解放军解放青岛,蒋介石来青在此与美国总统特使白吉尔、司徒雷登密谋,企图让美军长驻青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江泽民、李鹏、万里及许多外国的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等曾在此下榻。这里也是江青每年来青岛避暑时长住的地方。由于这里住过的宾客大都是外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领导人,因此有“青岛钓鱼台”之称。

5.王正廷别墅(山海关路11号)

建筑编号2104,位于山海关路11号,建于1934年,由中国建筑师陈其信设计。砖木结构,地上二层,原为王正廷所有,以王儒记(即王儒堂)名义登记房产。建筑造型简洁典雅,折中式风格,入口突出,敞廊较大,采用单柱式和双柱式联合支撑敞廊,敞廊上为二层室外露天平台。(图4-34)

img55

图4-34 王正廷别墅

王正廷(1882—1961),字儒堂,浙江奉化人。早年参加同盟会,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后留学美国,于1910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民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副议长,北洋政府工商部次长、外交总长、代理内阁总理等职。同时也是中国首位国际奥委会委员。1922年胶澳商埠督办王正廷和山东省长熊炳琦代表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双方正式签订了《山东悬案协定》,代表中国政府签字的就是王正廷。

6.韩复榘别墅(山海关路13号)

建筑编号2004,位于山海关路13号,建于1935年,由中国建筑师张景文设计,砖石结构,地上二层。有地下室和阁楼。1935年11月,原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化名“韩向记”请照营造。(图4-35)

img56

图4-35 韩复榘别墅

建筑基地北高南低,高差约1.5米,为平衡地基,建筑位于庭院西北方,入口与设在东南端,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用花岗岩砌筑的花坛分隔开,车行道坡度比较大,直接对应车库。建筑前设开敞小花园,平敞草地种植雪松、龙柏等常绿树木。建筑风格是街区内少有的中西合璧式,竖分三段,中轴对称,入口门对称设在中间两侧,中间略突。折线挂瓦式的屋顶,红砖墙面,花岗石砌成的墙角,整个建筑中轴对称,造型典雅,庄重大方。1988年对其进行装修改造,在原来建筑西侧又加建一现代简约风格的白色楼房,现代风格,二层平台由悬臂梁架在花岗岩基础上,长长的坡道连接建筑平台与室外地平,阳光从镂空的屋架在平台及建筑射下斑驳的光影,西侧花岗岩片石墙与白色墙体掩映在绿树与光影之中。

韩复榘(1890—1938),字向方,河北霸州人。中国近代史上军阀之一,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声震西北、华北、中原各地,曾叱咤风云一时,后投靠蒋介石,官至国民党陆军上将。在抗日战争中,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因其不战而放弃济南并密谋反蒋,被蒋介石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枪毙。

曾任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因与蒋介石有矛盾,从南京跑来青岛,曾住在韩复榘的这幢别墅里。当时,汪精卫声称:与大海为友,不问政治,但在蒋介石派人再三相邀下,又重回南京。

7.元帅楼(山海关路17号)

建筑编号1431,位于山海关路17号,建于1940年,由中国建筑师陈瑞庭设计。砖混结构,地上二层,有地下室。原业主为高桥商会,1940年3月由其代表人高桥丑吉请照营造,又称高桥商会别墅。日欧混合式风格建筑,楼前有一个美丽的花园,园子虽不大,却有假山小湖,竹影婆娑,绿树成荫。建筑平面呈折角式,东南角设半圆塔楼,造型优雅,折线流畅,内部日式装修,凸显一种亲近自然的东方情调。(图4-36)

img57

图4-36 元帅楼

由于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中有六位曾在这里下住过,故得名元帅楼。1949年青岛解放不久,徐向前因身体不好被安排来青疗养,在该楼住了一个多月;1951年7月到9月罗荣桓住在这里,他曾在青岛大学读书,此次是就地重游;继罗荣桓之后,贺龙元帅又住过这里;抗美援朝战争获得胜利,签了停战协议后,彭德怀元帅1954年4月到6月来这里修养,并视察、检阅海军;刘伯承元帅于1955年也来这里修养过;1979年叶剑英第二次来青岛时也住进了这座楼。另外,贺子珍在20世纪60年代曾连续多年在夏天来青岛疗养,住在元帅楼。江青曾于一年夏天与贺子珍同期来到青岛,两人下榻仅百米之遥,但从不往来。1988年,当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来青时也住过这座楼。

8.玛丽·达尼列夫斯基夫人别墅(山海关路21号)

建筑编号1430,位于山海关路21号(原为汇泉路22号),建于1934年,由中国建筑师刘耀臣和俄国拉夫林且夫设计,砖石木结构,地上二层。折中主义风格建筑,红坡折线屋顶,红色墙面,衬白色立柱、栏杆和门窗边框,面向大海一面一层设大玻璃窗,二层设半圆形海景露天阳台,造型美观,线条流畅,格调典雅。(图4-37)

img58

图4-37 玛丽·达尼列夫斯基夫人别墅

最初是一栋俄式宾馆,名叫“白马饭店”,面向汇泉湾,环境十分幽静秀丽。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劳动部长的李立三,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工会主任的吴玉章等先后来此休假。上世纪30年代由洪深编剧、胡蝶主演的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劫后桃花》,就是在这栋别墅拍摄的,故又被称为“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