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建 筑

第4章 建 筑

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其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有着其特定的成因。自1929年八大关一带被定为市区内的“特别规定地”后,街区就成为了中外建筑师的“建筑试验场”,这其中比较著名的建筑师有俄国的拉夫林且夫、尤力甫,中国的王屏藩、王萍之、王节尧、黄佳模、张景文、陈瑞庭和赵诗麟等。他们不仅吸收了西方的古典主义,而且还继承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所流行的新建筑风思潮。严谨的建筑规范为街区的顺利建设保驾护航,据1931年颁布的《青岛市暂行建筑规则》中的“特别区域建筑”一章中规定,这些庭院式建筑的最大密度,不应超过建筑本身用地的50%,并且庭院内应留有相应的绿地,同一路上不得建造同一式样房屋,围墙需用花式铁栏、木栅或砖石砌成空花等。建筑本身还要保持与入住者相应的国籍、种族、爱好的完美统一,青岛市建筑审美委员会还要根据建筑师的设计方案进行评比,以奖励优秀的建筑设计模式。

如前所述,相关研究书籍中只是对部分建筑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如在《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青岛篇》一书中,对街区内的花石楼、公主楼、朱德别墅等22栋建筑有详细的介绍,并配有图片。而在《融合万方——八大关》书中重点介绍了八大关区域的66栋别墅建筑。街区内共有多少栋建筑,都是什么情况,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书籍全面介绍。为向读者呈现一个完整的八大关,笔者进行了长时间的现状调研,并查阅了大量资料,随书一并奉献给广大读者。

街区内共有大小建筑400余栋,其中主要建筑190座[1],主要建筑包括街区内二层和二层以上的所有建筑,以及单门独院中的一层建筑。在这数百座庭院式建筑中,哥特式尖顶、巴洛克建筑的不对称、清水墙面、拜占庭式山花、折中式的立面构图,檐部的不规则几何形、门窗的巧妙呼应、北欧大斜坡式屋顶、外露贴壁木骨架、各种图形的老虎窗、装饰性阳台,以用欧洲古典时期的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思柱式多被采用。一些青岛本地所具有的花岗石、鹅卵石也成为建筑师们特别钟情的典型建筑材料。这些建筑式样和不同材料的合理运用,使一座座别墅斑斓多彩,相映生辉。这些建筑的内部均设有卧室、客厅、餐厅、换衣间、灶间、锅炉房、壁炉和旋转式木扶梯。许多主要建筑周围,还配有附属建筑,其用途主要是佣人住房和车库。在庭院内,还遍植花木,留有弯曲的小径、回廊及石桌石凳,为房主人提供了纳凉、休闲的空间。

日本著名建筑师堀内正昭在看了“八大关”的众多庭院式建筑后,感慨道:青岛的建筑,一方面是传统的延续,而同时又雄辩地宣告着一个新时代即将诞生。这个时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建筑上的丰收时代。